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林場:改革脫困路漸寬
來源: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16年07月07日 瀏覽次數:
次
閱讀提示
我國現有國有林場4855個,職工75萬人,經營總麵積11.5億畝,其中林地8.7億畝,森林6.7億畝,森林蓄積量23.4億立方米,分別占全國林地麵積、森林麵積和森林總蓄積量的19%、23%和17%,是國家最重要的生態基礎設施和人民生態福祉的重要保障。然而,由於諸多曆史原因,國有林場連續多年負債前行,麵臨著民生艱難、員工流失、林分退化等一係列突出問題。去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全麵啟動國有林場改革。當前,國有林場改革正全麵推進。日前,記者深入幾大林區采訪調研,了解到各地林場在改革脫困中的新探索。
林場民生如何改善
林場民生問題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員工結構優化、生態功能提升就無法良性循環。
改善林場民生的根本是要理順國有林場管理體製,完善基礎設施、財政保障等支持政策,同時也要靠轉型發展,增強自我造血能力。擁有19個國有林場、曾經60%職工下崗的吉林省蛟河市林業局正是轉型發展破解民生難題的好典型。
蛟河林業也曾非常困窘,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負債高達1.8億元。職工開不出工資,紛紛外出打零工掙生活費。家住蛟河火車站邊的李蘭香老人說,那時在火車站附近蹬三輪、扛大鐵鍬找活幹的人,不少是林場工人。2005年,蛟河拉法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牽頭,19個國有林場和3519位林場職工入股,成立了吉林省拉法山國家森林公園股份有限公司。經過精心培育市場,如今,拉法山國家森林公園各景區年接待遊客2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000萬元。公司兼營礦業開發、機械加工、房地產、商貿,生意做到長春、哈爾濱、青島、北京,目前總資產已達152億元,年利潤高達1.2億元,國有林場在崗人員年均工資達30164元,遠遠超過當地城鎮職工收入水平。“以前每月隻能領到400元生活費,現在我一個月收入比過去一年都多。”林場職工劉文和說。
蛟河國有林場日子越過越紅火,能提供的就業崗位越來越多。“這幾年,我們把推向社會的2000多名職工全部招回安置,還為5000多社會人員提供了就業機會。”蛟河市林業局局長張效仲說。
國家林業局國有林場和林木種苗工作總站站長楊超告訴記者,目前全國有2570個國有林場已建立森林公園,占全國森林公園總數的90%;有242個國有林場建立了濕地公園,占全國濕地公園總數的50%。全國許多著名的國家風景名勝區和世界自然曆史文化遺產,如黃山、泰山、九寨溝、張家界,也都分布在國有林場的經營區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每年到國有林場旅遊休閑的遊客高達5億人次,且呈快速增長態勢,僅2014年“十一”黃金周到國有林場旅遊休閑的遊客就達5000萬人次。
圍繞生態做文章,或許是國有林場從根本上解決諸多難題的好辦法。
員工結構怎麼優化
39歲的何文龍是四川省南坪林業局123林場職工,也是123林場年齡最小的員工。“我們林場已經連續好多年沒有新人進來了。”何文龍覺得,主要是因為林場收入低、工作辛苦、地方偏遠,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畢業生都不願意來。
而河北省林業廳直轄的塞罕壩機械林場,雖然與四川省南坪林業局123林場相距數千裏,但情況大致相同:全場36歲到55歲的職工有772人,占66.4%;56歲以上的職工有178人,占15.3%。
實際上,在我國現有4855個國有林場中,多數為人員結構老化、青黃不接而苦惱。不過也有例外,雲南昆明海口林場就是一例。
29歲的謝誌勇是一名從遙遠的山外來到海口林場的大學畢業生。大學生來這深山老林,所學專業能用得上嗎?謝誌勇說,用得上。原來,改革後,海口林場從生產型單位調整為技術管理密集型單位。技術崗位從以前的16人調整為現在的57人,工程師從5人增加到30人。海口林場對參與科技項目、發表文章均給予獎勵;對引進的全日製本科生、研究生,給予現金獎勵和補助。全場113名職工中,高學曆、技術型人員占比越來越高。現在,海口林場40歲以下的職工,100%具備大專以上學曆。人員知識結構優化後,海口林場科研實力越來越強,科研項目越來越多。最近兩年,海口林場共完成各項科研項目20個。其中,“雲南昆明海口種質資源保存基地”“野生樹鼩替代靈長類實驗動物規模化繁育技術”被列入國家項目,“昆明市磷礦采礦跡地覆土植被恢複技術研究項目”榮獲昆明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因科研成果突出,昆明市科學技術協會正式批複,同意海口林場成立科學技術協會。
楊超表示,國有林場改革將著手解決員工結構優化問題,核定的事業編製主要用於聘用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骨幹林業技能人員,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全國現有48萬名在職職工中,除22萬名管理、專業技術和骨幹林業技能人員納入事業編製外,其餘26萬人通過多種途徑妥善安置:14萬人采取購買服務方式從事森林管護撫育,7萬人從事林業特色產業,並逐步過渡到退休,另有5萬人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引導轉崗就業。在國有林場內部管理上,實行以崗位績效為主要內容的收入分配製度,充分調動職工積極性。
退化林分如何更新
《國有林場改革方案》明確提出:要以維護和提高森林資源生態功能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多年來,國有林場由於曆史欠賬較多,資源枯竭、林分退化等問題較為突出,如何盡快更新已退化的林分,提高森林資源生態功能呢?
山西省右玉縣桑幹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改造“小老樹”,是退化林分更新的好典型。
桑幹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地處毛烏素大沙漠東部前沿,總經營麵積169.11萬畝,屬京津風沙源重點治理區。上世紀50年代,右玉縣森林覆蓋率僅為0.3%,沙化麵積高達76%,幾乎日日刮沙塵暴。為此,幾十年來,當地林場職工堅持不懈造林。
“那時俺們這裏環境條件非常差。冬天低溫經常在零下40攝氏度,很多樹幹被凍得炸開。俺們試種過很多樹種,隻有小葉楊能成活,於是全部種上小葉楊。”油坊林場退休職工張宏世老人說。沙地種滿小葉楊,右玉縣森林覆蓋率提升到54%,沙害顯著減輕。然而,幾十年過去了,如今小葉楊漸漸退化,不僅個子低矮、枝幹歪斜,而且病害頻發,成了“小老樹”,生態功能越來越差。
“小老樹”如今退化嚴重,甚至備受社會環保人士的批評,但又不能把它們全砍掉。“幾十年來,小葉楊在不毛之地紮根存活,改良了環境,很多原來栽不活的樹種現在都能活了。”桑幹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局長王治中說。
桑幹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與中國林科院、山西林科院、北京林業大學、山西農業大學合作,決定在盡可能減少生態擾動的前提下,針對不同林分,實行科學改造:在“小老樹”分布密度較大的林塊,實行帶狀間伐植苗更新;在“小老樹”分布密度較小的林塊,實行林冠下植苗更新;對“小老樹”長勢很差的林塊,實行片狀皆伐植苗混交更新;對“小老樹”相對健康的林塊,實行伐樁嫁接改造;對更新後保留的健康楊樹林塊,推行針闊混交與伐樁嫁接改選更新相結合。
“這就是用劈接法在‘小老樹’樹樁上嫁接的新樹。”油坊林場場長韓欽指著一棵枝繁葉茂的楊樹說。拂開樹根部覆蓋的泥土,能清晰看到嫁接的疤痕。韓欽告訴記者,像金白楊、銀白楊等適應性強、速生、材質樹種,雖然扡插能成活,但采用硬枝扡插繁殖,生根率較低,因而一般以嫁接繁殖為主。在“小老樹”根部嫁接金白楊等優良樹種,時間短、成本低、易成活,而且不必澆水,生態擾動少,現已推廣2萬多畝。
“長期以來,國有林場承擔著林業科學研究、生產試驗示範、教學實習基地和林業新技術推廣的重要任務,在良種繁育、育苗、造林、森林撫育、低產林改造等方麵進行了大量實驗研究。同時,國有林場在林業生產技術、設施設備、經營管理等方麵所具有的優勢,對毗鄰鄉村集體林業發揮著重要的示範帶動和輻射作用。改革啟動後,國有林場科研力度進一步加大。”楊超說。
據了解,目前,福建省國有林場科學試驗研究項目已達260多個,其中已獲得國家和部、省級成果獎、推廣獎的有50項。廣西東門林場已成為亞洲最大的桉樹基因庫和全國著名的桉樹育種研究及種苗生產基地,開展科學實驗169個。廣西東門林場、浙江開化林場等一大批國有林場成為大家公認的科研基地,摸索出的成功技術和經驗以多種形式向社會推廣。國家林業局數據顯示,國有林場造林速度快、林分質量好,造林保存率平均高出20%至30%。
國有林場麵臨的諸多曆史問題,要從根本上予以妥善解決,還得靠創新和發展。我們相信,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廣大國有林場的境況會越來越好,神州大地會越來越綠!(記者 黃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