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已經成為當今人類麵臨的嚴峻挑戰,而幹旱與荒漠化是導致糧食危機的最重要的直接因素。因此,2008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幹旱日的主題被確定為——防治土地退化,促進可持續農業。
無論在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這個問題都是人們必須直麵的一個實實在在的挑戰,而且已經成為一個跨越國界的全球性難題。
荒漠化幾乎與人類曆史進程同步。自古以來,荒漠化就像一個毒瘤,侵蝕著人類的文明。閃族帝國和巴比倫帝國所遭受的致命打擊,就是荒漠化——不合理的農業灌溉導致土壤過度鹽堿化,徹底摧毀了帝國的農業命脈,把盛極一時的強大帝國帶入墳墓。
雖然人類關於荒漠化的體驗不可謂不銘心刻骨,但人類對荒漠化及荒漠化對生態的影響的認識,卻遠遠被甩在後麵。直到1968年,人類才開始認識到,荒漠化是一個全球共同麵臨的問題。當時,一次嚴重的旱災讓撒哈拉沙漠南緣的非洲國家在幹涸中掙紮。
受到衝擊的國家有毛利塔尼亞、賽內加爾、馬裏、布基納法索、尼日爾和乍得湖區域。幹旱幾乎持續了6年。6年中,這些地區受盡饑荒的摧殘:乍得湖水位下降了2/3;尼日爾和賽內加爾的河水斷流,濕地幹涸,牧場萎縮,植被被饑餓的動物啃得隻剩下裸露的黃土。
幹旱、饑餓和疾病,導致該地區大約25萬人和數以百萬計的牲畜死亡。直到1974年,正常的降雨才重新光顧該地區。這次災難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他們開始探尋災難背後的原因,並認識到,在嚴苛的氣候條件下,人類根本無法與不斷擴張的沙漠匹敵。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目前全球有25%~30%的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響,至少100個國家的大約12億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脅。荒漠化每年造成的損失已經超過420億美元,而且全球荒漠化的速率還在繼續增加,盡管各地的情況有所不同。
非洲有66%的土地是沙漠和幹旱土地,目前遭受荒漠化的影響尤為嚴重。薩赫勒地區已經發生大規模饑荒,促使大量移民湧向更易於生存的地區。
荒漠化主要是由於過度耕種、過牧、不適當的灌溉和毀林所致。導致這些行為的根源,是缺乏可持續的土地管理。
可持續的農業指農業在不造成無可挽回的生態係統傷害的前提下,生產食物的能力。這包含兩個方麵:一方麵是生物學問題——農業生產對土地資源和作物生長力的長期影響;另一個方麵是社會經濟學問題,這關係到農民的收成以及管理諸如勞力等資源的長久能力。
近年來,在新科技、機械化和化學品使用,專業化程度提高以及政府對大規模生產的優惠政策的帶動下,農業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讓我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比如,地力消耗、地下水汙染以及經濟和邊遠社區分崩離析。不可持續的農業對土壤造成了嚴重影響,土地不能像以往的耕作周期那樣自然恢複,土地退化和荒漠化越來越嚴重,並最終喪失了生產糧食的能力。因此,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欠缺的農業。農民們總想使土地產量最大化,比如:在有高度幹旱風險的地方種植作物;縮短種植周期——減少休耕期;收獲後施肥不足;不恰當的輪種或者更糟——單種;高強度利用土地——過度耕作、過牧;畜牧業與種植業分離,使自然肥料減少,土壤有機質降低;毀林及森林火災,等等。
土壤中的元素,如氮、磷、鈣、鎂等,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元素。當土壤失去了所有的營養元素或者其中的一部分營養元素,就被稱為退化或者是耗竭。
最近20年,人們在對那些帶來了環境與社會問題的農業生產模式的不斷質疑中,開始倡導可持續理念,其目的是環境健康、經濟繁榮、社會和經濟公平。這個概念,現在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與接受。
可持續農業不僅能夠解決許多環境和社會問題,而且也為勞動者、消費者、決策者和其他許許多多與食物生產消費相關的人,提供了經濟而且創新的行之有效的機會。
目前,已經有一些國家向著可持續農業邁出了重要步伐。從經濟角度看,他們通過調整收益和農業生產,尋找更安全和更好的生活條件,保持、發展或重建了有機農業。從環境角度看,他們致力於自然資源和基因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管理和保護,包括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保持並改善土壤、水和空氣質量。在社會方麵,他們集中力量改善邊遠社區的生活質量,建立多樣化的經濟,創造就業機會,提供更好的教育與培訓。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為它的193個成員國,提供了一個普遍適用的法律政策和行動框架,以應對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的挑戰。來自土著居民區和一些小國家的地區水平的行動和傳統知識,在促進可持續農業、保持水土資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於更好的生計、更高的收入和通過可持續農業實現土地的可持續管理來說,傳統知識和技術是一個很關鍵的手段,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