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開化縣是個隻有34萬人口的小縣,卻有8萬多人常年外出務工。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大批外出務工農民返鄉。麵對農民工就業困難,開化縣委、縣政府將目光瞄向了山上。
開化縣“九山半水半分田”,全縣林業用地285萬畝,山林估價達150多億元,農民人均10畝山林。開化縣委、縣政府認為,豐富的森林資源是極大的就業優勢和潛力所在。他們通過深化林權製度改革,加快本地就業轉移,引導返鄉農民工創業,走出了一條以林改促就業的致富新路。
林權流轉拓寬就業渠道
近年來,開化縣不斷深化集體林權製度改革,推動林權規範有序流轉,縮短了林業投入產出周期,形成了適度規模經營和專業化生產,拓寬了農民就業渠道。查德榮是開化縣青陽鄉旭日村農民,他多年外出打工積累了一定資本。近年來,他利用該村一個小自然村整體下山脫貧之機,將該組的部分山林和林地流轉過來,創辦了種養結合、公司加農戶聯合經營的生態農莊,目前已發展了5000餘畝用材林、毛竹基地,500餘畝名茶基地,放養了牛、羊200餘頭,帶動當地216人就業。
林權流轉已成為開化縣商品林營造和發展效益林業的重要形式,各類林權流轉麵積達30多萬畝,山林經營大戶成為林業發展的生力軍,近幾年的生態塢建設、私人林場、家庭林場成了林地流轉發展非公有製林業的最大亮點,也成為吸納返鄉農民工就業的後方基地。開化縣林業部門工作人員介紹,有外出打工、創業經曆的回鄉農民,懂市場,善經營,能敏銳地抓住市場動態,在他們身上充分凸現出資源、資金、技術和信息等優勢,他們的發展不僅對社會其他經濟主體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也帶動了當地農民的就業。迄今已有400多位農民工返鄉興林創業,並帶動1萬多名農民就業。
林權抵押解決創業資本
農民工返鄉創業,最大的困難是資金問題。2006年5月,開化縣被確定為全省林權抵押貸款工作5個試點縣之一,開展林權抵押貸款工作。這項改革不僅為返鄉農民工創業送上了“及時雨”,銀行資金進入林業示範效應的帶動,更提高了返鄉農民工興林致富的信心。林權流轉交易迅速從有林地向荒山、廢棄園地、“四荒地”擴展,這些過去人們眼裏沒有投資價值的棄物成了搶手的“香餑餑”。各種專業造林隊、林業經營大戶聯合公司、“公司+農戶”的蠶桑或茶葉等新型合作社迅速湧現。
池淮鎮星玉村民吳勇軍原來在杭州做小生意,金融危機下回鄉流轉荒山造林,但缺乏資金,找了許多親友都不願意擔保。多方詢問下,他終於通過林權抵押的辦法,從縣信用聯社貸到100萬元,4000畝的造林計劃得以實施。吳勇軍深有感觸說:“山林可以抵押貸款,再也不用為籌資求人了”。
據統計,目前,開化縣已成功辦理林權證循環抵押貸款1655萬元,林農用於林業生產經營發展的小額信用貸款927萬元。今年縣委縣政府又進一步加大了返鄉創業人員的扶持力度,對其貸款額度在5萬元內用於發展高效特色產業的,縣財政給予3年的貼息補助。
免費培訓提升創業技能
回鄉創業者越來越多,新的問題又擺在當地政府案頭:開化本地閑散勞動力眾多,但鮮有掌握技術的人員。現在越來越多新生代打工者,沒有從事林業生產的經曆,加強技術培訓,讓他們掌握適宜的林業技術是關鍵。近年來,開化縣每年投入135萬元,有計劃地培訓農民2萬人次、開辦各類農民培訓班265期,引導農民創業就業。縣林業局機關50多名技術骨幹對全縣鄉鎮分片開展林業技術指導,實施“農村能人工程”,通過科技下鄉、農村科技特派員以及示範基地現場教學等形式,培訓農民1萬餘人,催生了一大批“林秀才”、“土專家”。
開化縣委、縣政府確定了新形勢下加強農民培訓的工作重點,鼓勵返鄉農民工發展高效特色林業,引導遠山封山育林、近山精耕細作,充分挖掘林業產業的就業潛力,建立創業項目庫,提供創業指導,加大政策扶持,鼓勵有條件、有能力的返鄉農民工發展二三產業,吸納返鄉農民工就地轉移就業。
森林保險構築創業保障
去年初,開化縣遭受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凍災害,繼而在五六月份又遭兩次洪災,共造成林業直接經濟損失4億多元。廣大農民群眾迫切希望通過“低保費、高賠付”的政策性保險來降低經營風險。開化縣委、縣政府加大林改推進步伐,在全市率先將林木列入政策性保險範疇。按林木不同生產期的再植成本,分200元~800元不同等級設保額,林農按保額的1%。交納保費,由財政給予保費補貼45%。該項政策的實施為回鄉創業林農編織了一張風險防範網,林業經營主體吃下了“定心丸”,在改造、發展、森林防火上都舍得投入。當年有195戶、31萬畝山林享受到政策性保險,保額達到1.6億餘元、交納保費16.38萬元。
今年,開化縣政府進一步加大林木政策性保險推廣力度,把全縣的90萬畝生態公益林和50%以上的用材林、經濟林都列入政策性保險範圍,為林農林權抵押貸款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