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藤新聞
著名林學家彭鎮華教授逝世
5月24日21時15分,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林學家、林業教育家、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國際竹藤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林科院林業所彭鎮華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3歲。5月30日上午,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相關部門和單位領導,親人、好友、學生、同事以及社會各界有關人士前往送別。
彭鎮華教授1931年12月20日生於江西景德鎮,籍貫江西吉水。1956年畢業於安徽農學院林業係,同年留校任教,曆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期間,1960年—1964年,曾到前蘇聯列寧格勒林學院學習,獲生物學副博士學位。1996年始,工作於中國林科院林業所。
他一生追求科學與真理,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林業科研和教學事業。長期從事林業生態工程、林木遺傳育種等研究工作,在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係建設、國土綜合整治、林業血防、城市林業、竹類植物遺傳育種、生態文化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突破性成果,為我國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曾先後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等重大科技獎勵10項,出版著作20餘部,發表論文200餘篇。曾獲得“全國優秀教學成果獎”、“國家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十大英才”、“全國綠化獎章”等殊榮。曾被聘為國家林業局林業血防專家組組長、全國血吸蟲病谘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森林城市專家組組長、中國城市森林論壇科學顧問、全國花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森林生態文化分會理事長、中國林學會城市森林分會理事長等職務,曾擔任《濕地科學與管理》、《中國城市林業》主編,《林業科學》、《應用生態學報》、《林業科學研究》副主編,以及安徽省生態學會理事長、安徽省林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等職務。
他是我國林木與花卉輻射育種的先行者和奠基人。20世紀60年代,他從前蘇聯學習歸來,毅然放棄了在北京工作的機會,回到安徽農學院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開展了林木花卉育種研究,成功培育出“濃香型矮化水仙”等係列優良新品種,為我國輻射育種學科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教學上,他淵博的科學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生動的授課形式,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讓學生們受益終生。他很早就關注我國木材安全問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組織開展全國杉木大協作。在交通信息不便的情況下,深入山東、安徽、江西、福建、貴州等省的偏遠山區,開展杉木地理種源研究。尤其是在杉木起源研究方麵,他創造性地把曆史文獻整理挖掘與現代種源技術結合起來,提出了許多創新性的獨到見解,極大地豐富並開拓了我國杉木地理種源以及樹木曆史文化研究的內涵,項目研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作為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他為我國林木育種教學與科研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是我國林業血防新方向、新學科的創立者和實踐者。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在我國長江流域血吸蟲病大麵積流行的嚴峻形勢下,他滿懷對疫區人民的深厚感情,不顧感染血吸蟲病的巨大風險,全身心地投入到林業血防研究與實踐中,創立了林業與衛生相結合、生態與健康相結合、治病與治窮相結合等一整套林業血防新理論、新方法、新模式。這項研究成果在我國血吸蟲病流行區得到廣泛應用。林業血防工程的成功實踐,為我國乃至世界林業發展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為我國疫區群眾生命健康、生態安全、生活幸福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他是我國基於國土生態安全科學謀劃林業空間布局的倡導者、先行者和實踐者。20世紀90年代,針對我國生態危機的嚴峻現實,他立足於國土生態安全的戰略高度,提出並主持開展了中國森林生態網絡工程體係建設研究。他從我國森林資源現狀與分布特點出發,以提高森林質量和效益為目標,提出了麵向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點、線、麵結合的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係工程建設新理論、新思路和新模式,其中許多重要研究成果成為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的核心內容,為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提供了重要的決策支撐。
他是我國城市森林學科的奠基者和學術帶頭人。進入新世紀以來,麵對日益惡化的城市生態環境,他站在推進綠色城鎮化的戰略高度,組織團隊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城市林業研究與示範,創新性地提出了“林網化與水網化相結合、城鄉一體建設城市森林”的理念,以及麵向城市群開展森林規劃建設等一係列新理論、新觀點,成為我國森林城市建設的核心思想。先後主持完成了北京、上海、江蘇等6省8市的林業發展戰略研究與規劃,並積極推動戰略規劃的落實,極大地提升了地方林業發展水平。他組織領導了全國城市林業研究團隊和示範城市大協作,出版了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係工程建設係列著作,對推動我國城市森林建設以及亞歐城市林業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是我國毛竹基因測序研究與竹文化研究的奠基者和領軍人。近10多年來,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竹類植物研究工作中,帶領團隊開創性地進行了毛竹基因組測序研究,成功地繪製出了毛竹基因組草圖,論文發表在《自然·遺傳學》後,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獲得了廣泛認可。這項研究成果對毛竹和其他竹類植物遺傳改良和基礎生物學研究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填補了世界竹類基因組學研究空白,也標誌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破譯了毛竹基因組“密碼”。他還是我國竹文化曆史發掘與探究的推動者和實踐者,他編著出版的《綠竹神氣》巨著,收集了從上古先秦到清代共1萬首詠竹古詩詞。為紀念國際竹藤組織成立15周年,他與江澤慧教授共同精選注釋了100首詠竹古詩詞,並精選曆代繪竹經典名畫配套出版了中英文版,作為學術和文化精品向世界傳播中國博大精深的竹文化,受到了國際竹藤組織成員國高官、使節以及國內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
他一生熱愛黨,熱愛國家,熱愛人民,高風亮節,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具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和事業心,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我國的林業科技教育事業。他為人師表,率先垂範,授業有道,治學有方,先後培養了博士生、博士後60餘名,為我國林業建設輸送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他學識淵博,視野開闊,科學求實,勇於創新,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林業生態建設。他嚴於律己,甘於奉獻,團結協作,善待同誌,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在同事和朋友中享有崇高聲望。
他的一生,是勇攀高峰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是傾情大愛的一生,是光榮偉大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國林業係統、林學界的巨大損失。他雖離我們而去,但他的學術思想生生不息,高尚品德風範長存,大愛精神永放光芒!
正如挽聯所寫:“含虛中 挺圓質 高風節 讓世上卉木有情,播雲樹 譜煙濤 展心懷 教天下林山無涯”;“謙和君子綠竹神氣鎮人間,治學育才春水長思華夏夢”……。
彭鎮華教授千古,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彭鎮華教授1931年12月20日生於江西景德鎮,籍貫江西吉水。1956年畢業於安徽農學院林業係,同年留校任教,曆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期間,1960年—1964年,曾到前蘇聯列寧格勒林學院學習,獲生物學副博士學位。1996年始,工作於中國林科院林業所。
他一生追求科學與真理,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林業科研和教學事業。長期從事林業生態工程、林木遺傳育種等研究工作,在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係建設、國土綜合整治、林業血防、城市林業、竹類植物遺傳育種、生態文化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突破性成果,為我國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曾先後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等重大科技獎勵10項,出版著作20餘部,發表論文200餘篇。曾獲得“全國優秀教學成果獎”、“國家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十大英才”、“全國綠化獎章”等殊榮。曾被聘為國家林業局林業血防專家組組長、全國血吸蟲病谘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森林城市專家組組長、中國城市森林論壇科學顧問、全國花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森林生態文化分會理事長、中國林學會城市森林分會理事長等職務,曾擔任《濕地科學與管理》、《中國城市林業》主編,《林業科學》、《應用生態學報》、《林業科學研究》副主編,以及安徽省生態學會理事長、安徽省林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等職務。
他是我國林木與花卉輻射育種的先行者和奠基人。20世紀60年代,他從前蘇聯學習歸來,毅然放棄了在北京工作的機會,回到安徽農學院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開展了林木花卉育種研究,成功培育出“濃香型矮化水仙”等係列優良新品種,為我國輻射育種學科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教學上,他淵博的科學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生動的授課形式,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讓學生們受益終生。他很早就關注我國木材安全問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組織開展全國杉木大協作。在交通信息不便的情況下,深入山東、安徽、江西、福建、貴州等省的偏遠山區,開展杉木地理種源研究。尤其是在杉木起源研究方麵,他創造性地把曆史文獻整理挖掘與現代種源技術結合起來,提出了許多創新性的獨到見解,極大地豐富並開拓了我國杉木地理種源以及樹木曆史文化研究的內涵,項目研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作為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他為我國林木育種教學與科研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是我國林業血防新方向、新學科的創立者和實踐者。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在我國長江流域血吸蟲病大麵積流行的嚴峻形勢下,他滿懷對疫區人民的深厚感情,不顧感染血吸蟲病的巨大風險,全身心地投入到林業血防研究與實踐中,創立了林業與衛生相結合、生態與健康相結合、治病與治窮相結合等一整套林業血防新理論、新方法、新模式。這項研究成果在我國血吸蟲病流行區得到廣泛應用。林業血防工程的成功實踐,為我國乃至世界林業發展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為我國疫區群眾生命健康、生態安全、生活幸福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他是我國基於國土生態安全科學謀劃林業空間布局的倡導者、先行者和實踐者。20世紀90年代,針對我國生態危機的嚴峻現實,他立足於國土生態安全的戰略高度,提出並主持開展了中國森林生態網絡工程體係建設研究。他從我國森林資源現狀與分布特點出發,以提高森林質量和效益為目標,提出了麵向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點、線、麵結合的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係工程建設新理論、新思路和新模式,其中許多重要研究成果成為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的核心內容,為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提供了重要的決策支撐。
他是我國城市森林學科的奠基者和學術帶頭人。進入新世紀以來,麵對日益惡化的城市生態環境,他站在推進綠色城鎮化的戰略高度,組織團隊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城市林業研究與示範,創新性地提出了“林網化與水網化相結合、城鄉一體建設城市森林”的理念,以及麵向城市群開展森林規劃建設等一係列新理論、新觀點,成為我國森林城市建設的核心思想。先後主持完成了北京、上海、江蘇等6省8市的林業發展戰略研究與規劃,並積極推動戰略規劃的落實,極大地提升了地方林業發展水平。他組織領導了全國城市林業研究團隊和示範城市大協作,出版了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係工程建設係列著作,對推動我國城市森林建設以及亞歐城市林業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是我國毛竹基因測序研究與竹文化研究的奠基者和領軍人。近10多年來,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竹類植物研究工作中,帶領團隊開創性地進行了毛竹基因組測序研究,成功地繪製出了毛竹基因組草圖,論文發表在《自然·遺傳學》後,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獲得了廣泛認可。這項研究成果對毛竹和其他竹類植物遺傳改良和基礎生物學研究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填補了世界竹類基因組學研究空白,也標誌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破譯了毛竹基因組“密碼”。他還是我國竹文化曆史發掘與探究的推動者和實踐者,他編著出版的《綠竹神氣》巨著,收集了從上古先秦到清代共1萬首詠竹古詩詞。為紀念國際竹藤組織成立15周年,他與江澤慧教授共同精選注釋了100首詠竹古詩詞,並精選曆代繪竹經典名畫配套出版了中英文版,作為學術和文化精品向世界傳播中國博大精深的竹文化,受到了國際竹藤組織成員國高官、使節以及國內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
他一生熱愛黨,熱愛國家,熱愛人民,高風亮節,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具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和事業心,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我國的林業科技教育事業。他為人師表,率先垂範,授業有道,治學有方,先後培養了博士生、博士後60餘名,為我國林業建設輸送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他學識淵博,視野開闊,科學求實,勇於創新,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林業生態建設。他嚴於律己,甘於奉獻,團結協作,善待同誌,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在同事和朋友中享有崇高聲望。
他的一生,是勇攀高峰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是傾情大愛的一生,是光榮偉大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國林業係統、林學界的巨大損失。他雖離我們而去,但他的學術思想生生不息,高尚品德風範長存,大愛精神永放光芒!
正如挽聯所寫:“含虛中 挺圓質 高風節 讓世上卉木有情,播雲樹 譜煙濤 展心懷 教天下林山無涯”;“謙和君子綠竹神氣鎮人間,治學育才春水長思華夏夢”……。
彭鎮華教授千古,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上一篇:上海市生態文化協會成立[ 05-22 ]
下一篇:印尼林業部代表團與國際竹藤中心商談竹藤培育與利用合作[ 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