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工程十年喜結碩果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發布時間:2008年06月05日 瀏覽次數:

    天然林保護工程從1998年試點開始,今年已是第十個年頭了。回首天保工程實施前,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人口急劇膨脹,經濟負擔日趨嚴重,森林資源過量采伐,天然林資源銳減、有109萬森工企業職工,近300多萬林區人口以及周邊社會靠采伐天然林來維持生存。長江上遊、黃河上中遊地區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許多地方成為不毛之地,每年因上遊水土流失而進入長江、黃河的泥沙量達20多億噸,江河湖庫不斷淤積,水患不斷加重,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產生活帶來巨大危害。當時森林資源危機、企業經濟危困的情景令人難忘。

  天保工程的實施,為林區和森工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新的希望,林區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十年來,夭保工程建設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工程區發生了一係列深刻變化。

  森林資源實現恢複性增長

  天保工程有力地促進了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發展,工程區長期過量消耗森林資源的趨勢得到有效遏製,森林資源呈現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保工程方案確定為8萬立方米木材的采伐限額,但他們為保護資源,全麵實施了停伐措施。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天保工程方案中木材生產量為214萬立方米,近幾年他們主動下調產量,2007年已調減到150萬立方米。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統計,天保工程實施以來累計減少森林資源蓄積消耗4.26億立方米。工程區森林麵積淨增815.7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淨增4.6億立方米,對全國森林資源增長的貢獻率達43%以上。

  隨著森林生態環境的改善,江河流域水土流失明顯減少,湖北省長江宜昌段泥沙含量比10年前下降30%,並以每年10%的速度遞減。山西省水利部門監測,每年減少進入黃河泥沙量2000萬噸。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不斷擴大,種群逐年增多。過去多年不見的東北虎在吉林琿春多次出現,野外大熊貓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1000多隻增加到現在的1590多隻。天保工程對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變化凸顯了巨大影響力。

  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

  對天保工程35個森工企業的跟蹤監測表明,近幾年來,在木材產量進一步調減的情況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第一產業發展較快,第三產業穩中有升。林副產品采集、加工、林下種植等非木質產業及其他服務業的產業化進程加快,林區經濟獨木支撐的局麵正在改變。一、二、三產業產值比重從2003年的42.04:38.38:19.58,逐步調整到2006年的53.34:24.87:21.79。森工企業經濟總量已超過天保工程實施前的水平。

  對長江、黃河工程區39個縣的監測表明,森林旅遊業增長勢頭強勁,推動林業產業快速發展,花卉、茶、桑、果及中藥材等新興產業已成為工程區林業新的支柱產業。雲南省天保工程區林下野生食用菌采集每年收入20億元左右,出口創彙8000多萬美元。

  妥善安置職工就業

  天保工程實施以來,林區已有66.5萬富餘職工實現了有效分流安置,其中34萬人按一次性安置的辦法脫離了森工企業。有20多萬職工分流到森林管護戰線。職工自營經濟、家庭經濟發展迅速,規模越來越大,從業人員不斷增加。森工企業改製,國有職工身份轉換,變成了新企業的股東、員工。社會保障政策不斷完善。

  就業渠道的不斷擴大,提高了林區職工的收入,林區社會呈現出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麵。吉林省國有林區森工企業職工非工資性收入比重由工程實施前的12%提高到41%。內蒙古森工集團職工工資由“九五”期末4157元提高到2007年10554元。

  改革創新企業機製

  隨著天保工程的實施,長期僵化的國有國營、政企不分、企業辦社會的森工企業正在瓦解、重組、轉型,企業發生了一係列深刻變化。吉林省森工企業全麵改製重組,國有資本退出加工業,輔業轉為民營,社會職能全部移交,職工轉換勞動關係,集團進行股份製改造。原中國吉林森工(集團)公司改製重組為我國第一家國有控股大型森工企業——中國吉林森林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企業經營活力明顯增強。伊春林區國有林權製度改革,突破國有森林資源所有權的禁區,林業職工獲得了承包國有林地經營權,享有了林木所有權,試點工作不斷推進。內蒙古五岔溝、阿爾山林業局在國有林區創辦家庭生態林場,職工在管護森林的同時,開展多種經營活動,實現了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有效結合。黑龍江省清河林業局推進林業經濟向林區經濟轉變,實行林區區域管理,進行企業內部政企分開改革,促進林區管理方式的大轉變。更為可喜的是,在全麵禁伐地區的森工企業,有的已整體轉製為保護森林的事業單位,如陝西省森林資源管理局、新疆自治區天西林業局和阿爾泰林業局、青海省瑪可河林業局等地,機構有了編製,經費有了保證,長效機製基本形成。其他地方也采取了不少改革舉措,或對產權製度進行改革,推進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或將事業單位推向市場,實行企業化管理,降低了企業管理成本,增強了社會服務功能;或實行重點森工企業屬地管理體製改革,妥善解決了森工企業與地方利益的矛盾,促進了職工的分流安置,等等。森工企業的綜合性、全麵性改革,促進森工企業由傳統體製機製向新的體製機製過渡。

  各項政策不斷配套完善

  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各地按國家政策,安排了森林管護費,公益林建設投資,職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教育、醫療衛生、公檢法司等政社性支出,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費,職工一次性安置費,地方財政減收等專項補助經費。隨著天保工程的深入實施,國家針對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又先後采取了若幹措施,如增加了新疆、內蒙古、吉林、海南4省區職工一次性安置補助;解決了天保工程區森工企業金融債務問題,下達了三批免除額;采取豁免和掛賬的辦法,解決了天保工程區世界銀行貸款林業項目還款難題;延長了天保工程地方財政減收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解決了森工企業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補助,混崗職工安置補助,再就業中心下崗職工再安置補助。根據部分地方的實際,專項解決了新疆自治區全麵停止山區天然林采伐予以減產補助;安排了吉林省8個林業“圍牆式”加工企業富餘職工一次性安置補助。此外,對天保工程實施企業和單位用於天保工程的房產、土地和車船分別免征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車船使用稅;明確了林業貼息貨款資金可用於天保工程森工企業多種經營項目;目前正在落實天然林保護工程區木材加工等企業關閉破產的政策等。

  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國家投入了巨額資金,統計已明確和落實的資金,國家財政和基建投資高達1247.6億元。此外,國家還分批下達企業債務豁免額116億元。

  政策的不斷完善,投資額的不斷增加,有力地推進了天保工程穩步發展,讓工程區職工和群眾大大受益。(本文作者為國家林業局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