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護林:每年造林育林千萬畝

來源: 發布時間:2017年08月25日 瀏覽次數:

中國綠色時報8月25日報道(記者 尚文博 通訊員 安琪) 被稱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的三北工程自實施以來,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加強工程建設。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北五期工程轉方式、調結構、拓內涵,北方綠色生態屏障基本骨架已搭建完成。
  近5年來,三北工程區各地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實施了一批百萬畝防護林基地建設項目,開展了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林業示範建設,啟動了退化林分修複試點,引領工程建設進入重點突破與區域治理相結合、生態建設與改善民生相結合、擴綠增量與提質增效相結合的新階段。
  2016年6月,三北五期工程中期評估認為,工程建設思路清晰、任務明確、布局合理、措施有力,工程建設質量與效益進一步提高,為構築北方生態安全屏障作出了新貢獻。
  過去5年,國家對三北工程建設的重視前所未有,工程發展速度最快、投資最多。據統計,三北五期工程前5年累計完成造林育林5098.65萬畝,工程建設以每年千萬畝的速度向前推進,區域森林資源明顯增加,初步在科爾沁、毛烏素、呼倫貝爾三大沙地和黃土高原等地建成了一批集中連片、規模宏大的防護林基地。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十一五”末的12.4%提高到13.02%,活立木總蓄積由13.9億立方米增加到20.98億立方米。工程建設中央補助標準大幅提升,人工造林補助標準由每畝200元提高到目前的每畝500元。“十二五”中央投資96.08億元,比“十一五”增長了60%多,地方配套94.55億元,均創曆史新高。
  過去5年,地方推進三北工程的幹勁前所未有,三北地區生態狀況明顯改觀、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美麗城鄉建設快速發展。據中國氣象局觀測,“十二五”以來,三北地區生態惡化趨勢已得到初步遏製,重點治理區生態狀況明顯好轉。第五次全國荒漠化沙化土地監測結果表明,“十二五”期間,工程區治理沙化土地6萬多平方公裏,沙化土地年均減少1297平方公裏;治理荒漠化土地1.74萬平方公裏,荒漠化土地年均減少2345平方公裏,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連續10年實現了“雙縮減”。據《2014年黃河泥沙公報》顯示,黃河上中遊各幹流年輸沙量明顯下降,蘭州、石嘴山、頭道拐和潼關監測站年輸沙量分別比多年平均值下降了81.97%、61.73%、62.96%和93.42%。同時,堅持把工程建設同改善人居環境相結合,加快推進身邊增綠,讓森林上路、進村、入園,區域人居生態環境大為改觀。
  過去5年,三北地區廣大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的期待前所未有,三北地區特色產業穩步推進、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堅持把工程建設與改善民生、精準脫貧相結合,積極發展綠色惠民富民產業。據統計,三北地區新增經濟林麵積4005萬畝,新增產量1200萬噸,新增產值500多億元,433萬人依靠發展特色林果業實現了穩定脫貧。與此同時,各地積極引種開發大果榛子、油用牡丹、肉蓯蓉、雙季槐和皂角,初步建成了百萬畝梭梭、百萬畝大果榛子等一批新興產業基地。積極發展森林觀光、生態療養、遊憩休閑等新興服務業,走出了一條不砍樹能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