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治荒漠化國際會議情況及中國政府所做的工作
防治荒漠化國際會議是由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部和中國國家林業局聯合舉辦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以“防治荒漠化、促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重點研討荒漠化成因、防治荒漠化中遇到的困難和取得的成功經驗,以及能力建設等問題,為今年5月份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第16次會議做準備。
本次會議得到了聯合國、有關國家政府、國際組織的高度重視。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為會議發來了賀信,副秘書長沙祖康專程參加會議。共有55個國家、40多個國際機構和國際組織的240多位代表出席會議。近20個國家派高級別代表團參加會議。會議期間,各位代表圍繞防治荒漠化,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主題,重新認識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性,就荒漠化成因、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經驗、相關技術和能力建設,進行了廣泛交流,深入討論,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設性的建議,形成如下普遍共識:
一是認為荒漠化侵蝕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直接威脅糧食安全、國家生態安全、經濟安全和政治安全,已經成為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麵臨的重大問題。
二是認為人類生產活動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成因之一,隻有認真反思、總結和改進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有效地防治荒漠化。
三是認為荒漠化是曆史性和全球性生態問題。防治荒漠化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和義務。國際社會應積極推動《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方切實履行公約義務,在能力建設、資金安排和技術轉讓等方麵采取實際行動。
四是認為荒漠化防治應以人為本,統籌保護和發展,把防治荒漠化和改善沙區人民生產生活條件,納入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總體規劃。
五是認為防治荒漠化要采取綜合措施,注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植樹造林和種草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本次會議形成了主席總結報告,通過了會議《北京聲明》。
中國政府對這次會議十分重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應邀出席了會議開幕式,並代表東道主國政府致辭。會前,回良玉副總理會見了與會的外賓代表。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主持了開幕式。
國家林業局專門成立了會議中方籌備小組,多次召開會議進行研究和安排,並與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部多次進行友好而富有成效的磋商,精心籌備,認真做好會議的各項組織工作,為會議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資源和實物支持。這次會議,得到了會議協辦方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聯合國防治荒漠化》秘書處的大力支持。
二、中國防治荒漠化工作的成效、形勢和設想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麵積大、分布廣、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麵積達263.62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三分之一;沙化土地173.97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五分之一。一些地區沙化土地仍在擴展,因土地沙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00多億元,全國有近4億人受到荒漠化沙化的威脅,貧困人口的一半生活在這些地區。土地荒漠化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之一。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土地荒漠化治理,始終將防沙治沙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20世紀50年代,就組織開展了農田防護林和防風固沙林建設,1980年代起,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1990年代,實施了全國防沙治沙工程,本世紀初開始,啟動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退牧還草、小流域綜合治理等一係列重大生態防治工程。中國政府還頒布施行了《防沙治沙法》、《全國防沙治沙規劃》,出台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的決定》,召開了全國防沙治沙大會。受國務院委托,國家林業局還首次與防治任務較重的省區簽訂了防沙治沙目標責任書。
經過幾十年、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荒漠化防治事業取得了重大進展。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麵:
一是荒漠化麵積縮減,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從2000年到2004年,全國荒漠化土地麵積減少了3.79萬平方公裏,年均減少7585平方公裏。全國已有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重點治理區林草植被蓋度增加20個百分點以上,並呈正向演替方向發展,大江大河泥沙淤積逐年減少,局部地區沙塵暴由過去的強加強區變為弱加強區。京津風沙源工程通過五年的實施,工程區土壤的風蝕量在同等風力條件下減少近1/5,荒漠化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二是產業結構優化,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推進。防治荒漠化加速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特色種植、養殖、加工和生態旅遊等產業不斷發展,一批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初步形成,農民就業增收渠道日益拓展,農民脫貧致富步伐明顯加快。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有1600多萬農牧民直接受益,2005年與2000年相比,工程區農民人均收入增幅近50%。京津工程區通過五年建設,以種養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年均以1.2個百分點的速度遞減,荒漠化地區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較快發展,群眾收入不斷增加。
三是提高文明程度,社會效益得到有效發揮。通過荒漠化防治改善了沙區生態狀況,促進了人們的生態倫理觀念轉變,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生產方式轉變,改變了廣種薄收的生產習性,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向非農轉移。防治荒漠化促進了興邊富民,增進了民族團結,維護了社會和諧與穩定,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荒漠化地區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22%,一些地方開始呈現生態與經濟相互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喜人局麵。
目前,中國土地沙化形勢仍十分嚴峻。沙化危害依然突出,局部擴展依然嚴重,治理難度依然很大,治理成果依然脆弱,人為隱患依然較多。全國還有近32萬平方公裏土地具有明顯沙化趨勢,如果利用不當,極易成為新的沙化土地。在全國現有的沙化土地中,具備治理條件的還有50多萬平方公裏。一些已治理的地區,植被剛開始恢複,穩定性差;一些地方的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將再次造成土地沙化。沙區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相當突出。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將防沙治沙工作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封禁保護,發揮自然修複作用;轉變生產方式,嚴格沙化源頭控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工程治理步伐;繼續建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探索不同沙化類型防沙治沙的政策措施和技術模式;發展特色產業,增加沙區農民收入;強化科技支撐,提高防沙治沙成效;堅持嚴格執法,規範防沙治沙行為;創新體製機製,增強防沙治沙活力;搞好監測預警,提高防治決策水平;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履行國際公約,加快防沙治沙的步伐。
力爭到2010年,荒漠化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基本遏製,重點治理地區的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到2020年,完善生態防護體係,使全國一半以上可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荒漠化地區生態狀況得到較大改善;到本世紀中葉,全國可治理的沙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建立比較完備的生態防護體係、比較發達的沙產業體係和比較繁榮的生態文化體係,使荒漠化地區的生態係統有明顯改善,為全球荒漠化防治事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