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切微薄竹生產技術"讓竹子越"刨"越值錢

來源:浙江日報 發布時間:2007年12月26日 瀏覽次數:

    人們做家具、裝飾裝修房屋都要使用木材,能否把浙江資源豐富的竹子“刨”成薄片,使其成為一種可以取代木材的新型貼麵裝飾材料?浙江林學院李延軍博士和他的同事把這個構想變成了現實,他們研發的“刨切微薄竹”技術填補了國內外竹材加工領域的空白,並先後獲得近10項國家專利。近3年來,從小小的竹子裏“刨”出了2億多元的財富。

    貼麵裝飾裝修用的薄木主要由優質硬闊葉材刨切而成,但一些珍貴樹木生長周期長,資源日益匱乏,極大地影響了產業的發展。而竹材具有紋理通直、色澤淡雅等木材所沒有的獨特質感,且材性與珍貴木材相近,是理想的裝飾材料。多年來,竹業界一直在期盼——用竹材開發出像刨切薄木那樣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貼麵裝飾材料。

    由於竹材直徑小、壁薄、中空、有節,不能像木材那樣直接鋸成方材,水煮軟化後進行刨切。若要對竹材進行刨切,必須先將竹材經過係列加工膠合成竹方材,經水煮軟化使其具有較高的塑性後才能刨切。

    2001年底,李延軍博士與劉誌坤教授、杜春貴副教授以及有關企業的技術人員一起,對“刨切微薄竹生產技術”項目進行全麵攻關。當時他們就碰到了兩大難題——膠合的竹方材耐不住水煮,很快會開裂;水分進不了竹方材,刨切很困難。

    李延軍是個倔強的人,認定的事就不會放棄。靠著僅有的10萬元經費,項目組進行了一次又一次試驗。他們向地板廠、木材廠借用設備,晚上等工人下班後集中精力攻關。李延軍說:“為了將竹板冷壓製成竹方材,必須等工廠用過的熱壓機自然冷卻後才能使用。而冷卻時間至少要5個小時左右,我們通常晚上11點才能開工,一幹就到清晨。”

    經過幾百個日日夜夜的反複試驗,李延軍等人終於研發成功一種“幹—濕複合膠合工藝”——利用濕竹方材含水率高、傳熱快的原理,快速達到軟化效果,從而解決了原來幹竹方材水分滲透困難、傳熱慢、軟化不均勻、易變形開膠等技術難題。

    項目組還先後發明了竹板快速增濕技術、經濟實用型微薄竹指形接長機等。在嚐試了10多種膠粘劑後,他們研發了一種耐濕、耐溫、有柔韌性的專用膠粘劑,並成功生產出刨切微薄竹貼麵人造板等係列新產品。

    為推廣這項新技術,李延軍又奔赴各地,手把手傳授企業生產技術。2004年夏天,李延軍的女兒出生了,而他去安徽出差,在企業一幹就是一個月。

    如今,刨切微薄竹生產技術已應用於浙江、江蘇、安徽等不少企業。成本約每平方米13元的0.6毫米厚的微薄竹剛麵市時,每平方米賣到了55元,現在即使賣30多元,其利潤仍是薄木的2至3倍。

    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來,刨切微薄竹技術共為企業帶來2.4億元的產值,其中90%的產品遠銷歐美、日韓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