林竹產業:二郎山下新農村建設的強勁支撐——四川天全縣大力發展林竹產業的實踐

來源:四川在線-四川日報 發布時間:2009年11月09日 瀏覽次數:

    二郎山,一座曆史的山。她高昂俊朗,是成都平原向川藏高原過度的分水嶺。

    二郎山,一座時代的山。她奮發有為,是革命老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厚重展現。

    二郎山,一座生態的山。她以迅速崛起的林竹產業,詮釋著盆周山區縣傲視蒼穹的決心和勇氣。

    位於四川盆地西緣、二郎山東麓的天全縣,因有逶迤綿延的秀麗山巒、曆史悠久的茶馬文化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美景,被譽為“川西走廊上的生態家園”。絢麗的曆史文化和獨特的本土文化,構成了天全厚重的文化底蘊。如今,日益豐富的生態文化,則給天全再添鮮活的時代特色。

    今天,在這片綠色之地,我們欣喜地發現,這裏正顯現林竹產業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綠意二郎山

    這是一片鬱鬱蔥蔥的土地——千百年來,她的每一塊肌膚,都彰顯著蒼翠欲滴的嬌嫩;她的每一根經絡,都浸潤著生機盎然的柔情。

    曆史總會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節點留下深刻的烙印。

    當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啟動實施的號角吹響時,天全——長江上遊這座山區縣城,以“舍我其誰”的豪邁大氣和隻爭朝夕的時代情懷,潑綠重繪二郎山,在2400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寫下了莊嚴的承諾——還原青山綠水,打造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1998年,一項惠及長江流域的重大決策——天然林保護工程項目在全國實施。1999年,是更大範圍內實施的國家退耕還林工程的年頭。

    這一切,對於生活在二郎山下的天全人來說,無疑將被永遠銘記。作為全省首批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試點示範啟動縣,天全縣迅速掀起了“還青山綠水,打造長江上遊生態綠色屏障”的護林管林造林行動。

    一時間,從機關到學校,從企業家到個體戶,從各級幹部到普通群眾,人人參與,個個爭先,一場聲勢浩大的“綠色行動”,執著地要讓二郎山重披新翠、再添碧綠。

    山坡“牛皮癬”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新栽的樹苗;“開膛破肚”點種玉米的現象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栽樹種草;“見縫插針”種植莊稼的行為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房前屋後的根根竹苗、片片竹林。而過去單一的農作物種植,被“林竹間種、林草間種、林藥間種、林下套種”和“公司+農戶”的“4+1”退耕還林複合模式取而代之。天全縣的這一創舉被國家林業局向全國推廣。

    十年艱辛探索,十載風雨情懷。

    潑綠重繪二郎山。天全人以爭中幹、幹中爭的豪邁與果敢,用綠色重鑄了一片新天地。據統計,10年來,全縣退耕還林15.8萬畝,配套荒山造林11.2萬畝,退耕還林麵積保存率和成林率經國家檢查驗收,合格率均達百分之百,全麵完成了國家下達的計劃指標,成效明顯。

    ——生態效益全麵顯現。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強勁支撐了天全縣的生態環境建設。數據顯示,全縣森林覆蓋率由1998年的52.03%提高到現在的66.3%,增長了14.27%,森林覆蓋率名列四川省區縣第二位;據四川農業大學與天全縣共建退耕還林生態效益徑流場定點觀測表明,泥沙含量減少31.47%;經省、市環保部門監測,天全縣空氣質量達到了國家一級標準,水質達到了國家II級標準。

    ——社會效益日趨顯現。隨著工程造林的鬱閉成林,國道318線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泥石流、山坡垮塌造成交通中斷的現象顯著減少。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大批遊客前來旅遊休閑度假,天保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贏得社會一致好評。

    ——經濟效益成效初顯。國家第一輪補助退耕還林資金共計29862萬元,全縣農民人均受益2666元;退耕還林工程帶來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從事生態養殖、外出務工等第三產業,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退耕還林工程栽植的竹、茶、桑已初見成效,5萬多畝竹已鬱閉成林,目前已年產紙漿竹材20000餘噸,收入720多萬元;2001年以來發展的23萬畝楠竹即將進入間伐利用階段,年產值每畝可達600元。紫石鄉紫石關村建成的生態民俗村,現已發展了具有一定規模和上檔次的農家樂32戶,年創收入50餘萬元,戶均創收1.16萬元。“事實證明,隻有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盆周山區縣才能找到發展新路;隻有堅持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地統一起來,林竹產業才能保持健康持久的良性發展。”天全縣委書記李維餘擲地有聲。

    鮮活二郎山

    這是一片衍生希望的土地——多少年來,她的每一次跳動,都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生機與活力;她的每一次律動,都煥發出與時俱進的希望與風采。

    天全,雅安市當之無愧的林竹大縣。

    在《四川省雅安市林業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中,天全縣被劃分為林竹產業發展區,重點發展楠竹、慈竹林、筍材兩用林、工業原料林,並兼顧珍貴樹種大徑級木材的培育、森林蔬菜及林產品的精深加工。

    近年來,天全縣舉全縣之力,積極發展原料林基地建設,在擴大竹林麵積、集約化管理和延伸林產業發展鏈條上下足功夫,收到了較好成效。

    如今,縣委、縣政府提出了“生態增效、產業發展、企業壯大、農民增收”的戰略思想,在構建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的同時,創造更高的林業經濟效益。

    事實上,天全縣具有極為豐富的林業資源,全縣林業用地達292.5萬畝。改革開放以來,天全縣充分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造林、速生豐產造林、天保工程人工造林、退耕還林、與大渡河造林局合作造林等工程項目的實施,造林81.7萬畝。

    多年來,天全縣緊緊圍繞“生態立縣”戰略,將林竹產業確立為全縣農業產業化建設的主導產業,全力以赴抓落實。

    在2007年冬到2008年春的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天全縣共籌集資金350萬元,從本地以及宜賓、沐川、樂山等地購回大量竹苗進行栽種。在縣財力困難的情況下,千方百計又籌集資金200餘萬元,對栽竹農戶進行獎勵,提高農戶種竹積極性。當年,全縣共新栽慈竹林8.66萬畝,種植麵積名列雅安市前茅。

    為確保栽竹成活率,天全縣對成片竹林實施集約經營管理,采取行政助推、科技助推、資金助推和服務助推等各種有效方式,提高了竹林單位麵積產量,鞏固了竹林基地建設成果。

    2009年2月,一個消息讓天全人為之一振:天全縣被省林業廳確定為十個林業產業發展重點縣。“‘十大重點縣’不是一塊‘金字招牌’,而是一種抓發展、抓林業的動力;‘十大重點縣’也不是一‘功勞簿’,而是一種新的發展定位、新的奮鬥目標!”天全縣縣長張紹軍對此有獨特的理解。

    借助這一發展機遇,天全縣計劃繼續加大對林竹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我們計劃2009年至2012年間,爭取投入資金26億元,扶持竹林基地集約經營,支持林業特色生態旅遊產業開發。通過3年的努力,力爭使全縣林業總產值達到15億元,林業增加值達到10億元,農民人均林業產業純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天全縣分管領導心裏已經有了清晰的定位。

    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天全縣對林竹產業重點發展片區進行了科學規劃,8個重點鄉鎮的25個村被確定為以林竹產業為支撐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示範片覆蓋農戶5994戶、人口21587人,幅員麵積255.4平方公裏,其中林地麵積30.8萬畝。確定這些村作為示範片,不僅因為這一區域內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4582元,高於全縣平均水平的10.2%,且連續三年增幅都已經超過18%,具有較強的示範帶動作用。“要提高林業產值,必須通過加工提升附加值,大力發展‘立體林業’。”縣委、縣政府進一步確立了林業產業發展的理念。

    經過深入翔實的調研,一條全新的發展思路形成:做大做強林竹深加工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具有天全特色、在國內外市場有較高知名度的名優品牌和馳名商標,把林竹產業打造成盆周山區的特色產業,走質量化、品牌化、高附加值林業發展之路。

    以森林蔬菜加工為主的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有限公司,就是天全縣大力培育的龍頭企業之一。目前,這家公司已成功通過QS質量認證、IS2200:2005食品安全管理體係認證,並被評為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公司生產的清水筍係列產品還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目前,公司年產各種森林蔬菜近千噸,清水筍、紅油鮮筍、調味蕨菜、魚泡椒等林下蔬菜製品遠銷韓國、日本。”公司負責人興奮地告訴筆者。

    2006年,天全縣成功引進以木業開發、木材加工、森林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的中天地木業有限公司,全麵拉動全縣林業產值的提升。

    如今,通過市場化配置,中天地公司已經在天全購置了46500畝林地,並在始陽鎮建起了加工廠。“投資1.65億元的第一期工程——4萬立方米的牆板、圍欄板和1萬立方米的工程模板生產線已經建成投產。投資3.2億元的第二期10萬立方米的定向刨花板生產線已經啟動建設。”看著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公司負責人臉上露出了笑容。

    事實上,這兩家龍頭企業,隻是天全林竹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2012年前,我們將按照‘721’規劃,在始陽鎮建成川西林竹產業工業園區。園區占地麵積600畝,擁有15萬立方米木材加工廠、60萬平方米楠竹地板加工廠、2萬噸竹炭加工廠、1萬噸竹筍加工廠、5千噸山葵加工廠、1千噸獼猴桃酒加工廠、6千噸二郎山古道茶葉加工廠等7家龍頭企業,根雕、林竹工藝品等2個專業化市場(街)和1個林竹交易市場,預計園區總投資將超過10億元。”說起林竹產業發展的宏偉藍圖,天全縣委、縣政府領導胸有成竹。

    而這,才是天全人孜孜以求的新目標。

    天全,正在集全縣之力、聚全縣之智,向著這一目標奮勇前進……

    騰飛二郎山

    這是一片正在騰飛的土地——近年來,她的每一次嬗變,都生發出高潮迭起的激情;她的每一次飛躍,都譜寫出一曲華美壯麗的樂章!

    堅持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條件和豐富的林竹資源,著力延伸林業產業鏈,是天全縣一以貫之的發展理念。

    早在10年前國家退耕還林工程啟動之初,天全人就在深刻思考林業未來的發展走向。

    “國家要生態,社會要效益,農民要增收。不僅是考驗地方黨委政府執政能力強弱、行政水平高低的關鍵,更是事關一方百姓增收致富長治久安的大事。唯有結合林業發展實際,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建設、高起點引導,才能讓群眾真正享受到生態建設的成果,也才能真正調動農民群眾投身林業產業的積極性,進而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促進林業快速健康發展。”對林業有著深厚感情的縣委、縣政府領導深知肩上擔子的分量。引導林業科學發展,他們義無返顧。

    ——積極推進林權製度改革,全麵激活林業內在動力。

    林改前,天全縣先後推行了林業“三定”、承包經營等多種形式的集體林權經營體製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但是,改革的力度不夠,仍存在產權不明晰,責、權、利不統一等一係列困擾林業發展的問題,經營主體地位沒有完全確立,製約著天全林業的發展。

    而今,國家推行集體林權製度改革,這場調整農村生產關係的深刻變革,給天全林農增注了一劑良藥,添服了一顆定心丸。天全縣政府堅持用曆史的、辯證的思維謀劃改革,緊緊圍繞“明晰產權”這一重要內容,注重曆史資料的真實性、現實發展的必要性和可持續發展的和諧性相統一,使林業經營者對林地林木享有充分的經營自主權,成為山林的真正主人。

    從2007年11月天全縣仁義鄉的試點啟動,到2008年7月的全縣鋪開,參與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的1.5萬名工作人員從動員到培訓,從勘界到調解,從公示到審核,從歸檔到發證……全麵明晰了全縣45萬畝自留山、33萬畝責任山、集體統一經營的11萬畝林地和其他方式經營的4.7萬畝林地的產權,解除了林農發展林業的後顧之憂,確立了以林農為主體的經營模式。

    “尊重農民意願,確保農民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聽取老百姓意見,讓農民明白改革的政策、內容、方法,使農民對改革的方案、過程、結果滿意。”這一宗旨,成為縣委、縣政府行動的指南。

    “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隨著集體林權製度的改革,現在隻要一提到栽竹造林,一下子就能來百十號人……”村鎮幹部眉飛色舞。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以前山林產權劃分不清,經營林地時造成很多麻煩,現在林權證拿到手中了,心裏踏實多了!我們準備利用好自己手中的資源,好好幹、多掙錢,多為子孫後代造福。”林農百姓感慨萬千。

    ——著力配套政策扶持,增強農民發展林業信心。

    濛濛細雨,見證著天全人栽竹植樹的步伐;竹林蔥鬱,顯現著天全人發展林業的信心。

    信心來自縣委、縣政府。縣財政籌集專項資金,全力扶持竹產業發展。農戶新栽種紙漿竹經驗收合格後,在落實市扶持政策的基礎上,縣裏給予每株0.5元的種苗補助;對新發展紙漿竹400株以上的大戶,追加每株0.5元的獎勵。麵對新的發展形勢,縣財政每年還將投入上千萬元,專項用於發展林業產業。

    信心來自市場體係。科學布局竹木材加工廠和儲存場地,建立統一開放、公平有序的林產品市場體係;搭建林權交易平台,逐步實現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林權變更登記、林權抵押貸款、政策谘詢和信息交流“一條龍”服務。

    信心來自專合組織。大力支持林業科技人員、專業大戶、龍頭企業和農村“林業能人”領辦基地,創辦加工、流通企業,鼓勵和引導林農以多種形式參加行業協會和林業專合組織。

    信心來自龍頭企業。積極引導企業資金進入林業產業領域,對於發展林竹產業的企業,優先滿足低產低效商品林改造指標,優先將產業發展麵積納入國家造林項目;對發展林業產業的企業和個體上繳的木(竹)材育林基金,按一定比例返還給企業和個體,返還的基金全部用於發展林竹產業基地建設。

    信心來自林權改革。結合集體林權製度改革,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以及招標、拍賣和公開協商等方式進行林權流轉,促進林業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森林資源的優化配置。建立健全產權處置和收益保障機製,充分調動各種社會主體及農村群眾參加林竹基地建設的積極性。

    ——大力推進生態家園建設,積極倡導生態旅遊開發。

    茫茫林海、巍巍群山,碧峰清流、珍禽異獸,成就了天全的秀美景色,更奠定了天全生態旅遊的良好基礎。

    十月的白沙河,秋高氣爽,層林盡染。這片昔日以盛產林木為主的林區,如今已成為生態休閑旅遊的又一絕佳去處。每至假日或周末,成都、重慶的遊客紛至遝來,給這片寂靜的山林平添幾許熱鬧。

    隨著近年來林竹基地建設的不斷升溫,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天全生態旅遊優勢進一步凸顯。

    群牛舔硝、群鹿戲水、金猴嘻樂、雉飛鳥舞……作為二郎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的喇叭河景區——一處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生態風景區,以其“春花、夏林、秋葉、冬雪”的如畫景色,讓世人感受到了天全良好的生態資源和生態環境。把喇叭河森林公園建設成為中國西部一流的生態體驗旅遊目的地和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正成為全縣上下的共識和龍頭企業的自覺行動。

    如今的天全,奇峰怪石的白沙河,峰翠嶺綠的紅靈山,田園如畫的紫石關,文化深厚的石頭寨……一處處景色宜人的生態資源,一處處風格迥異的生態資源,彰顯著天全林業生態旅遊的無窮魅力。蒼翠欲滴、綠水浸潤的二郎山,正顯示著朝陽產業的無限生機。

    “事實上,我們不僅要依托業已成型的風景區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更要通過民居村落改造提升,全麵建設‘屋在林中、家在景中、人在畫中’的山水宜居新農村,讓二郎山下的天全成為生態旅遊的樂園。”

    麵對新一輪發展機遇,天全縣委、縣政府信心百倍。他們正在用如椽大筆,描繪著天全林竹產業發展的又一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