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今春植樹造林之際,一則河北省造林綠化“擠水分”的報道見諸報端:2008年度河北全省上報工程造林和社會造林麵積327萬畝,核實率為53.8%。河北省不買“數字浮誇”賬、敢把“統計注水”挑下馬的強硬作風,是加強造林綠化質量管理、以製度保障和管理創新提升造林綠化質量的具體體現。
河北省抓造林綠化質量管理有4條“硬杠杠”:一是省委、省政府首次將“森林覆蓋率淨增量”列入縣級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領導幹部工作實績綜合考核評價內容之一,省林業局專門製定了《森林覆蓋率淨增量考核實施方案》。二是采用GPS導航定位與造林現地麵積實測相結合,確保考核結果客觀、準確。三是建立了考核人員責任追究製度。四是將考核實績與造林項目掛鉤,質量好的增加項目,質量差的減少甚至停止項目。一張抓造林綠化質量的責任“大網”,讓領導幹部與考核人員環環相扣。有了這樣的製度保障,主管部門抓造林綠化質量還能不硬氣?
造林綠化質量管理是林業工作的生命線,國家林業局對此高度重視。進入新世紀,我國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穩定在95%左右,造林綠化質量呈現總體好轉的態勢。但不可否認的是,仍存在發展不平衡,基礎不穩定,少數地方個別環節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還存在造林規劃不實,作業設計不規範,造林施工粗放,質量監管手段落後以及工作作風虛浮等問題。
實現胡錦濤主席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莊嚴承諾——到2010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0%的目標,造林綠化質量管理形勢緊迫,責任重大,任務艱巨。要確保種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必須本著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牢固樹立“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思想,從六個方麵嚴抓細管,以管理創新全麵提升我國造林綠化質量。
一是明確造林主體。要通過深化林業產權製度和管理體製的改革,放手發展非公有製林業,大力引入公有民營機製,讓個人、集體、企事業單位、社團組織等各種形式的造林主體參與造林,平等競爭,改變各級林業主管部門集造林投資者、實施者、監督者三位一體的角色,突出監管服務職責,形成提高造林綠化質量的內在驅動力。二是健全管理製度。按照國家林業局出台的《造林質量管理暫行辦法》、《營造林質量考核辦法》、《造林質量事故行政責任追究製度的規定》等規範性文件,建立健全造林質量規範化管理製度,在工程造林中實行造林綠化工程設計、施工、監理等市場化運作機製。三是完善技術標準。要按照分類經營、分區管理的原則,建立健全一套符合現代林業製度的技術標準體係,進一步加大造林技術培訓和科技成果推廣力度,強化科技支撐,把技術標準貫穿到造林綠化全過程。要加強中幼林撫育管護和低產低效殘次林改造,努力提高森林質量。四是構建監管體係。加快建立全國造林綠化質量監管係統,推進造林綠化質量監管現代化,提高管理效率。五是內外監督相結合。造林綠化僅靠各級林業主管部門的行政監督是不夠的,要充分依靠群眾、新聞媒體等力量,監督各地造林綠化質量。完善全國造林質量舉報體係,對舉報造林質量事件,做到件件認真查實,事事及時反饋。六是加強調控措施和責任追究。要把造林綠化質量與造林綠化工程項目立項、資金撥付和行政通報等措施掛鉤,對出現造林綠化質量事故的單位和個人,要采取項目調控措施,實行責任追究,進一步完善現行全國營造林綜合核查製度,堅決杜絕各種形式的弄虛作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