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來,貴州省錦屏縣偶裏鄉寨先村林農楊梅桃每天都早早地包上一盒飯上山。她所承包的山林因今年年初雪凝折斷的樹幹早已清理一空,很多地方已種上樹苗。她對記者說,自從拿到林權證,她們這樣一個過去集體山林被偷砍成風的窮山村,而今均山到戶,這次雪災後,人均投入2000多元治山造林。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林改,讓山村開始變得和諧,如此鮮明的變化,寨先村村支部書記龍玉蘭卻說,這和諧是吵出來的。
寨先村有10個村民小組,340戶1478人。人均耕地僅有0.5畝,人均山場卻多達11畝,以山為家、以林果為業已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最大希望。
林改精神進入了小山村。林子要分到各家各戶了,如何分、如何改,成了全村人最關心的問題,也是縣、鄉、村各級領導最頭痛的問題。利益調整就會有糾紛,過去的小利益有小糾紛,而如今要把16258.8畝山場全部分到各人頭上,帶來的大糾紛會不會吵破天?
幹部的擔心帶來了寨先村林改工作的創舉。
該村所在的偶裏鄉黨委書記申維仁說:“把群眾的事交給群眾辦,一切讓群眾說了算。”寨先村專門為林改成立了分山小組和山林糾紛調解小組,小組成員全部由農民投票決定,和村幹部脫離,一事一議,事畢解散,每戶要求調解的農戶先要向山林糾紛調解小組交納50元調解費,看起來很難的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
15人分山小組和12人調解小組走馬上任,在村支部的領導下開展集體林權改革。政策念完了,問題就來了,村民開始把政策與自己的利益掛鉤,會場就像打群架:
“我家兒子在外當兵算不算村裏人?”“我家女兒嫁出村,但戶口在村裏沒遷出,分山有沒有她的?”“我家墳地裏的林子算誰的?”“我家過去承包的山場我投入了好多錢,這次收回去我不幹!”
龍玉蘭談起當初的會議場麵說:“一個人有好多的問題,好多人爭吵同一個問題。”寨先村從出台林改方案到實施,村幹部和分山小組開了34次會,印發的征求意見表發到各家,4天就收集了200多條意見,涉及方方麵麵。“有我們想到的,也有大家想到的。”龍玉蘭說,“我們逐條整理、討論、公示、表決,方案就在一次次爭吵中完善。群眾對群眾、個人對群眾、群眾對分山小組,意見、爭吵都麵對麵。”
寨先村的林改方案包括21章132條,有35頁近2萬字。有了34次開會爭吵,才出了這份群眾滿意度99%以上的林改方案。每位村民在方案上按了手印,實施起來按照方案不折不扣地執行,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村民王先鋒家房後有5畝山場,自己治理過並有了收益,經過村民爭論,收回來對他不公平,經過表決,對照方案把這5畝山場分到他的名下,每畝按最高收成作價。村民吳位健6年前承包了40畝山場,投入近萬元種楊梅,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表決,按照一等山作價分給了他。搶占山場壘石、插苗圈占的,一律由集體收回另行分配。學生和現役軍人也都按人分山。所有問題逐條落實,村民公論合理,當事人滿意。
一些村幹部帶頭行動。村委成員龍清華把自家農田邊上的幾十棵價值萬餘元的杉木分文不要地上交集體,同樣情況的村民都跟著他一樣行動。一個小小的舉動,解決了大難題。
此後,村民治山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荒山分到戶不足兩個月,整地全部完成,人均投入1000多元,山場的路通了,水平溝挖好了,石壩也壘起來了,就等栽種油茶樹。過去村裏出護林員都難護住林,而今,全村340戶每34戶分成一組共同管理一片山林,從村幹部到群眾,人人成了護林員。全村山場沒有再發生一起失火、失盜的事情。
林改讓山定了權、樹定了根,也讓人定了心。龍玉蘭說,村裏聊天打牌的少了,爭吵打架的少了,山上忙碌的人多了。以杉木和茶油樹為主的山場變得豐滿起來,近者油茶遠者杉。民國時期就有“油茶之鄉”、“錦屏小油湖”之稱的寨先村,不日將再現當日輝煌。
龍玉蘭告訴記者,兩年之後,寨先村將實現茶油人均40公斤以上,單獨賣油人均純收入800元以上,構建和諧富裕的新農村目標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