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發布時間:2008年07月25日 瀏覽次數:

  編者按

  在任何國家,任何時候,不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就不會有社會的穩定、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而言,尤其如此。

  全球糧價猛漲、“米貴”成了和“油荒”一樣令人談而色變的話題,饑餓的陰影再次籠罩世界許多國家……在人口基數居高不下、耕地麵積不斷縮小、糧食需求持續增長的情況下,要解決中國13億人的吃飯問題,我們怎麼辦?

  辦法至少有兩個:

  一個是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從科技著眼,充分挖掘現有耕地的糧食生產潛力;從生態著手,讓林業發揮改善小氣候、防風固沙、改良土壤的獨特作用,為糧食高產穩產構築生態屏障。

  一個是把目光投向近43億畝林地、廣袤無垠的可治理沙地,讓它們產出品質更好、數量更多的木本糧油。

  兩個辦法,一個指向——林業在我國糧食安全戰略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潛力巨大。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林茂糧豐特別報道,從多個視角、不同區域反映林業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使命。敬請關注。


  在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楊營鄉,綠樹掩映下的金黃麥田一望無邊,轟隆隆駛向田間的聯合收割機吐出金燦燦的麥子,農民張大誌指著自家的麥田喜笑顏開地說:“今年這麥子,穗大粒飽,一畝地能打近500公斤,要比去年多打100多公斤呢。”

  河南,作為中國糧倉之一,夏糧生產已連續5年獲得豐收,全年糧食產量連續3年突破500億公斤大關。

  總結河南糧食連年豐收的經驗,政府重視、科技提升、農民精耕細作必不可少。除此之外,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平原林業建設現場會上,河南省副省長徐濟超指出,不斷發展的平原林業對糧食生產的保障和促進作用功不可沒。

  數字說明徐濟超所言非虛。據了解,目前河南省平原地區有林地麵積1612萬畝,農田林網、農林間作麵積達8500萬畝,農田林網與農林間作控製率達90%,森林成為平原地區糧食生產的一道天然綠色屏障。

  在談到糧食安全時,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維多利亞·塞奇托萊科也指出,自然環境對糧食生產至關重要,保護自然環境是實現糧食安全的必要因素。而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在糧食安全戰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國西踞高原,東臨大洋,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廣泛分布著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種地勢形態,覆蓋著從熱帶到寒帶眾多溫度帶,氣候條件複雜多變,這不僅孕育了我國豐富的物種資源,為糧食品種的多樣性創造了條件,同時這也讓我國成為氣象災害最為頻發的國度之一,幾乎囊括了世界所有類型的自然災害。

  而這些自然災害,正是影響我國糧食產量穩定性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是水旱災害。在各種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危害中,水災和旱災占到80%以上。數字顯示,上世紀80年代,我國因為水旱災害糧食年均減產高達159.51億公斤。

  而森林在調節氣候、緩解水旱災害方麵有突出作用。影響我國降雨量的水汽主要來自東部的太平洋和西南的印度洋。如果我國東部、南部和西南地區森林植被好,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就會在向內陸的推進中得到水汽的加強,幹旱的北方地區就會變得雨量充沛,濕熱的南方地區也會因為水汽的整體移動風調雨順。反之,如果我國東部、南部和西南地區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後果隻能是北方地區越來越幹燥,南方地區則可能水澇成災。

  其實,早在1924年,孫中山先生就指出了這個道理。他說:“我們研究到防止水災和旱災的最根本方法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國大規模的森林。”

  “微風三尺土,大風沙連天,一年種地翻三番,畝產不過百斤關。”正如民謠所言,除了水旱災害,在我國北方地區和沿海地區,大風沙塵也是影響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

  而森林同樣是防風阻沙的主力,能有效減少沙塵對糧食作物的影響。記者去年曾到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進行采訪,城子鄉副鄉長李琢告訴記者,沒有實施農田林網工程前,因為風沙太大,鄉裏隻能種大豆、蕎麥等矮稈作物,受風沙影響,全鄉糧食總產量最少的年份隻有200萬公斤;而現在,林網建成後,在林帶的保護下,糧食總產量已經增加並穩定在1500萬公斤左右。

  地處華北平原的山東省菏澤市,春季的風沙和初夏的幹熱風是製約糧食生產的主要災害。近5年來,菏澤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新增農田林網1082萬畝,農林間作350萬畝,建成了比較完善的農田綜合防護林體係。如今,幹熱風已基本消失,風沙日數也減少了69.7%。

  如今,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自然災害以外,因人為活動造成的災害也在威脅著我國的糧食生產。酸雨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一旦發生酸雨災害,不僅糧食的產量和質量無法保證,局部地區甚至會顆粒無收。

  而森林可以淨化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降低酸雨的酸度,減少受酸雨汙染的農田麵積,是化解酸雨危害的重要媒介。如1公頃柳杉林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硫720公斤,刺槐、女貞等樹種能吸收氟化氫,銀杏、柳杉、夾竹桃等樹種能吸收氟等有害氣體,對淨化空氣、防止汙染有明顯作用。

  植樹造林,增加森林植被能有效減輕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確保糧食的穩產高產。那麼,破壞森林植被的後果又是怎樣的呢?黃土高原的曆史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曾經美麗富饒的黃土高原,因為森林植被破壞嚴重,缺綠少林,萬頃良田在雨水、風沙的侵蝕下傷痕累累,盎然生機變成不毛之地,糧食的穩產高產當然更無從談起。

  視角再次轉回河南。上世紀60年代,蘭考人民曾飽受自然災害之苦,風沙、內澇、鹽堿使蘭考的糧食產量降到了曆史最低點。多年來,蘭考人民一直堅持植樹造林,經過幾十年的奮鬥,昔日的24萬畝沙荒地變成了綠洲,26萬畝鹽堿地改造成了穩產、高產田,28萬畝澇窪地稻花飄香,全縣形成了糧在田間、林在路邊、林茂糧豐、四野流翠的喜人景象,全縣小麥總產量也在去年曆史性地達到28.3萬噸。

  一個因毀林而衰,一個因造林而興,對比一下,我們不難看出森林在維護糧食安全方麵發揮的巨大作用,而這種作用凸現的是林業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不能忽視的重要地位。

  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平原林業建設現場會上說,發展平原林業,構築好的平原農田防護林體係,能夠改善小氣候,防風固沙,改良土壤,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對於減輕幹熱風、倒春寒、霜凍、沙塵暴等災害性氣候的危害具有特殊作用。

  良好的森林生態係統,大片森林的存在能有效降低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減輕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危害,將糧食生產置身於一層防護罩中,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