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時評:山門為返鄉農民工大開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發布時間:2009年02月18日 瀏覽次數:

    中國特有的農民工大規模流動,總是牽動著全社會的神經:當城鄉差距越拉越大,農民從莊稼地傾巢湧向城市打工的時候是這樣;當全球金融危機寒潮襲來,大批農民工城裏下崗被迫返回鄉村的時候也是這樣。

    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考驗著各級政府的執政智慧。因為一個返鄉農民工背後連著一個家庭,數量龐大的返鄉農民工,涉及數億人的民生問題,更關係整個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農村原有耕地經過幾輪承包後,基本上已承包到位,農民工返鄉後重操舊業以耕地為生,可容納量已相當有限。在各方為安置如此大規模的返鄉農民工愁腸百結的時候,江西、福建、廣西、陝西等地通過推進林改,吸納數量龐大的返鄉農民工在山林中就業、創業,以科學發展的生動實踐揭示了林業是拉動農村內需、促進農民就業的新途徑,不僅大大拓寬了各級政府解決這一問題的新思路,而且也預示著林業將迎來一個發展的新機遇。

    在我國,林業用地比耕地還多,僅集體林業用地就有25億多畝,這是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筆寶貴資源,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一筆巨大資產。在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著眼於整個國土資源。我國正在全麵推進的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確立了農民的山林經營主體地位,將山林的經營權、處置權、收益權都交給了農民,有效激發了林農經營山林、發展林業產業的積極性。

    林業產業鏈條長,市場需求大,就業空間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林業產業是農民的產業,是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中潛力巨大的產業。各地的實踐表明,作為我國農村經營製度的一項重大變革,林改帶來了林地生產力的大解放,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為大量農民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就業崗位,也為返鄉農民工在家門口就業、創業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要滿足社會對當前最緊缺的生態產品的需求,必須轉變林業發展方式,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實現由傳統粗放經營向現代集約經營轉變,特別是林改後山林資源的經營、產品的深度開發、加工流通和產品競爭力提升,都急需從提高勞動者和經營者的素質入手。

    來自山區、林區的農民工數量相當龐大,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城裏增長了見識、積累了資金、擁有了一技之長。各地抓住機遇,通過政策扶持和政府引導,鼓勵他們返回山林就業、以山林資源為資本創業,必將為山區、林區經濟發展注入一池活水,也必將為深化林改和推進現代林業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和後勁。

    山門為返鄉農民工大開,林業將真正融入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