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目前全球糧價上漲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一樣,糧食安全是一個係統工程,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除了做好春種秋收等常規性工作外,還應該跳出糧食生產看糧食安全,把更多的目光盯在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的各種工程上來。
林業工程,作為我國生態建設的主力,一方麵在改善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平衡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麵為推進我國糧食的穩產高產,維護國家的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北工程:護衛糧食安全的“綠色長城”
說起三北工程對糧食產量的影響,吉林省農安縣農民可能是最有發言權的。
農安縣地處科爾沁沙地邊緣,每年7級以上的大風有20次左右。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以前,風沙讓這個產糧大縣的農民損失慘重,一場風沙,辛辛苦苦半年的勞作頃刻間化為烏有。
自從三北工程在科爾沁沙區建起了一道帶網片結合的綠色屏障,這裏的農民再也不用為風沙擔心了,農安縣也連續三年成為全國糧食產量第一縣。堿巴拉村村民王麗燕說:“過去一公頃地才打1000公斤糧食,現在可以打到近1萬公斤,提高了9倍。我們一家6口光從地裏每年的純收入都有幾萬元。”
三北防護林工程地跨東北西部、華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區,東西長4480公裏,總麵積400多萬平方公裏,占我國國土麵積的42.4%,是我國林業發展史上的一大壯舉,開創了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先河,被稱之為我國的“綠色長城”。
在廣大農區,三北工程把大力營造農田防護林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一項基礎設施,共營造農田防護林3600多萬畝,有3.23億畝農田實現了林網化,占三北地區農田總麵積的65%。在林網的保護下,近10年來,東北區、甘肅新疆地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糧食平均畝產和總產增長幅度在全國九大農區中均居前三位。
據專家測定,三北工程農防林的護田增產效益普遍在10%以上,有一些風沙危害嚴重地區高達30%以上。吉林省在鬆遼平原營造了420萬畝農田防護林,使4000萬畝農田得到了有效庇護,根除了“三刮四種”現象,農防林年均增產效益達26.5億公斤。黑龍江省三北工程建設區的7401萬畝耕地有6345萬畝得到有效保護,林網化水平達到90%,護田增產效益15%,每年增產糧食23.8億公斤。新疆農田林網化水平達到80%,4300萬畝農田受到保護,農防林使糧食增產16%~29%,糧食總產由1978年的370萬噸增加到825萬噸。?
退耕還林:糧食生產不是簡單的加減法
我國人口多、耕地少,糧食安全形勢一直不容樂觀,退耕還林會不會讓耕地更少,糧食產量更低呢?
相信即使是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會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誠然,退耕還林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耕地的數量,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這種細微的減少換來的是糧食的較大幅度增長。
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比1998年曆史最高水平減產282.7億公斤,其中6個非退耕還林省市減產245.1億公斤,25個退耕還林省區僅減產37.6億公斤。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重慶、貴州、雲南、西藏、寧夏、新疆等13個工程省(區、市)1999年~2005年累計退耕還林6553萬畝,糧食產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產141.1億公斤。內蒙古赤峰市和烏蘭察布市、四川省涼山州、陝西省延安市、甘肅省定西市和隴南市、寧夏南部山區等退耕還林重點地區也實現了地減糧增。
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公室農林生態組組長秦玉才去年9月在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時也表示,我國中西部地區近8年來退耕還林1.39億畝,生態效益明顯,直接受益農民超過1億人,坡耕地的大量退耕還林並沒有影響糧食生產和國家糧食安全。他說,從近年全國糧食產量來看,特別是西部退耕還林比較多的省份來看,通過退耕還林,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這些省份糧食總產沒有減少,有的還增加了。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近年來實行建設一畝水澆地、退兩畝沙化坡耕地、還林還草還牧的生態發展戰略。1994年以來退耕了1200萬畝,全市糧食總產量卻由6.4億公斤增加到去年的11.5億公斤,農民年純收入從745元增加到1838元。延安市近年來退耕還林490萬畝,糧食總產量從正常年份的每年6億公斤提高到7.5億公斤,農民年純收入從1998年的1350元增加到去年的2200多元。
沿海防護林:糧食安全的“防風牆”
印度洋海嘯在人們心中的陰霾還沒有走遠,緬甸的一場風暴災害又讓我們感受到了來自海洋危害的可怕——在這種災害麵前,不僅糧食生產無從保證,就連人的生命都顯得那樣渺小無助。
我國有1.84萬公裏的大陸海岸線,沿海防護林體係建設能有效減輕來自海洋的災害影響,為我國的糧食生產構築起了一道穩固的“防風牆”。
據調查,沿海防護林帶可減弱風速28%~40%,林帶內空氣相對濕度比空曠地提高10%左右,林內蒸發量比空曠地減少20%,水稻每畝可減少損失7.5公斤~30公斤,風折率可減少37.3%,提高糧食產量5%~15%。
新中國成立前,廣東省沿海是無林少樹地區,森林覆蓋率僅有3%左右,流沙不斷推向內陸,吞噬農田和村莊。經過長期治理改造,過去被風沙埋沒的19.5萬畝農田得到複耕,97.5萬畝沙地變成了農業生產基地,糧食單產不斷提高,產量比建設沿海防護林體係前增加3倍~4倍。
記者曾在福建省長樂市采訪。以前,長樂農民的耕地一直開墾到海邊,風暴一來,攜帶著沙塵長驅直入,大片良田瞬間被毀。自沿海防護林工程實施以來,農民嚐到了工程的甜頭,主動放棄工程區耕地,配合進行沿海造林。
據1996年福建省第一次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受惠於沿海防護林工程,沿海地區流動沙丘麵積從上世紀50年代的72.7萬畝減少到1996年的2.84萬畝,減少了69.86萬畝,沙改田麵積由19.4萬畝增加到60萬畝,許多過去寸草不長的沙荒地,變成了噸糧田、“聚寶盆”。
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沿海防護林工程以及長江、黃河中上遊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農田林網等林業重點工程,不僅對林業發展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對糧食的穩產高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也起到了巨大作用,為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從這個意義上說,林業工程也是糧食工程,是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