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任何事,都有一個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問題。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就是要高舉生態文明的旗幟,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之路。
黨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決策,並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使我國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這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的升華,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標誌,也是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麵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防沙治沙工作一定要承擔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曆史使命,切實肩負起實現我國生態良好目標的光榮任務。
我國沙化土地占國土麵積的近五分之一,威脅近4億人口的生存與發展,全國有一半的貧困人口分布在沙區。當前,全國仍有50多萬平方公裏的可治理沙化土地亟需治理,32萬平方公裏的潛在沙化土地需要進一步加強保護。防沙治沙是我國當前麵臨的最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是我國生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治理和保護的任務十分繁重,防沙治沙已經成為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十分艱巨的曆史任務。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加快防沙治沙的步伐。
黨和國家曆來十分重視防沙治沙工作,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啟動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退牧還草、小流域治理等一批重點生態建設工程,頒布了《防沙治沙法》,出台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頒發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我國防沙治沙取得了重要進展。全國沙化土地麵積首次出現了淨減少,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裏轉變為現在年均縮減1283平方公裏,沙化擴展的趨勢得到初步遏製。
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我國防沙治沙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土地沙化的形式依然非常嚴峻,沙區的生態狀況與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與建設生態文明社會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沙化問題不解決,人民就很難安居樂業,沙區也很難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做好防沙治沙工作已經成為建設生態文明,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因此,在防治工作中,要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沙區人與社會的全麵發展。要用新的發展觀、文明觀來正確處理防沙治沙與發展經濟的關係,統籌區域經濟發展、統籌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將防沙治沙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與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相結合、與弘揚生態文明相結合。
要從改善沙區群眾的生存生活條件出發,始終以沙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防沙治沙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大力改善生態狀況,發展沙區經濟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使人民安居樂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尊重沙區人民的創造精神和積極性,通過深化改革,活化政策機製,調動一切有利於防沙治沙的積極因素,激發社會各界參與防治工作的積極性,充分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力量,形成全社會團結一致、共同參與防沙治沙的良好局麵。
防沙治沙的曆史過程就是生態文明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過程。在新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大防沙治沙的投入,切實加強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力度,實行優惠的政策,調動社會各界參與防沙治沙的積極性,使人們在改善沙區生態的同時,牢固樹立起生態文明觀。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防治土地沙化的緊迫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從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切實抓好防沙治沙工作,把持久奮鬥和階段性攻堅結合起來,把全麵推進和重點突破結合起來。
我們堅信,隻要我們緊緊依靠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發揚胡楊精神,高舉生態文明建設的旗幟,持之以恒,密切配合,齊心協力,防沙治沙就能為建設生態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