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時報評論文章:防沙治沙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來源:國家林業局 發布時間:2006年06月19日 瀏覽次數:
次
今年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防治荒漠化年。今年6月17日,是第十二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幹旱日”。我國確定的主題是“防沙治沙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深刻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全麵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順應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確定的一項重大曆史任務。改善沙區人居環境,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加強防沙治沙,可以改善農村生態狀況,有利於推進村容整潔;可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有利於促進生產發展;可以發展沙區產業,有利於促進農民生活寬裕;可以強化生態文明意識,有利於推進鄉風文明;可以引入先進技術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者整體素質,有利於推進管理民主。因此,防沙治沙工作一定要從這一曆史任務出發,充分發揮防沙治沙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全國有近1/5的土地沙化,其中有90%沙化土地集中在西部地區,近4億人口受其影響。土地沙化惡化生態環境,導致自然災害頻發,破壞農牧業生產條件,是這些地區經濟落後、農民貧困的根源所在。全國貧困人口中有一半分布在沙化嚴重的西部地區。這些地區能否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事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局。
黨和國家曆來十分重視防沙治沙工作,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啟動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退牧還草、小流域治理等一批重點生態建設工程,頒布了《防沙治沙法》,出台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頒發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我國防沙治沙取得了重要進展。全國沙化土地麵積首次出現了淨減少,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裏轉變為現在年均縮減1283平方公裏,沙化擴展的趨勢得到初步遏製。
但是,今年春天沙塵天氣頻發,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鍾,提醒人們,我國沙區的生態環境還很脆弱,土地沙化的形勢仍很嚴峻,防沙治沙的任務十分艱巨。全國現有173.97萬平方公裏的沙化土地,占國土麵積的18.12%,仍有50多萬平方公裏的沙化土地急需治理,導致土地沙化的濫樵采、濫開墾、濫放牧、水資源緊缺和不合理利用等問題仍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在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建設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為目標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勢下,迫切需要防沙治沙事業的大發展和新突破。
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是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沙區是當前我國經濟狀況最落後、生態狀況最惡劣的地區,沙區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沒有沙區的生態改善和經濟發展,就不可能建設完整意義上的新農村,就不可能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沙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難點。因此,在防沙治沙工作中,要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要通過防沙治沙改善沙區農村的生態環境,不斷提高人們生存和生活質量。要正確處理防沙治沙與發展經濟的關係,統籌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形成以防沙治沙促進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拉動生態建設的良性循環。要因地製宜地發展沙產業,調整沙區生產結構和產業結構,發展沙區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充分依靠和發動群眾,通過深化改革,活化政策機製,調動一切有利於防沙治沙的積極因素,激發社會各界參與防治工作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防沙治沙的良性局麵。
防沙治沙是一項複雜、艱巨、長期的戰略任務,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事關國家生態安全,事關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事關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需要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廣泛參與,更需要從製度、法律、政策、機製、科技等方麵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防治土地沙化的緊迫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高度,切實抓好防沙治沙工作,把持久奮鬥和階段性攻堅結合起來,把全麵推進和重點突破結合起來,努力為沙區新農村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國綠色時報 2006-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