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遼寧林業助推老工業基地振興
國家林業局政府網6月26日訊 近年來,遼寧省將林業發展納入國家振興東北大局和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圍繞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方向,林業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林業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推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決策的實施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顯著成效
(一)生態巨變,環繞遼寧的生態屏障格局基本形成,老工業基地的生態承載力持續增強。十年來,全省高質量地完成了國家級和省級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任務,共完成造林麵積3800多萬畝。目前,全省林業用地麵積10714.35萬畝,占國土總麵積的48.2%,其中,有林地麵積8575.35萬畝,活立木蓄積量3.01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40.23%,比十年前增加了8.39個百分點。全省土地沙化和荒漠化趨勢實現逆轉,實現由“破壞大於治理”到“治理與破壞相持”並逐步實現逆轉的曆史性轉變。全省已建立自然保護區73處,保護區總麵積1743.3萬畝,占國土麵積的8.1%;現有濕地總麵積2088.3萬畝,占國土麵積的9.4%。生態建設取得重大成果,環繞遼寧的綠色生態屏障基本形成。全省林業生態效益總價值高達6003億元,其中,森林生態效益價值達到4052億元、濕地生態效益價值實現1951億元。
(二)體製革新,占全省八成以上資源的集體林展現新風采,老工業基地發展活力增強。2005年,遼寧在北方率先啟動以明晰林木所有權、放活林地使用權為主的集體林權改革。目前,林改確權率達99%以上,發證率95%以上,滿意率98%以上,1523萬農民參與了改革,以“五個一”工程為主的配套改革全麵深化。林改釋放出巨大潛力,並轉化為強大的生產力,林業建設呈現出五大變化:由 “要我造林”變為“我要造林”、由“漠不關心”變為“主動管護”、由“隻盯木頭”變為“靠林地致富”、由“份額很小”變為“主要收入”、由“隻靠政府”變為“多方投入”。遼寧林改得到了李克強總理的高度肯定,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的一麵旗幟。
(三)產業崛起,涉林農民收入近四成來自林業,老工業基地農民就業空間增大。全省重點啟動了“四個百萬畝”經濟林工程、“一縣一業”林業項目和林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截至2012年底,全省林下經濟開發麵積已達2150萬畝,全省林業總產值達到1547億元,是2002年的11倍。全省涉林農民發展林下產業人均收入達到3600元,占其年人均總收入的39%。產業發展對縣域經濟的貢獻份額顯著提高,對農民增收致富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全省有5個縣(市)已成為省政府“一縣一業”林業產業示範縣,占總量的1/3。開原市“中國彩色苗木產業第一縣”、本溪“中國森林中藥材產業基地”等一批名牌產業迅速崛起。全省走出一條林地增值、農民增收、生態良好的林下經濟發展之路,綠蔭下淌出真金白銀,成為林農身邊實實在在的“錢袋子”。國家林業局認為遼寧林下經濟發展在全國具有典型示範意義。
二、主要做法
(一)搶抓機遇,加大林業發展力度。一是抓住國家出台《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的機遇,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關於貫徹〈加快林業發展決定〉的實施意見》,製定了遼寧省《生態建設綱要》、《產業發展綱要》。遼寧省還把“實施生態立省,建設綠色遼寧”,寫進了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總體規劃當中。林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肯定,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兩駕馬車並駕齊驅。二是抓住非公林業發展機遇,製定出台了《關於加快非公有製林業發展的意見》,非公林業與公有林業一視同仁,極大地調動了建設者積極性,林業投入由財政撥款占87%下降到52%。三是抓住國家林權改革的機遇,2005年出台了《關於深化集體林產權製度改革的意見》,林改在我國北方破冰,喚醒了遼寧9000多萬畝沉睡的山林。四是抓住中央首次召開的林業工作會議機遇,省委省政府於2009年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製度改革 加快現代林業發展的意見》,遼寧又率先在全國啟動林權綜合配套改革。這一係列新文件的出台、試點的推進、工作的實踐,使林業建設思路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生態建設數量質量大幅提高,產業實現恢複性、後發性發展,林業發展的體製機製不斷創新,持續發展能力增強。
(二)突出建設生態林業,實施林業重點工程。十年來,全省堅持以大工程帶動大發展。一是大力實施以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和沿海防護林等為重點的國家工程。僅退耕還林工程就完成造林1000多萬畝。二是加大省級生態工程實施力度。啟動實施了一係列省級重點工程,如1700萬畝大規模造林綠化工程、1000公裏長2公裏寬的遼西北邊界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1400公裏長2公裏寬的沿海經濟帶綠化工程、朝陽500萬畝荒山綠化工程、“百校千村”綠化工程、“萬村萬樹”綠化工程、阜新200萬畝經濟林工程等,大大加快了綠化遼寧進程。三是啟動實施青山工程。計劃用3到5年的時間,投資約180億元,重點實施礦山生態治理,公路、鐵路破壞山體修複等八大工程。現已投資68億元,完成八大工程治理麵積484萬畝,取得初步成效。四是繼續實施省級自費天然林保護工程。東部山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2010年蓄積達到11871萬立方米,與10年前相比分別增長了9個百分點和31個百分點,新增林木價值每年達3.5億元。遼西地區植被覆蓋也大幅增加。據遼寧省氣象局衛星遙感數據顯示,遼西北地區植被覆蓋率較4年前有明顯提高,最高漲幅達20%。大氣降塵總量明顯降低,最低降幅達24%。
(三)突出發展民生林業,拓展林農增收領域。一是向八大主導產業發力。全省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原則,建立起了以高效商品用材林培育業、名特優經濟林培育業、種苗花卉業、森林中藥材、食用菌與山野菜為主的森林食品業、林產品精深加工業、野生動物馴養利用業及林業生態旅遊和休閑服務業等八大主導產業為主的林業產業體係,林業發展領域進一步擴大,經濟實力進一步壯大。二是向“一縣一業”產業領域拓展。目前,全省已有61個縣(市、區)確立了林地經濟“一縣一業”,10個縣(市)確立了板栗、紅鬆、榛子、優質核桃、山野菜、森林中藥材、林蛙、鹿等作為舉全縣之力建設的一大產業,有5個縣成為省政府“一縣一業”示範縣,占全省總數的31%。鐵嶺榛子已發展到100多萬畝,年產量達2000多萬公斤,占全國總產量的70%。全市從事榛子生產的農戶達2萬多戶,年戶均收入近3萬元。三是向加工業領域拓展。全省各類林產品加工企業達到5970家。其中,已有122家企業被授予“省級林業產業龍頭企業”。先後培育並完成了省級以上品牌和各種認證75項。林產品工業園區建設快速推進,彰武中國北方家具基地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9.0億元,同128戶企業簽署投資協議(入駐企業79家),協議投資額110.48億元。
(四)全民動員,挖掘林業發展潛力。遼寧集體所有製林地9000多萬畝,占林業總用地麵積的八成以上。林改前,林區群眾對護林、防火、防蟲漠不關心,局部地區亂砍濫伐林木、亂征濫占林地現象屢禁不止,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農民對林業的依賴程度不高,林業的巨大發展潛力沒有得到釋放和挖掘。創新林業發展體製,深化改革勢在必行。2005年3月,遼寧在我國北方率先試水。八個月後,改革在遼寧省全麵推開。依據自然條件多樣,充分尊重民意,大膽探索,采取不同的改革模式,在全國率先將公益林納入改革範圍,率先建立電子檔案。目前,全省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的基礎改革基本完成,配套改革全麵深入,重點實施“五個一”工程,重在破解“五個難”,即,建立一套製度,破解大發展難;形成一個網絡,破解搞經營難;培育一個體係,破解闖市場難;搭建一個平台,破解群眾辦事難;編製一個方案,破解放活經營難。目前,全省建設林權管理服務中心52個,鄉級分中心15個;組建林農經濟合作組織2876個;各類專業協會672個;累計以林抵押貸款61億,森林保險麵積4700萬畝。林改打破了集體林業大鍋飯體製,破除了製約集體林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農民造林熱情之高、護林力度之大、產業發展之好、致富步伐之快、投入渠道之廣都前所未有。撫順和本溪市涉林農民人均林業收入占總收入的58%和62%以上。集體林良性發展的體製機製正在加速形成。
(五)加大投入,提供發展資金保障。2012年全社會投入林業資金303億元,是2002年的38.8倍,其中,財政撥款是2002年的23.3倍。全省初步形成了“政府扶持、信貸支持、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林業投入機製。一是設立林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5000萬元,鼓勵發展林下經濟。二是安排林下產業貼息資金2億元,引導林業貸款資金60億元投入到林下經濟項目建設,撬動金融資本。三是設立“一縣一業”獎補資金,每年安排“一縣一業”以獎代補資金5000萬元,對達標示範縣獎勵500萬元。四是支持龍頭企業,對新增固定資產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林產品加工企業給予其固定資產投資5%的資金獎勵;並從2011年開始,加大獎勵力度,對新增資產投資額10億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項目,給予其固定資產投資額10%的獎勵。五是支持打造品牌,每年安排名牌林產品獎勵資金500萬元。六是實施林業生態補償政策,每年安排林業生態補償財力轉移支付資金1.93億元,支持林業生態建設。(遼寧省林業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