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覆蓋率近50%的雲南省,94%的國土麵積是山區。茫茫群山,既是森林的富集地,也是雲南廣大農民賴以生存的家園。長期以來,產權不明晰阻礙了生產要素向林業聚集,雲南山區農民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
為煥發大山的活力,2006年,雲南選擇9個縣先行集體林權製度改革試點;2007年4月,率先在西部地區全麵啟動集體林權製度改革。一場確權到戶、盤活林地的“綠色變革”開啟了雲嶺高原廣大山區民富林興的“希望之門”。
順應民心,林改不留“空白區”
雲南61%的國土麵積為林業用地。半個多世紀以來,雲南林業曆經四個階段的改革探索,依然存在林地林木產權不明晰等問題,沒有使農民真正成為山林的主人,難以從林地得到實惠。據統計,雲南絕對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全國的1/10,其中絕大多數居住在山區。
開啟山區民富林興的“金鑰匙”在哪?中共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一語中的,“雲南希望在山、出路在林,溫飽靠田、致富靠山。”在深入調研基礎上,中共雲南省委、省政府將這把“金鑰匙”鎖定在集體林權製度改革上。
“改革之初,雲南確定把集體商品林木林地納入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範圍,未能涵蓋公益林和天保工程區集體非人工商品林。隨著改革的推進,群眾要求擴大林改範圍的呼聲越來越高。”雲南省深化集體林權製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張伏全介紹說。
雲南集體公益林麵積12326.27萬畝,占全省集體林地的42%;同時,在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實際管護麵積18860萬畝中還有集體林13026萬畝,所占比例高達69%,原定改革範圍影響了群眾參與林改的積極性和群眾利益的保障。
對此,雲南及時作出調整,把林改範圍擴大為全部集體林,將天保工程區內的集體商品林通過均山、均股、均利等形式確權到戶,並將管護責任落實到村民小組。這樣既保證了林改不留“空白區”,又使生態得到保護。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林業局副局長楊曉東說,黨和政府最大限度地讓廣大群眾參加林改,使林改成果更具穩定性,今後不“翻燒餅”。
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毛栗坡村,是縣裏重點水源林保護區,林改中全村共涉及34493.25畝林地,均為生態公益林。通過股權到戶,全村共發股權證393本,股權到戶率達100%。股權到戶、管護到組,山林由“無人管”變為“我要管”、“齊心管”,公益林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得到雙重發揮。
毛栗坡村的中年婦女熊貴煥告訴記者,農閑時她上山采摘出售中藥材,一年可收入4000多元。同時,村民小組集體承包山林的股金分紅又可為這個三口之家增收3000多元。她說,“林改之後‘集體公益林’成了‘自家收益林’,以前隻能看不能用的林子如今真的成了‘綠色銀行’。”
一村一策,一組一案推林改
雲南林業用地麵積居全國第二位,其中集體林地麵積高達29116萬畝,占林業用地的80%。
據雲南省林改辦主任王德祥介紹,目前雲南已有13.17萬個村民小組製定了林改方案,占村民小組總數的82%,確權麵積占全省集體林麵積的63.9%,確權到戶428萬戶。
中共雲南省委副書記李紀恒介紹,“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堅持群眾不了解政策不實施,情況不明不動手;林地分不分、怎麼分、什麼時候分、分到什麼程度,都由農民集體開會討論說了算,改革方案必須堅持2/3以上村民代表表決通過後再實施。”
家住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北鬥鄉構皮園村民小組的羅成韓清楚地記得,全村36戶人家為討論林改方案一共開了5次會,每次因為話說得太多,會開完他的嗓子都是沙啞的。第5次討論會,從頭天吃完晚飯直開到第二天雄雞報曉,全村終於統一了意見:通過抽簽決定均分到戶的林地地塊。
同時,雲南省還廣泛推行林改村民小組會議簽到、林改實施方案簽字、林地界限確認書簽字、承包合同簽字等“六簽字”製度,對村民小組林改實施方案、工作程序、林權現狀和林改結果“四公示”製度,充分保證群眾在林改中的知情權、參與權與決策權。
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換來群眾的滿意。武定縣獅山鎮西和村人多地少,多年來山林糾紛頻繁,有的糾紛甚至拖了20多年未解決。林改中,全村17個村民小組林改辦法由群眾想、方案由群眾定、界線由群眾指認,工作隊員現場勾圖,299件林權糾紛全部解決,參與林改的799戶沒有一戶上訪。
靠山興家、靠林創業
不少基層林業幹部切身感受到,“林改剛開始,山區群眾造林、護林的熱情就如井噴。”
統計數據表明,林改效果“立竿見影”。全省全麵啟動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的2007年,共新增營造林麵積610萬畝,同比增加206萬畝,增幅高達50%。
林改使雲南山區農民嚐到了靠山興家、靠林創業的甜頭。林權證發證率達95%的南華縣,去年農民人均收入的37%來自野生菌等林業產品。芹菜塘村村民羅興生一年采摘、收購野生菌的收入達8萬元,在林改中他家分到“5個山頭”的林地,全都“封山育菌”了。他說,“砍一棵樹,周圍3年不長菌子,不劃算。”
南華縣宏怡野生菌開發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葉子仁對記者說:“林改使我們林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後勁更足了。”林改後,當地農民封山育菌積極性很高,去年他的公司收購野生菌比往年增加近千噸,原料緊張難題得到緩解。
永平縣北鬥鄉北鬥村村民常永祥去年領到林權證後,貸款50萬元擴大核桃樹種植。他自豪地說,現在山區的吸引力是越來越大,“林改前,山裏人家窮,壩區人家都不願女兒嫁給山區郎。這不,有20多個壩區的女孩子嫁到了我們村,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據悉,目前雲南省16個州市中的普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5個州市已基本完成集體林權製度改革主體改革。雲南省委、省政府確定2009年全麵完成主體改革,同時全麵推進配套改革。
實踐證明,山區民富林興的“希望之門”已開啟,集體林權製度改革將帶領更多山區農民早日奔向小康。如今,在彩雲之南綠林如海的山區,流傳著這樣一首新民謠:過去荒山現已無地可栽,山頭林下聚寶又生財,山能拍賣還能把款貸,林權證結婚證鎖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