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老竹匠鍾情製作被人淡忘的老竹器

來源:江南晚報 發布時間:2008年07月02日 瀏覽次數:

  竹籃、淘米箕、飯罩等老竹器如今幾乎已被人遺忘。而年過半百的劉雲南至今還守著巴掌大的竹器店,在他店裏仍能見到那些老竹器的蹤影。

  見到劉師傅時,他正在製作蒸籠底座。店內堆放了許多原竹和竹製品。老劉說,他父親14歲時就在北塘區江陰巷開竹器店,自己7歲時就跟著父親學手藝,從此繼承父業直到現在。“長大後,我到北塘蒸籠廠工作,在廠裏除了做蒸籠就是做各種竹製生活用品。那時無錫蒸籠在蘇錫常一帶赫赫有名,廠裏一年光蒸籠產量就達兩萬多隻。”談起當年無錫蒸籠的光輝曆史,老劉臉上現出笑容,“無錫蒸籠最大的特點就是精致、耐用,所以很受歡迎”。上世紀90年代中期,蒸籠廠關閉後,為不讓地產蒸籠消失,老劉開起了竹器店,如今生意好時他一天能賣出幾十隻大蒸籠。與外地人的竹器店不同,老劉做的蒸籠框要用上三層鬆木板,底部席草要用兩層。老劉稱,鬆木板要用江西產的,席草得用安徽的,無錫地產蒸籠做工紮實,用兩三年都不鬆散不起毛刺。

  老劉還擅長做其它日用竹製品。他舉起一隻竹籃說,“限塑令”發布後,他的竹籃又有人關注了。無錫傳統的竹籃大多是“實方眼”籃子,這種籃子要用代竹做,須自己劈好竹條,手工編製。老劉又拿出另一種罕見的箍籃:“無錫傳統的箍籃為六角箍籃,以前無錫人家中辦婚事時總要備一個。”他說,現在每年還有兩三個客戶來訂購此籃。至於淘米箕和飯罩這些難得一見的竹器,老劉說,他現在還在做,但由於買的人很少,每年的銷量隻有個位數。“竹製淘米箕耐用又環保,淘出的米更幹淨。”

  現在,老劉的無錫竹器在錫城已小有名氣,“錫繡工作室”和錫劇團還向他訂購繃箍和竹道具。“原來南長街和江陰巷上,滿街都是無錫人開的竹器店,如今這些店都沒了,做這一行每天得幹十來個小時,手上磨得全是老繭。”直到現在老劉都沒收到一個徒弟,但他說,因為對無錫竹器有深厚感情,不管經營有多苦他都會堅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