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裏竹海鳥瞰圖(梁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重慶市梁平縣,竹文化和雙桂堂的“桂文化”齊名,源遠流長——著名的梁平三絕中,以竹子為原料的,就有兩絕,其中梁平竹簾以“細如毫發密如絲,薄如蟬翼輕如錦”的製作工藝獲國家金獎,被譽為“天下第一簾”。而以梁平竹子為原料的“二元紙”,解放前還曾為重慶《新華日報》提供紙張。
百裏竹海,位於梁平竹山鎮。60年來,竹山人憑著智慧和勤勞,將竹海裏一根根“無用”的竹子“煉”成梁平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之一。
神仙種下無用竹
家家戶戶當柴燒
14日,離縣城42公裏的竹山鎮正直村,百裏竹海腹地。
清晨,清脆的鳥鳴聲中,太陽從明月山山巔冉冉升起,透過竹林,在唐耀芬家的小洋樓牆上,灑下一個個竹葉形的光斑。
48歲的唐耀芬心情很好,就像清晨的陽光一樣——除了賣竹筍,她還可去附近的竹製品廠上班掙錢。
在竹山人眼中,這茫茫百裏竹海就是神仙下凡種下的。但在上個世紀80年代前,在竹山人眼中,竹子唯一的用途就是當柴燒。
唐耀芬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上個世紀60年代,她每天都得上山砍竹子,因為當時,村民們做飯、取暖都主要靠竹子。那時,明月山漫山都是野生竹子。
“每天清晨,把一家人的飯做好後,就和村民一起上山砍竹子。”唐耀芬說那時山上沒公路,砍一背篼竹子,一個來回要一上午。
“上個世紀60年代,我們住木架屋,全靠娃兒他爸在礦廠打工掙點分分錢,一年下來,隻有幾十塊錢。半年進次縣城都是奢侈,過年才吃一次肉。”唐耀芬一直不喜歡竹子,一是覺得它不經燒,二是覺得竹子占了地,還種不了別的作物。
竹山人常埋怨——神仙為什麼不給他們多留點地,多留點樹,為什麼要種下這麼多沒什麼用的竹子。
一件事讓唐耀芬對竹子有了新的感情:“有次上山,正好下大雨,我想砍那棵懸崖邊的竹子,不小心滑倒,幸虧一把抓住那根竹子。否則,不曉得還有命沒得。”之後,唐耀芬一有機會便說竹子不記仇:“我砍它,它還救我!”
原來竹子可造紙
首次看到百元鈔
改革開放後,村裏一些硬漢開始走出大山闖蕩。唐耀芬的丈夫也一樣,跟隨眾多村民一起到新疆等地打工,做點裝修房屋的活兒。
“聽那些打工回來、見多識廣的男人們說,竹子可打成漿,再壓成紙,能賣錢。這一說法,慢慢地在留在家裏的女人們之間傳走。”唐耀芬說,起初大家都不信,疑惑“這沒啥用的東西,咋就能換錢?”
唐耀芬和村裏幾個思想比較解放的姐妹決定試試。女人們按男人們說的辦法,先把竹子砍成幾截,再用圓型石頭一直擠壓,再打成漿,最後填平、曬幹,就成了專燒給死人用的那種紙。
“上世紀80年代末,竹山有了通往外界的泥巴公路。我和村裏的戴曉琳一道,挑著扁擔,從山路走到山下的公路邊叫賣。每次挑一擔,每擔4000張紙要賣70元。但一擔紙往往要一兩個月才能賣完。”唐耀芬說,雖然掙的錢不多,但留在家裏的女人們都很興奮,畢竟發現了新的經濟收入。
1987年,唐耀芬第一次看到百元鈔票,那是她賣紙得來的,那年她賣紙賺了近千塊錢。以前,她見過最大的錢就是十元,還得用塑料袋包裹起來,放在床下,生怕被人偷了。
那年春節,唐耀芬破天荒給兒子買了件30多塊錢的貴重衣服。“做夢都沒想過竹子會賺錢。”這位淳樸的中年婦女樂嗬嗬地說:“人就要學竹子那種‘賤’。再艱苦的環境,總能想辦法活下去。”
竹子變票子,讓梁平人興奮了一下。“但當時造紙都是些小作坊,技術和效率都比較原始低下,在外界現代化造紙廠衝擊下,這種紙就漸漸沒有了市場。”梁平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唐仁平說。
1995年,唐耀芬放棄造紙,和丈夫一道北上新疆打工。
靠山吃竹托竹福
農民在家拿月薪
外出打工幾年回家後,唐耀芬驚奇地發現,家鄉不知什麼時候湧現出了幾家竹製品企業,村裏也通了水泥路。用多年積蓄蓋了幢一樓一底的小洋樓後,唐耀芬決定留在家鄉。她成了竹山鎮正直李氏竹製品廠一名工人:“工作輕鬆、離家近,既可以照顧家庭,又能掙錢。“
正直李氏竹製品廠老板名叫李羨勇,當地人,在外打工經營一段時間的竹製品生意後,他想到了家鄉豐富的、未被開發的竹資源,2002年便回鄉投資近200萬元,創辦了這個以生產竹簽、竹筷、棉簽等為主的竹製品企業。目前,李羨勇每年的竹子原料需求接近2000萬噸,成為梁平縣林業係統的龍頭企業。
“我的工作就是把質量不好的竹簽挑出來。”唐耀芬坐在板凳上,邊嫻熟地挑竹簽,邊感慨:“挑一箱竹簽可得9元錢。一天可挑4箱,一月輕輕鬆鬆坐著,就能掙一千多元,有時月收入還達到2000多元。而在竹山,一月隻要有700元以上的收入,生活就不用愁——祖祖輩輩都生活在竹山,以前做夢都沒想到,神仙種下的竹子能變成錢。真是一覺醒來,竹子變成了金子。”
唐耀芬說,竹子常常是村裏孩子們作文中的主角,她兒子以前上小學時就寫了這麼一篇作文:“竹子將自己全身都奉獻給人類,卻不計絲毫回報。做人就要像竹子這樣無私……”
廠裏,像唐耀芬這樣的工人還有80多個,他們都是當地村民。和唐耀芬一起挑竹簽的張權貴笑嗬嗬說:“家裏有事,還可將竹簽搬回家裏挑,坐在家裏也能拿工資。現在的日子與改革開放前對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張權貴說,竹子長好了,來旅遊的人也多了,山上的竹筍也不必運到山外,就被遊客搶光了:“靠山吃山,都是托竹子的福。”
梁平縣林業局局長趙月明說:“像李氏竹製品廠規模以上的企業,全縣至少9家。”直轄以後,這9家企業陸續建成投廠,養活了約3000多人。如果把一些私人小企業和作坊算上,至少解決了縣裏幾萬人的就業問題。
山人靠竹發了財
竹子撐起一片天
梁平全縣竹林麵積有35萬畝,其中在竹山鎮境內的百裏竹海就有成片竹林18萬畝,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野生竹林區。
“以前,百裏竹海一直處於浪費階段。上世紀90年代起,我們懂得了開發利用竹子。”竹山鎮鎮長黃運勇說,一小部分竹山人通過竹子發財,讓竹山上的人們真正醒悟過來,迎來了竹產業的“黃金時代”。以前貧困落後的竹山村,大多數村民靠竹子實現了脫貧致富,去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50元,比20年前翻了10倍,其中不少人靠竹子“發了大財”。
“去年全鎮竹產業收入3000多萬。”黃運勇說,竹子生長期短,兩年一發,見效益快,從2002年起,全鎮開始大規模種植開發竹子。在全縣8個鎮鄉中,竹山鎮是種植麵積和收入最多的鎮,給全縣竹產業作出的貢獻也最大。
目前,竹山鎮竹簽廠有4家,竹碳企業1家,竹扇廠1家,竹席作坊就更多了。無數個像唐耀芬這樣的竹山人,已從傳統的種菜、養豬,發展到靠竹子發家致富。
“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梁平縣林業局局長趙月明說,梁平全縣都正圍繞竹子大做文章,和竹子有關的產業蓬勃興起。其中竹碳加工技術獲得三項國家專利,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此外,以竹為原料的星星套裝門落戶梁平後,年產200萬套門。每年需竹原料就達到10萬噸,年產值將達10億。
如今,全縣上規模的竹簾、竹簽、竹炭等竹製品企業就達9個,此外還有近百個小型竹製品作坊。很多竹製品的原材料,就來源於竹山鎮,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竹子的附加值。
目標鎖定25億
“中國竹鄉”不是夢
“竹資源是梁平的特色和優勢資源。”梁平縣林業局局長趙月明說,梁平縣現有竹子種類21屬、110種,本縣特色種類有11屬、32種,其中,壽竹、百夾竹和慈竹產量最高,經濟價值也最高。目前,梁平現有竹林麵積35萬畝,成片竹林20萬畝。
梁平縣縣委書記李誌雄稱,該縣已將竹產業作為全縣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之一進行打造。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以產業為載體,加快竹資源基地建設,使全縣竹林麵積達到50萬畝。“鼓勵創業,著力招商引資。”李誌雄說,竹產業前期投入較大,政府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還要在縣上成立專門的竹研所,給竹產業注入更高的科技含量。
此外,梁平縣政府正打造以竹林為主的生態旅遊縣,雖未完全開發,但去年“百裏竹海”景區接待遊客就已達150萬人次。“將竹文化產品和旅遊產品開發結合起來,加快‘百裏竹海’的旅遊開發,將來,我們還要建竹博園、竹品種園,努力繁榮竹文化,推動全縣竹林生態旅遊的快速發展。”
李誌雄憧憬——5年內,梁平將實現竹林麵積50萬畝,竹筍產量5萬噸,培育和引進大型加工企業5~10家,竹年產值達到25億多元,梁平將真正成為“中國竹子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