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林業科技創新 支撐生態文明建設
2008-02-14 李育材
黨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政治報告,並把生態文明建設列為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之一,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使我國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這是對科學發展觀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規律性認識的深化,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理念的新的升華,也是對新時期我國林業發展賦予的重大使命。在此我以強化林業科技創新、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從四個方麵談談個人的一些思考和體會。
一、完善的林業生態體係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礎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是對人類發展的曆史經驗和教訓進行深刻總結和反思後所做出的必然選擇,這對於中華民族甚至對全人類未來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人類進入工業文明後出現的最大問題,就是全球性的生態危機,而造成這種危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工業文明中以“征服自然”為核心的價值取向。在日益龐大的工業體係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工業產品的同時,人類對自然的掠奪和破壞也日益加劇,地球的生態健康日益惡化。土地荒漠化擴展、水土流失加劇、洪澇災害與幹旱頻發、全球氣候變暖等等,無不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經濟的巨大發展和社會的巨大進步,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
生態良好,既是生態文明的基礎,也是生態文明的目標。森林生態係統是陸地生態係統的主體,是陸地生態係統中分布最廣、結構最複雜、類型最豐富的一種生態係統,也是功能最完善、最強大的資源庫、基因庫和能源庫。大力培育和發展森林資源,保護和建設森林、濕地、荒漠等自然生態係統,努力構建布局優化、結構合理、功能協調、效益顯著的林業生態體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充分發揮林業在農田生態係統、草原生態係統、城市生態係統循環發展中的基礎作用,使森林和濕地生態係統與其他生態係統共同營造和諧的生命支持係統,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的重要途徑。
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係本身就是巨大的循環經濟體
改變發展模式,轉變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傳統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產品→汙染排放”為基本模式的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主要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即大量地利用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又將汙染和廢物排放到水係、空氣和土壤中,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利用方式。
循環經濟的基本流程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其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追求對物質和能源的循環利用,對生態與環境的最小影響。森林資源是一種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其本身就是一個開放式的內部物質循環和外部物質能量交換係統,其循環過程為“森林→利用→培育→森林”。在森林資源的利用上,人類完全可以實現對其林木的全樹利用和對其多功能、多效益的循環高效利用。因此,以森林資源為經營管理對象的林業,本身就是典型的循環經濟體。
一方麵,我國有林業用地43億畝,可利用沙地8億多畝,全國有木本植物8000多種、陸生野生動物 2400多種、野生植物3萬多種。大力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科學經營和合理利用,進行多功能、多效益的循環高效利用,可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林產品和生態產品的需求,擴大循環經濟規模,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另一方麵,林業生物質能源是可再生、可降解的綠色能源。我國現有森林資源中,能用於工業能源原料的生物量有3億多噸,可替代2億噸標準煤;利用現有林地,還可培育能源林2億畝,每年可提供生物柴油500多萬噸,木質燃料近4億噸,折合標準煤約2.7億噸。大力開發研製林業生物質能源,可以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促進節能減排降耗。另外,林業在提供綠色食品、藥材、林化產品等非木質林產品以及發展森林旅遊、擴大就業方麵,也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林業發展規律,以提高林地生產力為核心,以資源培育為基礎,做大第一產業;以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為核心,以高科技為手段,改造提升第二產業;以改造森林景觀、提高文化品位為核心,以人性化、多樣化為理念,做活第三產業。要積極培育林業龍頭企業,推進林業產業化經營。在特色森林資源豐富的地區,培育林業特色產業集群和區域品牌。要通過提高林業科學化、現代化和市場化水平,提高林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努力構建品種豐富、規模可觀、布局合理、優質高效、環境友好、競爭力強的林業產業體係。
三、繁榮的生態文化體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林業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關鍵和紐帶,是生態文化的主要源泉,是推進生態文化建設的載體和平台。弘揚健康的生態文化,對於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價值觀、發展觀、道德觀、消費觀和政績觀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文明的進步是與林業發展相伴相生的。森林孕育了人類,也孕育了人類文明,並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標誌。
我國曆史悠久,自然條件千差萬別,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在人們與森林朝夕相處、共生共榮中,形成種樹植樹、保護森林的優良傳統、習俗、製度,並融彙在當地的宗教文化、民居文化、風水學說、鄉俗民約、圖騰崇拜之中,表現出明顯的文化特征。由此形成了各地豐富而有特色的生態文化,如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椰樹文化、檳榔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等等。既有物質形態文化,又有非物質形態文化。這些文化表現形式,能夠有效地喚起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增強人們的生態倫理責任,對於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林業不僅要創造大量的生態產品和物質產品,還要創造出豐富的生態文化產品,努力構建繁榮的生態文化體係,大力弘揚和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價值觀,做生態文明的倡導者、實踐者和推動者。
四、加強科技創新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
生態文明不是號召人們回到原始文明階段,而是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發展道路,統籌經濟增長和生態保護,實現良性循環。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的報告中強調,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麵。因此,加強科技創新,充分發揮林業科技在現代林業發展中的支撐、引領和帶動作用,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
中國林科院作為林業科研的國家隊,在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過程中,不僅要全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承擔國家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重大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科研任務,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全院科技、人才、信息等資源優勢,麵向基層,服務“三農”。要充分發揮我院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的支撐作用,在林業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在推進林業科技自主創新中的骨幹作用,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示範作用,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撐。
一是要強化自主創新,實施重點突破。根據生態文明建設對林業科技的急迫需求,組織跨專業、跨學科、跨部門的科技創新團隊進行重點攻關,爭取在生態建設與生態安全、林業生物技術與良種培育、森林生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林業生物產業發展、數字林業、林業創新能力建設等6個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上取得新的突破。
二是針對區域特點,提供關鍵技術。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根據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和新的林業發展區劃的部署,針對保護、治理、經營、利用等不同的區域特點,提供相應的關鍵技術。
三是加速成果轉化,引領新興產業。圍繞現代林業產業體係建設的重點領域,爭取在林木新品種及種苗培育、林化產品深加工、生物質能源和生物質材料、木材加工業技術升級、經濟林和林特產資源開發等5個方麵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為建設生態文明,發展新興產業,發揮示範、帶動和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