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陝茶遇上“一帶一路”
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16年07月11日 瀏覽次數:
次
雙趙村是關中平原上眾多普通的小村莊之一,涇河從村前緩緩淌過,村民們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裏的老秦人。
2015年8月,這個村莊的曆史新頁被翻開,它有了另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涇河新城茯茶鎮。至此,這個曆經滄桑、被掩蓋在曆史塵埃中的古絲綢之路貿易集散地、茶葉中轉站,又躍入人們的視野。
既是綠色產業、生態產業,更是富民產業、朝陽產業,陝西茶產業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去年,全省茶園麵積達215.9萬畝,茶葉加工企業847家,產值99.7億元。
傳承“生命之茶”
1998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漢景帝陽陵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與糧食遺跡混雜在一起的不明植物遺存。18年後,今年1月,這些遺存被研究人員確認為可追溯至2150年前的茶葉,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茶葉”。
陝西種植、消費茶葉始於商周、興於秦漢、盛於唐宋、繁榮於明清。據史料考證,中國最早種茶、用茶、開啟貢茶曆史的是西周初期的陝南巴人。
而自漢起,陝西涇陽就是川茶、湖茶銷往西北各地的集散地和中轉站。唐朝更是陝茶的輝煌期,宮廷茶道興起,茶馬互市實施,茶成為“國飲”。
北宋年間,外銷茶葉在中轉涇陽的過程中意外發酵,由此產生了被譽為絲綢之路“生命之茶”的茯茶,並傳承至今。及至明清,陝西成為全國茶馬貿易中心,茶商搶抓邊茶貿易時機,改進茶葉體積,開辟了茯磚茶的鼎盛時期,“自古嶺北不產茶,唯有涇陽出名茶”開始為世人公認。而同期內,陝南也有著“自昔關南春獨早,清明已煮紫陽茶”的傳頌。
可以說,陝西茶文化曆史悠久,內涵豐富,是中華茶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湖南農業大學教授施兆鵬認為,陝西作為曆史上茶文化鼎盛區和世界茶文化傳播中心,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喚醒千年品牌
村民石新順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突然變成了“城裏人”,還能在自家院兒裏開茶樓,“坐在家裏掙錢”。
5年前,他還是涇陽縣的一個裝修工,彼時的雙趙村也還是個無人問津的村落。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鄉親們把大把時間花在了麻將桌上。2011年涇河新城成立後,區域內穩步推進了近百個項目。
巨大變化讓石新順看到了商機,決定回家創業。沒想到農家茶樓“這麼火爆”,祖輩傳下來的“黑疙瘩胡茶磚”搖身變成了“金磚”。他所說的“黑疙瘩胡茶磚”就是中國黑茶的鼻祖茯茶。因獨特保健功效和突出風味,茯茶被稱為古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隨著茯茶鎮的開園,傳承千年的茯茶再次在關中平原煮沸。作為全國首個茯茶加工體驗地,在茯茶鎮,遊客可以用傳統製茶工具親手製作茯茶,深入了解茯茶文化。
茯茶鎮開園的一年前,涇陽縣曾舉辦“涇陽茯磚茶·絲綢之路文化之旅”活動,組建了一支有136峰駱駝、8架木輪馬車和100餘名身著古裝的大型商隊,從涇陽邁步啟程,馱載著涇陽茯磚茶,以文藝展演與產品宣傳的方式重走絲綢之路,曆時一年多遠赴哈薩克斯坦,推介茯茶,促進文化交流和傳播,以實際行動加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種種努力下,重煥新生的茯茶發展勢頭強勁,2015年產量達1.3萬噸,產值14億元。鹹陽茯茶還榮獲米蘭世博會金獎,成為陝茶產業振興發展的新動力。
打出“兩張王牌”
陝南茶葉以陝南綠茶為主,即俗稱的“陝青”,以陝南三市所產的漢中仙毫、商南泉茗等為代表。得天獨厚的地緣與生態優勢締造了品質過硬的陝南茶葉。
地緣的生態優勢、茶人的奮進拚搏,使得陝南茶產業快速發展。2015年,紫陽富硒茶獲“質量之光”年度十大魅力品牌;午子綠茶在上海股權交易中心掛牌,成為陝西首家上市茶企;陝西蒼山秦茶集團再次榮獲年度中國茶葉行業綜合實力百強企業;陝西鵬翔集團9000多公斤綠茶出口馬來西亞,實現了陝茶自營出口零突破……
以品質和文化作為開拓市場穩步發展的兩張王牌,陝西茶產業闊步向前。去年陝西全省茶園麵積達到215.9萬畝。其中采摘麵積138.1萬畝,幹毛茶總產量7.2萬噸,產值99.7億元。茶葉加工企業847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0家。
2013年,《陝西省茶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省茶園麵積達到280萬畝,茶葉總產量超過13萬噸,實現產值150億元,茶農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
目前,“一帶一路”建設、“十三五”規劃的實施和推進,是陝茶遇到的最大機遇。我國茶業界第一位工程院院士陳宗懋曾評價:“陝西茶葉味道濃、品質好、耐衝泡、無汙染,具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如今,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廣闊天地正等著優質陝茶大展宏圖。(喬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