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任務,將“成為生態環境良好國家”確定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國家林業局副局長祝列克12月4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說,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發揮著核心作用。在建設生態文明的曆史進程中,林業要承擔起生態建設的重任,當好生態文化的建設者,在四個方麵發揮更大的作用。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必須為實現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發揮重要作用。林業在可持續發展中居於重要地位,對治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洪澇災害及維護物種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加快林業發展,充分發揮林業的多種功能。
林業是規模巨大的循環經濟體,必須為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發揮重要作用。林業以森林資源為主要經營管理對象,是規模最大的循環經濟體。我國有林業用地43億畝,可利用沙地8億多畝;全國有木本植物8000多種、陸生野生動物2400多種、野生植物3萬多種。大力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科學經營和合理利用,進行多功能、多效益的循環高效利用,可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林產品和生態產品的需求,擴大循環經濟規模,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林業生物質能源是可再生、可降解的綠色能源,必須為顯著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發揮重要作用。生物質能源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優勢。我國現有森林資源中,能用於工業能源原料的生物量有3億多噸,可替代2億噸標準煤;利用現有林地,還可培育能源林1333.3萬公頃,每年可提供生物柴油500多萬噸、木質燃料近4億噸,折合標準煤約2.7億噸。大力開發研製林業生物質能源,可以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促進節能減排降耗。
林業是生態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陣地,必須為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發揮重要作用。生態文化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文化基礎。林業不僅要創造大量的生態成果和物質成果,還要盡可能地創造出豐富的生態文化成果,努力構建繁榮的生態文化體係,大力傳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