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熊貓保護和研究獲重大進展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發布時間:2018年08月17日 瀏覽次數:

我國大熊貓保護和研究獲重大進展

野外大熊貓瀕危狀況得到進一步緩解,大熊貓科研和野化放歸取得階段性成果

  中國綠色時報8月17日報道(記者 王鈺 果叮咚 實習記者 陳思羽)  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8月16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我國大熊貓保護與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效,野外大熊貓瀕危狀況得到進一步緩解,大熊貓科研及野化放歸取得階段性成果,大熊貓科研成果實現全球共享。

  通過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林業重點工程,我國不斷完善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體係,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2017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了《大熊貓國家公園體製試點方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牽頭編製並印發了《大熊貓國家公園體製試點實施方案》,牽頭編製形成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初稿,總麵積2.7萬餘平方公裏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正在積極推進。目前,全國已建立了67處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形成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網絡體係,53.8%的大熊貓棲息地和66.8%的野生大熊貓種群納入到自然保護區得到有效保護。調查顯示,我國大熊貓野生種群已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1114隻增長到1864隻,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數量從15個增長到67個,受保護的大熊貓棲息地麵積從139萬公頃增長到258萬公頃,野外大熊貓瀕危狀況得到進一步緩解。在不斷加強野外大熊貓保護的同時,圈養大熊貓繁育實現了優生優育、優質穩定增長。我國建成了以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陝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為主體的圈養大熊貓種群繁育發展體係,成功攻克了大熊貓發情難、配種受孕難和育幼存活難三大難題,並進一步加強大熊貓遺傳學研究與管理,推動種群單位間的基因交流,種群發展的重點從單純的數量增長向提高遺傳質量轉變。全國圈養大熊貓種群的平均親緣關係值逐步降低,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不斷上升。截至2017年底,我國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首次突破500隻,達到518隻。經統計學預測,大熊貓圈養種群保持90%遺傳多樣性的時間可達200年,已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續發展的種群。

  通過長期不懈努力,我國在大熊貓生物學、生理學、遺傳學、生態學、保護學、醫學等多方麵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共獲得專利65項、科技成果84項,建成了大熊貓全球基因資源庫。2003年,我國啟動了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和放歸研究,現已放歸圈養大熊貓9隻,存活7隻,建立了大熊貓野化培訓和放歸技術體係。2017年,我國開創性地啟動了圈養大熊貓野外引種試驗,大熊貓“草草”連續兩年野外引種取得成功,並於2018年7月成功誕下龍鳳雙胞胎。

  在此基礎上,我國積極開展大熊貓保護國際合作研究,搭建全球大熊貓保護合作交流平台。目前,已有17個國家、22個動物園與我國開展了大熊貓保護合作研究項目,在外參與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的大熊貓數量58隻,在國外繁育存活大熊貓幼仔47隻,其中31隻已按規定回到國內。2018年6月,大熊貓國家公園珍稀動物保護生物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成立,與數十家國際保護機構和組織建立科研合作關係,數百名國內外核心骨幹專家學者參與其中,為相關科研合作單位提供實驗平台和教學研究基地、培養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