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全國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現場會在青海西寧召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在會上宣布,我國將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在發展速度、資源質量、實施範圍等方麵提速增質增效,每年將完成營造林1.1億畝,確保到2035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6%。
以此為契機,我國將實施生態保護修複工程、推進全民義務植樹、強化森林撫育經營、加強生態資源保護,推動國土綠化向高質量發展,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
實現應綠盡綠,讓國土綠化無死角、全覆蓋
站在100多米高的浦寧之珠頂樓向下俯瞰,隻見西寧城區如一片細長的柳葉,被蒼翠的南北兩山緊緊環抱。車子沿著蜿蜒的小路在山間盤旋,路邊的格桑花格外鮮豔。
“30年前,這裏還是一片荒山,人們都說這裏‘山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西寧市林業局局長強建海感慨地說。
麵對高寒、幹旱等惡劣條件,西寧人毅然進軍荒山,把一片不毛之地的荒崗“裝扮”為如黛青山。目前,南北兩山的森林覆蓋率由30年前的7.2%提高到79%,西寧市成為西北地區首個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省會城市。
目前,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全國每年完成營造林1億多畝,撫育森林1.2億多畝,治理沙化土地5000多萬畝,共建設和劃定國家儲備林4700多萬畝,林草資源質量和生態功能穩步提升。
“為建設美麗中國,我們提出到2035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6%,為此每年必須完成營造林任務1.1億畝。要全國‘一盤棋’,東中西部一起動,城市鄉村、山區草原齊推進,做到無死角、全覆蓋,實現應綠盡綠。”張建龍說。
數量與質量並重,推動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林草資源總量持續增長,但是森林質量不高、功能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難以滿足改善生態狀況和保障綠色產品供給的雙重需要。
“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要將提高林草資源質量作為重要任務,努力探索林業和草原事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張建龍說。
專家認為,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要尊重自然生態係統的內在規律,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複。要正確處理森林、濕地、草原、荒漠生態係統等生態要素之間的關係,統籌推進荒山造林、濕地保護、退耕還林、草原恢複,增強生態保護修複的係統性和科學性。
“推動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要科學造林保成活。通過培育使用鄉土樹種和良種壯苗,嚴格執行技術規程,提高了造林綠化的成活率。在邢台市,‘郝式造林法’有效解決了太行山淺山丘陵石灰岩地區製約造林綠化的關鍵問題,去年兩萬多畝新造林,成活率達到95%以上。”河北省林業廳廳長周金中介紹。
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要科學選擇國土綠化的方式和植物配置的模式,宜造則造、宜飛則飛、宜封則封,封飛造並舉。“要堅決摒棄快速成林、急功近利的綠化模式,堅決杜絕形式主義、鋪張浪費、勞民傷財的不當做法,嚴禁大樹進城。不搞高耗水綠化,不搞奇花異草,不追求一夜成景、一夜成林,防止城鄉綠化出現奢侈化、媚外化、景觀化的現象。”張建龍強調。
創新體製機製,實現“國家得綠、社會得益、主體得利”
生態綠化建設經常麵臨三大難題——錢從哪裏來,地從哪裏出,林由誰來管。“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不能單純依靠財政投入,還要依靠創新體製機製,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激發國土綠化新動能,真正實現‘國家得綠、社會得益、主體得利’。”張建龍指出。
在創新理念引導下,各地探索出不少國土綠化的新模式。
“為強化政策支持,青海省出台《創新造林機製激發國土綠化新動能的辦法》,重點在土地開發、財稅金融、產權交易等方麵支持,建立了先建後補、以獎代補、允許承包林地15%的土地用於經營性建設用地等新機製,確立了政府投資為主、地方配套、銀行貸款等多元投入機製,帶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造林綠化。”青海省林業廳廳長張寧說。
“福建積極引導社會資金以入股、合作、托管、訂單等模式開展合作造林,促進森林資源整合優化,變單打獨鬥為抱團發展,有效提高了國土綠化和林業經營的組織化、專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福建省林業廳廳長陳照瑜說。
“為解決‘錢從哪裏來’的問題,將爭取各級財政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提高補償補貼標準,盡快實行普惠的國土綠化補貼製度,積極推行重要生態區位非國有商品林政府贖買政策,並打通金融資本進入林業的渠道。”張建龍說。(記者 李慧 萬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