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退耕還林綠了山富了民

來源:不詳 作者:國家林業局政府網 發布時間:2013年10月21日 閱讀: 字體:【】 【
    行進在內蒙古大地,你會驚訝地發現,往日的中低產田和荒坡堿地,如今是草木豐茂,一棵棵的落葉鬆、樟子鬆,一株株沙棘、檸條等喬灌木逐漸染綠昔日的荒坡堿地。
  “退耕還林是個寶啊。我退了43.5畝,每年退耕補助6960元,全部都打到了這個卡裏了。在退耕前,山坡上的地,遇到好年景,還能收點糧食,旱了連種子都收不回來,雨水大一點,大多苗帶著泥土都流下了坡,我家5口人吃飯都成問題。現在可好了,旱澇不怕了,下雨的水都流到了樹坑裏,林下還能種點東西,吃飯是沒有問題了,還有餘糧來發展養殖,年純收入幾萬元。”呼和浩特市和林縣大紅城鄉紅山口行政村村民白虎占手裏拿著退耕補助“一卡通”高興地說。
  退耕還林工程在我區於2000年開始試點,2002年全麵啟動,截止到2013年,國家累計安排退耕還林工程總任務4261萬畝,累計投資295.29億元。工程建設涉及全區的12個盟市,98個旗縣,690個鄉鎮(蘇木),9436個行政村,151萬農戶,涉及退耕人口597萬人,占全區農業人口的43.3%。退耕還林工程的啟動,也為自治區生態建設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增添了強有力的發展動力,為我區年度建設任務超過1000萬畝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截至目前,退耕還林工程區林草蓋度由退耕前的15%提高到80%以上,退耕地的地表徑流量減少20%以上,泥沙量減少24%以上,地表結皮增加,製止了沙質耕地的進一步沙化,工程區的水土流失和風蝕沙化狀況初步得到遏製,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退耕還林為改善自治區生態環境,特別是為建設祖國北疆重要的生態屏障做出了巨大貢獻。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生態狀況實現了由“整體惡化”向“整體遏製、局部好轉”的重大轉變。同時,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轉變了農牧民生產經營方式,促進了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明顯。使得我區在耕地麵積減少,連年持續幹旱的情況下,糧食產量依然實現穩步提高。糧食產量每年都穩定在400億斤左右,2012年突破500億斤大關,達到506億斤。退耕前,退耕戶年人均收益1512.4元,退耕後,人均獲得錢糧補助3576元,農牧民經濟收入的路子得到拓寬,退耕戶人均收益水平達到7636元,是退耕前的5倍。
  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如今是一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山川秀美、草木蔥鬱的生態景區。由於大力推廣樟子鬆以造代育的造林模式,該縣退耕戶增收效果明顯。僅2012年退耕地出售大苗14萬株,每株平均售價150元,產生經濟效益輻射惠及1000多退耕農戶。同時調動了廣大農戶造林的積極性。
  我區從生態優先出發,堅持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喬、灌、草相結合,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近期效益與長遠效益相結合,在充分考慮水分平衡的條件下,合理選擇樹種、草種,不斷優化造林種草模式。在退耕地重點推廣“兩行一帶”林草間作模式;在幹旱、半幹旱丘陵山區重點推廣山杏、檸條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在沙區重點推廣旱柳、沙柳、楊柴等防風固沙模式。同時,為了兼顧農牧民利益,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區推廣了生態經濟溝和生物經濟圈治理模式,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果。
  通遼市2013年退耕還林工程在“建設美麗通遼”的倡導下進展順利,取得階段性成果。截至8月20日,在沒有中央投資的情況下,整合投入資金4億元,超計劃完成造林任務90.6萬畝,為總任務的103%,其中以樟子鬆、楊樹為主的生態林72.7萬畝,以文冠果、葡萄為主的經濟林17.9萬畝。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為自治區破解“三農三牧”問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為退耕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脫貧致富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為農村牧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轉移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平台,促使大量資金和先進技術流向工程區,使工程區內粗放農業向設施農業、林果業、畜牧業、中藥材和觀光旅遊等產業過渡,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同時退耕還林將農民從耕種低產低效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上解放出來,騰出勞動力從事比較效益高的林果業、副業和多種經營或直接外出務工,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拓寬了增收渠道。(記者  方弘  通訊員  敖東  閆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