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省份乘勢發力 林改進入關鍵階段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發布時間:2008年04月01日 瀏覽次數:

 

大多省份乘勢發力 林改進入關鍵階段
——全國林改辦處長會議側記
 

    中國綠色時報3月31日報道 2007年,全國集體林權製度改革不斷向縱深前行,亮點頻閃;2008年,注定是中國林改不平凡的一年,在南方遭受雨雪冰凍災害後,如何推進新一輪改革,確保林農得實惠、生態得保護、林業得發展目標的實現?

    全國31個省(區、市)林業廳(局)的林改辦負責人日前齊聚武漢,梳理林改工作的成效,提出問題,謀求進一步發展。

    ■先行省份推進配套改革

    2007年,福建、江西、遼寧、浙江4個林改先行省份主體改革基本結束,配套改革不斷深化,在建立農民林業合作組織、拓寬投融資渠道、開展森林保險業務、公益林補償等方麵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截至目前,福建已建立新型森林經營合作經濟組織25013個,經營麵積1118萬畝,涉及林農50萬人。江西今年林業經濟合作組織有望達到1萬個。遼寧丹東、撫順、本溪、鐵嶺、朝陽5市,組建板栗、鹿業養殖、林蛙養殖、榛子加工、中藥材等專業協會140多個,發展林業合作經濟組織190個。針對林改後的新形勢,製訂村級森林經營方案,抓了100個示範村,實現科學營林與產業開發項目相結合。

    浙江規定全省公益林補助標準每畝不得低於12元,有些地區公益林補償標準每畝達25元。福建創造性地實施了江河下遊地區對上遊地區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使4294萬畝公益林補償標準由每畝5元增至7元,出台了《福建省水資源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規定從征收的水資源費中安排資金用於公益林補償。

    江西崇義等26個縣(區)開展了林木火災保險試點,按保險林木的栽植成本每畝400元計算保險金額,保費為4%。,參保麵積為10萬畝。商品林保費按省財政20%、縣財政10%、投保人70%的比例負擔,納入中央、省級補償範圍的公益林的保費,按省財政30%、縣財政10%、投保人60%的比例負擔。

    福建突出林業小額貸款,2006年10月1日~2007年9月30日,全省共發放林業小額貸款11.57億元,受益農戶近6萬戶。

    ■跟進省份做法可圈可點

    目前,河北、雲南、安徽、湖北、重慶、河南、貴州7省(市)正在全麵推開主體改革,湖南、四川、陝西、吉林、海南5省主體改革即將全麵推開,其他省(區、市)正在開展改革試點。跟進省份進度不同,做法也有與眾不同之處。

    湖北2007年啟動林改,僅僅一年多時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原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先後就林改作出近20次批示。全省“兩金”征收標準從20%調減到10%,由省財政通過轉移支付解決。與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省農村信用社聯合製定了《關於推進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工作的指導性意見》和《湖北省農村信用社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拓寬投融資渠道。截至目前,全省開展林權抵押貸款659宗,貸款金額超過2.3億元。

    雲南把林改範圍由原定的集體商品林,擴大到全部集體林,並對天保工程區、重點公益林區和自然保護區集體林改作出規定。天保工程區的集體公益林確權到村民小組,集體商品林通過均山、均股、均利的形式確權到戶。重點公益林中的集體林,地方公益林中生態區位重要、生態脆弱地區不作調整,對生態要求一般的集體林地適當調整為商品林,調整後公益林的比例不得低於40%。

    湖南把國有林場納入集體林改配套改革範圍,省財政每年從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稅費改革資金中安排8500萬元,用於免除國有林場類似鄉鎮五項統籌、補助國有林場養老保險繳費和公共事業開支。

    安徽省寧國市對符合條件的林業經濟合作組織,市政府每個獎勵3000元。全市已新組建林業專業合作社24家,注冊資金超過1300萬元,發展社員700餘人,聯係林農11300餘戶,經營範圍涉及花卉苗木、中藥材、水果、茶葉、食用菌、山核桃和竹木加工等產業。

    ■西北地區麵臨實際困難

    我國西北部地區生態脆弱,經濟發展相對落後,集體林地比重相對小,公益林比重大。近年來,公益林和商品林經營收入差距拉大,公益林補償不到位、補償標準低,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西北地區林改進程。

    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局林改辦副處長哈林說,寧夏90%以上的集體林是公益林,絕大部分是以灌木林為主的防風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樹種主要是檸條,經濟效益微乎其微,農民參與林改積極性不高。甘肅省林業廳資源處副處長田葆華說,全省大多數縣為國家貧困縣,農民隻能維持基本的生活保障,哪有能力再購買種苗,對林改有顧慮。陝西有1.8億多畝林地,其中1.3億畝是集體林。陝西省林業廳林改辦副處長趙少毅說,目前正在考慮解決10個試點縣集體公益林的補償問題,由於財力有限,難以保證今年落實補償政策。青海、新疆等省(區)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如何建立和完善公益林效益補償機製,使農民通過經營公益林,得到長期穩定的生態效益補償,成為會議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