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地是毯,牛羊是花,載歌載舞,端起奶茶。”
如果要用一幅畫來呈現今日的內蒙古,那麼畫中一定會有無際的草原、成群的牛羊,也一定會有能歌善舞的人們喝奶茶、拉著馬頭琴。如果說內蒙古就是一幅畫,那麼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退耕還林工程就是一支“畫筆”,它以獨特的方式在祖國北疆的畫卷上塗抹綠色,描繪希望。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祖國北疆,土地總麵積118.3萬平方公裏,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內蒙古大部分地區曾植被稀疏、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經濟條件落後,以幹旱為主的各類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是荒漠化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然而,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使得這一切都在悄悄地發生改變。
2000年,退耕還林工程在內蒙古開始試點,2002年全麵啟動。截至2009年7月底,國家累計安排內蒙古退耕還林工程總任務4042萬畝,國家累計投資182.2億元。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覆蓋全區12個盟(市)、96個旗(縣)、涉及人口597萬人,占全區農業人口的43.3%。多年來,內蒙古退耕還林工程使生態效益得以凸顯,經濟效益得以提高,社會效益得以體現。
加快國土綠化進程,生態效益凸顯。退耕還林工程的啟動,為內蒙古生態建設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增添了強有力的發展動力,為年度建設任務超過1000萬畝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全區退耕還林效益監測數據表明,退耕還林工程區林草覆蓋率由退耕前的15%提高到70%以上,退耕地的地表徑流量減少20%以上,泥沙量減少24%以上。地表結皮增加,有效地製止了沙質耕地的進一步沙化,工程區的水土流失和風蝕沙化狀況初步得到遏製,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退耕還林工程為改善內蒙古生態環境,特別是為建設祖國北疆重要的生態屏障作出了巨大貢獻。
推進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明顯。退耕還林固了水土、防了風沙,全區糧食產量穩步提高,呈現林茂糧豐的喜人局麵。1999年內蒙古糧食總產量是142.8億公斤,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後,在耕地麵積減少、連年持續幹旱的情況下,糧食產量每年都穩定在175億公斤左右,2008年更高達210億公斤。同時,退耕前,退耕農戶人均收益水平為1512.4元,退耕後,退耕農戶人均能獲得錢糧補助2201元,農牧民經濟收入的路子得到拓寬,退耕農戶人均收益水平達到4681元,是退耕前的3倍多。
調整農業結構,社會效益顯著。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後,促進了大量資金和先進技術流向工程區,使區內的粗放農業向設施農業、林果業、畜牧業、中藥材和觀光旅遊等產業過渡,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同時,退耕還林還將農民從耕種低產低效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上解放出來,騰出勞動力從事效益較高的產業和更多外出務工的機會,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拓寬了增收渠道。
退耕還林工程改善了生態環境,優美的環境吸引著無數人對內蒙古自然風光的向往。看,天藍、草綠、水清、民富,那就是畫卷中的新內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