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與他的竹子畫

來源:本站原創 發布時間:2005年10月20日 瀏覽次數: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鬆、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於徐渭、石濤、八大諸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並將書法用筆融於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 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後,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

書畫成就

    鄭板橋是一個卓越的藝術家,他在繪畫、書法、篆刻諸方麵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

    板橋在藝術方麵的獨特天賦,加上他的勤奮努力、不斷探索,使他在詩、詞、書、畫諸方麵皆曠世獨立,自成一家。他的藝術成就,突出地表現在他繼承並大大豐富了中國畫特有的民族形式和傳統風格,把詩、書、畫、印有機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更加完美、更加絢爛多采的綜合性藝術。

    板橋繪畫,學於現實,博采眾長,自成風格。他一生最喜畫竹、蘭、石,兼畫梅、鬆、菊等,效法“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春之竹、萬古不移之石”,做“千秋不變之人”,這是板橋所欣賞的“四美德”。竹、蘭、石代表著作者頑強不屈、堅韌不拔、正直無私、虛心向上的精神品質,是他“倔強不馴之氣”的象征。

    板橋畫竹,“神似坡公,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清代學者像傳》他一生的三分之二歲月都在為竹傳神寫影,他曾有詩寫道:“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少年時,屋旁有一片竹,他於是在窗上糊上白紙,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將竹影投射到窗紙上,他覺得零亂的竹影就是天然圖畫。後來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過觀察和藝術創作的實踐,提煉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論。“眼中之竹”是自然實景,是對自然的觀察和從中體驗畫意;“胸中之竹”是藝術創作時的構思;“手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實現。他把主觀與客觀、現象與想象、真實與藝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創造了師承自然,而又高於自然的境界。
 
    在《題畫竹》中,他總結自己的畫竹之法:故板橋畫竹,不特為竹寫神,亦為竹寫生,瘦勁孤高,是其神也;豪邁淩雲,是其生也;依於石而不囿於石,是其節也;落於色相而不滯於梗概,是其品也。

    他的《墨竹圖》,嫩竹老竹,潑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後,層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獨立,極富立體感,是一幅優禿的作品。

    他畫蘭石,也與別人不同:“蘭葉用焦墨探毫,以草書之中豎長撇法運之”《清代學者像傳》,既撤撒得開,又收得攏,未開、初開、半開、全開的蘭花;山上、岩下、石畔、盆中的蘭花,他都畫。“畫石亦然,有橫塊,有豎塊,有方塊,有圓塊,有欹斜側塊”,既有細皴,又有亂為,有時甚至用暢筆酣墨畫“一筆石”。

 板橋的書法,風格奇古,他“字學漢魏,崔蔡鍾繇;古碑斷褐,刻意搜求。”終於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板橋體。他的書體自稱“六分半書”,把真、草.隸、篆四種書體,以真、隸為主綜合起來,加入蘭、竹筆意,是多種書法藝術與繪畫藝術的有機結合。這種書體有架勢,有筆力,金石味很濃,圓潤古秀,雄渾峭拔。


 板橋的書法,曾被人譽為“亂石鋪街”,驟然看去,大大小小,歪歪斜斜,疏疏密密,不方不正;但仔細看來,就會發現它是一氣嗬成,行款活潑自由,排列穿插得十分靈巧別致,渾然一 片玲瓏,氣勢俱貫,妙趣橫生。


 板橋的印章,也生動有趣。《桐陰論畫》稱他“善刻印,筆力樸古”。其印章精致又別具一格。表現他經曆的有:“康熙窮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土”;表現他誌向的有:“心血為爐熔鑄今古”、“富貴非吾願”、“鄭為東道主”、“恨不得填滿了普天饑債”;藝術上他情願做“青藤門下牛馬走”;書體是“六分半書”。這些印章非常切人切事。把他的身世、愛好、性格、誌向活靈活現地描刻出來。

 詩、書、畫、印是中國獨特的傳統藝術,曆代許多知名文人、藝術家都曾嚐試將四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而鄭板橋在這方麵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前人未有的成就。他抓住詩、書、畫、印中相通的東西,提出了“三真”,即“真氣、真意、真趣”的說法。“真氣”指愛憎分明、富於正義感的品質和氣度,這是藝術家最可寶貴的素質;“真意”就是肝膽相見、助人為樂的真摯的思想感情;“真趣”則是藝術創作形式上擺脫繩墨,立意標新,獨創一格,使作品形神俱備,堪稱回味。據此“三真”,將四體熔為一爐,相得益彰,形成詩、書、畫、印和諧統一的完美的藝術形式。

 鄭板橋畫以有題而名貴,題亦以有畫而妙趣橫生。題詩跋文布局靈活變化:或以畫為主,題詩為輔;或字畫各半;或一反常規,題多於畫,甚至一幅畫中,畫隻占一角,而題跋倒占主導地位,被譽為著名的“鄭長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