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地球綠飄帶:三北造林撬動苗木經濟 寧夏涇源形成富民產業
3.8億株苗木能綠化多少土地?答案是至少上百萬畝。
3.8億株,這一“天文數字”實際上隻是寧夏涇源縣2012年一年的苗木銷售量。這既凸顯出當地苗木產業取得的可喜成績,也折射出三北生態建設巨大的“杠杆”效應。作為三北地區生態建設重要的苗木供應基地之一,近年來,涇源縣每年都有上億株苗木源源不斷地運往內蒙古、陝西、北京、黑龍江等地。
地處六盤山區,涇源縣不少農民都有在房前屋後種植苗木的習慣。2000年前後,隨著三北防護林建設持續發力,退耕還林新政啟動,生態建設催熱苗木市場,一些販子開始到涇源縣搶購農家苗木。看準這一契機,涇源縣一些林場職工、農民開始投資種植苗木,四五年後當苗木進入銷售期,當地政府、種植戶驚訝地發現,苗木種植竟如此有賺頭。
涇源縣大灣鄉武坪村村民樊守忠就是第一批“吃螃蟹者”。2000年開始,樊守忠先後投入七八萬元種植了9畝苗木,2004年第一批苗木就賣了五六萬元,幾年下來這批苗木共賣了四五十萬元。
“從來沒想過苗木種植能賺這麼多錢,我認準了這個行業大有可為。”於是樊守忠順勢擴大種植麵積,到2007年,他的苗木種植麵積已達80多畝。
當地政府也敏感地捕捉到了這一產業機遇。涇源縣縣委書記李誌達介紹說,縣委、縣政府認準,生態建設受到重視,苗木的需求量將持續增長。當地氣候冷涼濕潤、海拔高、土層淺薄,種植糧食水土流失嚴重,產量低而不穩;而種植的苗木具有耐旱耐寒、易成活、樹形美等優勢,涇源縣發展苗木產業可化劣勢為優勢。
2006年,涇源縣將苗木產業確定為全縣主導產業,並陸續采取係列措施推動苗木產業發展。通過鼓勵幹部帶頭種植,培育農民參與信心;通過每畝補貼150元至300元,降低種植風險;通過林業專業技術人員包鄉連村,為農民提供技術支撐;通過扶持專業合作社,讓種植戶抱團闖市場。
2008年,在政府扶持和指導下,樊守忠和周邊村莊的120多戶種植戶成立了涇源縣大灣鄉武坪苗木營銷專業合作社,他的事業也迎來新的發展高潮。
“合作社成立後,跑市場、組織勞動力都方便,苗木銷售範圍也進一步拓展到北京、黑龍江等地。”樊守忠說,“有了合作社支撐,擴大種植麵積也有了底氣。如今我已有苗木370多畝,價值上千萬元。”
經過幾年的發展,涇源縣苗木產業漸成規模,品牌逐漸樹立,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涇源村村都有‘百萬富翁’”,這是在涇源縣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這個說法並不誇張,因為一畝苗木至少價值五六萬元,而當地擁有二三十苗木的種植戶不在少數。”涇源縣縣委副書記張懷文說。
據統計,截至目前,涇源縣育苗麵積達27萬畝,已實現“人均兩畝苗木”的目標。2012年,涇源縣實現苗木產業收入2.5億元,人均苗木收入195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5%。
苗木產業不僅為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也推動著涇源縣生態的“美麗嬗變”。初秋時分,涇源縣城鄉滿目蒼翠,綠浪無邊,空氣清新,儼然一幅徐徐展開的綠色畫卷。
在涇源,綠不僅能時時映入眼中,更已深深烙在當地群眾心中,並滋生出愛綠、惜綠、護綠的獨特情懷。“一寸土地一寸金,現在涇源縣很少有空閑、裸露的土地,不少農民的院落也都種上了苗木。”47歲的苗木種植戶郭衛軍說。
“涇源縣的希望在生態,潛力在生態,出路也在於生態。”李誌達說,搭乘國家生態建設快車,涇源縣將緊緊圍繞生態做文章,不折騰、不懈怠,不斷完善和提升苗木、草畜、生態旅遊三大綠色產業。(記者曹健、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