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業局5月3日發布消息,據野外跟蹤監測結果,去年5月底在陝西省寧陝縣首批正式野化放飛的朱鹮經曆四季野外生存,特別是安全度過冬季食物短缺期後,於今春開始繁育後代,目前已繁育出幼鳥。這標誌著我國朱鹮野化放飛取得突破。
野化放飛是指在模擬自然生態條件下,將人工繁育的朱鹮進行人工控製條件下的野化訓練,使其逐步適應野外環境後,再放飛到其曆史分布區的過程,是實現異地重建朱鹮野外種群,擴大其棲息地範圍和種群數量、最終促進其野外種群恢複的必由之路。自2004年以來,國家林業局組織開展朱鹮野外放歸研究,先後於2005年、2006年在陝西省洋縣兩次成功開展野化放歸試驗。在此基礎上,經多方論證,2007年5月31日國家林業局在陝西省寧陝縣首次正式開展朱鹮放飛活動,將我國人工繁育的、經過野化訓練的26隻朱鹮放歸到寧陝縣城關鎮寨溝村。此次放飛後,科技人員利用無線電跟蹤與電視監控係統,對野外放歸和人工飼養條件下的朱鹮種群進行跟蹤監測,並就其生態學和行為學等開展相關研究。監測發現,放飛野外的朱鹮已成功適應野外環境,並成功繁育後代。朱鹮拯救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朱鹮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鳥類之一,也是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加以嚴格保護。曆史上,朱鹮曾廣泛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北地區,以及日本、朝鮮半島和西伯利亞東部地區,但受自然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野生朱鹮已極為少見,以至在上世紀80年代初曾被認為野生朱鹮已經絕滅。1981年,我國科學家在陝西省洋縣重新發現了7隻野生朱鹮。國家極為重視,立即開展了朱鹮拯救保護行動,先後在洋縣成立了朱鹮保護觀察站,設立了專門自然保護區,建立了4處朱鹮繁育基地,深入研究探索朱鹮人工繁育技術。經20多年的努力,突破了朱鹮繁育和疫病控製等技術難關,掌握了朱鹮繁育技術。到2007年底,我國朱鹮總數已達1000多隻,其中野外種群個體550多隻,人工繁育種群個體462隻,基本擺脫滅絕的威脅。
由於現存朱鹮種群繁殖基數低,野外種群單一,種群近親繁殖現象嚴重,導致雛鳥易夭折,幼鳥和亞成體抵抗力弱,一旦遭受冰雪雹災或傳染性疾病的襲擊,將對其種群造成極大危害,急需通過技術手段,促進其種群複壯。對此,國家林業局將朱鹮列為“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優先保護物種,采取多種措施加強拯救。一是重點改善現有野外種群棲息地,在覓食區恢複天然濕地,建造人工模擬濕地,建立朱鹮食物基地,輔助人工投食等,改善朱鹮采食條件,保證食物供應充足,建立朱鹮自然保護區,從根本上保障其野外種群的棲息環境。二是增擴建朱鹮人工繁育基地和設施,擴大現有繁殖規模,改善繁殖、救治條件,加大科技投入,研究人工繁育種群複壯辦法。三是實施人工繁育朱鹮種群放歸自然,在異地恢複野外種群及其棲息地,減少單一野外種群風險,並建立相應的保護站點,實行有效保護。四是在現有朱鹮野外種群分布區和今後的放歸自然區域,通過對當地經濟的扶持和對農民經濟損失的補償,推廣生態農業,實行無汙染的農業生產,確保其野外種群的安全和持續發展。
我國加強了朱鹮保護的國際合作交流。我國政府向日本政府贈送了朱鹮,並對日本的朱鹮拯救工作予以大力支持,簽署了《中日朱鹮保護合作計劃》,開展了朱鹮合作繁育,取得了豐碩成果。在中方專家指導下,日方朱鹮人工繁殖技術也逐步成熟,日本的朱鹮種群成功實現了繁殖成活,其人工繁育朱鹮種群數量已達97隻,也已計劃於2008年進行朱鹮野化放飛。今後,中日雙方本著“各取所長、優勢互補”,繼續加強朱鹮保護合作,最終有利於該物種的恢複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