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8日電 今日出版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刊載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楊毅的文章稱,中國攻防兼備的軍事能力決不是用來對外擴張的,決不是使用這種軍事力量去侵略和欺壓別的國家。中國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就是遵從孫子“慎戰”、“禮戰”的思想,這是與堅持和平發展的戰略相輔相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強大的軍事力量既是威武之師,更是和平之師和正義之師。 文章中寫到,近日,中國公布了殲-10戰鬥機研製成功裝備部隊的消息,馬上引來國際上某些人炒作新一輪“中國軍事威脅論”的浪潮。有人說,殲-10戰鬥機性能超過美國第三代戰機。還有人說,殲-10戰鬥機裝備中國軍隊,對東亞地區的空中作戰力量平衡造成了衝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文章稱,綜觀當今世界,新軍事變革加速發展,戰爭形態正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體係對抗成為戰場對抗的主要特征,非對稱、非接觸、非線性作戰成為重要作戰樣式。世界主要國家加緊調整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創新軍事理論,加快軍隊轉型。信息化對機械化半機械化的軍事技術時代差仍在拉大,世界軍事力量對比進一步失衡。 文章指出,中國目前擁有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正規軍。但是由於長期投入不足,在世界範圍新軍事變革不斷深化的進程中,中國與發達國家在軍事領域中的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還在繼續擴大。中國軍隊尚未完全實現機械化,離建設信息化軍隊距離更遠。 為了應對國家安全麵臨的威脅,特別是為了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中國需要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近年來,中國在經濟實力增強的前提下逐步加大了對國防和軍隊的投入,加速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在有所選擇地引進少數先進的飛機、軍艦等武器平台的同時,也加大了自主創新地研製新型武器裝備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包括殲-10戰鬥機在內的部分武器裝備研製有所突破甚至實現了較大的躍升。但是,單個武器平台的升級不能代表整個武器係統作戰能力的總體提升,特別是不能標誌著信息化條件下作戰能力的大幅提高。許多西方國家的軍事專家都承認,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在整體上比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落後至少20年。 對中國擁有全方位軍事優勢的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一方麵四處圍堵各國與中國進行軍事合作的渠道,極力反對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售,極力阻止以色列、波蘭和烏克蘭等國向中國出售軍事裝備。另一方麵,在輿論上經常宣揚“中國軍事威脅論”,企圖把中國推向“被告席”。這種做法的戰略用意是:通過宣揚“中國軍事威脅論”來妖魔化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通過操縱國際輿論對中國國防現代化進行“戰略圍剿”,實現策略上的“先發製人打擊”。他們把“中國軍事威脅論”當成“緊箍咒”,通過這種輿論造勢來汙損和壓製中國,誘使中國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進程中陷入“安全困境”。 中國堅持奉行防禦性的軍事戰略,但這並不意味著不發展進攻性軍事能力。軍事能力建設應該是攻防兼備型的。但是中國攻防兼備的軍事能力決不是用來對外擴張的,決不是使用這種軍事力量去侵略和欺壓別的國家。我們的軍事力量是在我們的國家利益受到侵害時進行反擊,作為一種戰略防禦力量遏製任何對手,使他們不敢輕易對我們進行軍事訛詐和軍事侵略。我們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就是遵從孫子“慎戰”、“禮戰”的思想,這是與我們堅持和平發展的戰略相輔相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強大的軍事力量既是威武之師,更是和平之師和正義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