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國家全麵啟動了退耕還林工程,鄂爾多斯市烏審旗被列為全國沙區唯一試點旗。工程實施以來,烏審旗始終把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作為工程建設的頭等大事來抓,並於2003年成功引進了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為沙區退耕還林後續產業的發展探索出一種新模式。
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是通過科學利用沙地資源,結合先進技術,開展生物質能直燃發電,進而實現規模、有效、持續利用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成果,治理沙化土地的專業化公司。多年來,產業經濟和社會效益已初步顯現。其中:一期2×12兆瓦機組,每年可向社會提供綠色電力2.1億千瓦時;實現二氧化碳減排25.6萬噸;每年15萬畝沙生灌木能源林基地建設和收購20萬噸灌木,可形成種植、撫育、儲運、加工和利用於一體的產業鏈;年循環利用工業廢棄水近100萬噸;同時還為當地牧民提供約5000個綠色就業機會,每年為當地農牧民增收約5000萬元人民幣。
建設原料林基地,尋求產業大發展。毛烏素生物質電熱廠能源基地建設在我國是首例,也就是說這是全國也是全世界第一家在沙區通過營造能源林基地撫育可再生林木資源進行能源產業化發展的示範企業。在項目開工建設之前,毛烏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就先行委托內蒙古林業勘察設計院在項目區製定了《毛烏素沙地60萬畝生物質能源林基地建設規劃》。從2006年冬季實施起,兩年來,共營造各類沙生灌木能源林33萬畝(實際控製麵積)。避免了重蹈我國農區生物質發電企業(秸稈電廠)因無原料基地而受困於燃料供應之覆轍。毛烏素生物質電廠先行大規模營造沙生灌木能源林基地的行動,既反映了生物質能源產業化治荒模式的內在需求,又昭示了企業尊重自然規律、尋求科學發展的理念,贏得當地政府和農牧民群眾的一致認同和支持。
始終兼顧各方利益,建立合作共贏機製。由於曆史原因,內蒙古沙區的絕大部分宜林沙地的經營權都掌握在農牧民手中,大多數農牧民無力治沙,也無心治沙,普遍存在“守著百十畝草地,荒著千百畝沙地”現象。毛烏素生物質熱電公司出於產業戰略發展的內在需求,建立規模化的自有能源林基地,自然要解決好項目區與農牧民合作共贏的機製問題。通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初步找到了一條“企業+基地+農牧民”合作發展的道路。同時,毛烏素生物質熱電公司選擇“兩條腿走路”,即在積極配合當地國有治沙站,承攬其全部治沙撫育任務的同時,廣泛聯係項目區內的農牧戶,采取宣傳鼓動、典型帶動、利益拉動、合作推動等形式,讓農牧民把宜林沙地拿出來與毛烏素生物質熱電公司合作,最後再由基地建設造林組按照基地年度建設作業計劃組織實施。這種合作模式,不僅使公司得到長期有效的發展,而且也幫助了農牧民從落後經濟環境中解脫出來。
用足產業優惠政策,促進產業快速發展。退耕還林後續產業,從內蒙古現狀看,許多地方仍屬於弱勢產業。發展弱勢產業,有待長期、全麵扶持。但是,單憑國家投入,顯然不足。毛烏素生物質熱電項目從產業享受的政策麵上看,聚合了退耕還林後續產業發展、國家可再生能源、荒漠化治理、西部大開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節能減排等諸多支持性政策基本麵。從產業順應的國際上經濟發展低碳化趨勢上看,生物質熱電廠替代燃煤發電,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的CDM(清潔發展機製)方法學已是成熟、公認的,所以,該項目的碳減排交易早已成為國際發達國家投資機構競相購買的目標。僅此一項,就為企業每年帶來2000多萬元的收益。毛烏素生物質熱電項目從產業發展戰略空間上看,前途廣闊。
事實證明,產業想要大發展,必須做到緊密依靠政府和職能部門,緊密依靠各類人才,緊密依靠農牧民群眾骨幹。同時,發展後續產業的經驗也告訴人們,發揮企業的龍頭作用,選擇正確的產業支撐點,建立共贏互利機製才是最佳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