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科院土壤所和浙江林學院共同完成的研究報告表明:竹子的固碳能力遠遠超過普通的林木。在經過進一步研究後,這一成果有望作為各國參加國際氣候變化框架談判依據和未來進行碳交易機製的計量基礎。
5月22日在杭州結束的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德科學中心主辦的中德“歐亞森林生態係統固持二氧化碳的機理與作用”科學研討會上,這份報告引起了轟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竹國,這一成果意味著我國將在國際談判和未來進行碳交易中占據優勢,進而獲得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配額。
固碳,通俗地說就是指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波恩政治協議》、《馬拉喀什協定》將造林、再造林等林業活動納入《京都議定書》確立的清潔發展機製,鼓勵各國通過綠化、造林來抵消一部分工業源二氧化碳的排放。
負責該研究項目的森林經理學專家、浙江林學院周國模教授說,他們長期研究發現,竹林的固碳能力十分巨大,甚至遠超亞熱帶的其他林木。如一公頃毛竹的年固碳量為5.09噸,是杉木的1.46倍、熱帶雨林的1.33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竹國,浙江則是中國竹林麵積最大的省份,這就意味著浙江為減緩氣候變暖作出的貢獻比擁同樣森林麵積的省份更大,而中國對世界碳平衡的貢獻比擁有同樣森林麵積的國家更大。
這項研究成果獲得了與會中外專家一致認可。德國著名森林固碳研究專家、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弗朗士·麥科遜教授認為,這一研究成果對於全球碳平衡、森林資源碳儲存能力以及將來的碳交易機製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浙江林學院環境科技學院副院長薑培坤教授介紹說,中德兩國專家將前往天目山等森林、竹林分布較集中的地區,對不同環境下竹林、森林固碳效果的差異進行調查。如果這一研究能獲得進一步突破,就可以確證中國生態係統對全球碳平衡的貢獻量、中國森林資源碳儲存能力比單純以森林麵積計算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