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要更多地提供物質精神文化和生態產品

來源:國家林業局 發布時間:2006年08月17日 瀏覽次數:
     8月15日,國家林業局新聞發言人曹清堯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生態產品短缺使我國居民生活質量與發達國家居民有明顯的差距,已經成為製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縮短這一差距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大課題。
    曹清堯說,林業既生產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又生產生態產品。清新的空氣、純淨的水質、良好的環境等生態產品隻能就地解決,不可能到別國和別的地區引進或購買。在生態安全和生態文明成為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實力和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的時代,我國生態產品也就成為了國內外普遍關注的熱點。
    當前,我國商品短缺時代已經過去,惟有生態產品是最短缺、最急需大力發展的產品。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多次強調指出,要千方百計地開發林業的多種功能,滿足時代、社會和人們對生態產品和各種林產品的多樣化需求;要將快速高效為社會提供生態產品作為當前林業最艱巨、最迫切的任務;要將林業承擔的三類產品協調發展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
    曹清堯還就全國木材總供給和總消費情況作了介紹。他說,2005年,我國主要林產品貿易首次實現貿易順差30.64億美元。2005年全國木材產品總供給量為3.259億立方米,總消費量為3.257億立方米,供需總體基本持平。在總供給中進口量最大的是紙及紙漿,在總消費中出口量最大的為家具。去年我國主要林產品貿易首次實現貿易順差,這充分說明中國進口木材的最終消費有相當一部分不在國內,中國出口林產品是國際市場發展和優化配置全球資源的結果。
    在地區結構上,我國60%的木質林產品出口份額集中在美國、日本和中國香港,木質林產品進口以俄羅斯、美國和印度尼西亞市場為主,並由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市場向俄美市場轉移。
    隨著我國人工林特別是工業原料林的迅速發展,可利用的木材總量有較大幅度增加。中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是對國土生態安全負責,是對全球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負責,更是對世界生態建設的重大貢獻。
    發布會上,曹清堯還介紹了我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林業改革、林業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方麵的情況。(中國綠色時報 200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