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大熊貓回歸自然的路,還有多遠

來源:不詳 作者:國家林業局政府網 發布時間:2013年06月04日 閱讀: 字體:【】 【
核心閱讀
  2歲之前開始“啟蒙”,熊貓“辣媽”親自培養覓食、避險、打鬥等綜合技能……我國第一隻經過係統野化培訓的人工繁育大熊貓“淘淘”,放歸自然取得初步成功,今後還將放歸3雄3雌。放歸大熊貓,主要為了豐富一些小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以保持小種群的健康繁衍。目前,我國共有不到1600隻大熊貓,整個熊貓種群尚未擺脫瀕危狀態。
 
  去年10月,我國第一隻經過係統野化培訓的人工繁育大熊貓“淘淘”,被放歸到位於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的栗子坪自然保護區。在前不久發生的蘆山地震中,由於被放歸在高海拔的山上,“淘淘”基本沒受影響。
  今年5月中下旬,來自中國科學院等國內相關科研機構的專家組,對“淘淘”放歸自然後第一階段監測情況進行評估,認為“淘淘”放歸自然取得初步成功。據了解,其餘3雄3雌共6隻經過同樣培訓的大熊貓,今後也將陸續放歸自然。
  野訓:熊貓“辣媽”鼎力相助
  “大熊貓的智商比小狗、海豚等公認的動物‘明星’稍低,但比熊類還是要高得多。”養育員們普遍反映,大熊貓表麵上“憨憨的”,實際上“鬼得很”。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表示,大熊貓野化培訓具有較好的智力基礎,但也要在2歲以前“啟蒙”,而且要挑選出身體強壯的熊貓“辣媽”,親自培養小熊貓在覓食、避險、打鬥等方麵的綜合技能。“淘淘”的媽媽“草草”,就是一個由“野丫頭”成長為“辣媽”的典範。
  “辣媽”的作用是巨大的。以爬樹為例,野外觀察發現,母熊貓在示範爬樹技能的同時,很注重循序漸進。小熊貓開始時爬不好樹,但往往由於過於興奮而不斷往高處爬,這時,母熊貓就會抓住小熊貓的尾巴往下拽,以防其從樹上摔下來受傷。
  事實也證明,“草草”教子有方,在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接受過26個月的係統野化培訓的“淘淘”,掌握了祖傳的“十八般武藝”:在半年多的野外生活中,年近3歲的“淘淘”,性格沉穩、拳腳過硬、攻防意識俱佳,是一隻名副其實的“功夫熊貓”。
  放歸:把握大熊貓行為模式
  據了解,普通圈養大熊貓缺少防禦心理,每當飼養員打開籠門,就會歡快地跑出來。經過野訓的大熊貓,會如何表現?
  去年底放歸時,記者在現場看到,在籠門打開的瞬間,“淘淘”並沒有輕易探身,而是極為專業地龜縮到籠子後邊,瞪著雙眼觀察“敵情”。在籠前放點美食,從後邊捅捅屁股,“淘淘”都不理!放歸人員拿出第三套方案,用籠子後邊的擋板將其直接推出來。“淘淘”被強行推到了沒遮沒掩的前台,隻好沿著竹林中的羊腸小道慨然上山。李德生說,此次放歸現場的有趣一幕,說明“淘淘”與野生大熊貓並無區別,讓大家提高了對“淘淘”獨自謀生的信心。
  “淘淘”放歸的保護區總麵積達4萬多公頃,海拔為2000—4310米,森林覆蓋率超過90%,竹子資源豐富,是一個“熊貓天堂”。然而,這一地區生活著13隻“江湖經驗”豐富的野生成年大熊貓,也有雪豹、狗熊、果子狸、野豬、狼等凶猛動物,還要應對冬季的暴風雪,“淘淘”麵臨著惡劣的野外環境。
  十多年前,首隻放歸的人工繁育大熊貓“祥祥”,就因為在與其他雄性爭奪領地的打鬥中意外死亡。“雌雄大熊貓都有領地意識,每隻個體的領地範圍為2—10平方公裏。”李德生說,從“祥祥”的經曆中,我們獲得了一些重要經驗。比如,不在野生大熊貓密度較大的地方放生,注重提高其適應野外環境的能力等。
  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貴權表示,大熊貓的頜部咬力極強,雙臂力量很大,成年後可與當地的熊類搏殺,雪豹、果子狸、野豬、狼等動物也不是對手。但對於尚未完全長大的“淘淘”,上述動物威脅巨大。“在野訓時,‘淘淘’會上樹躲避其他動物和暴風雪等,放歸後完全能夠學以致用。”
  “淘淘”放歸成功的標誌是什麼?李德生表示:按照一般標準,如果在放歸半年內,“淘淘”能順利完成爭奪地盤、覓食飲水、對付天敵等科目,放歸活動可算初步成功。按照高標準,如果今後能順利完成爭奪交配權、繁育後代等科目,說明放歸活動獲得全部成功。
  此次專家組的調研表明,目前“淘淘”已度過了寒冷的冬季,經曆了放歸地其他野生大熊貓春季發情和擴散等季節性活動的幹擾,其空間利用、活動節律、激素等方麵的研究數據也表明,“淘淘”目前健康地存活在栗子坪自然保護區,放歸自然取得初步成功。
  種群:尚未擺脫瀕危狀態
  目前,我國共有不到1600隻大熊貓,其中有300多隻圈養大熊貓;有十幾個分散在四川、陝西、甘肅等地的野生大熊貓小種群,其棲息地比較破碎,正常的基因交流受到一定阻礙。李德生表示,放歸大熊貓,主要是為了豐富其中一些小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以保持這些小種群的健康繁衍。
  我國大熊貓主要分為兩大種群,四川大熊貓長得更像熊,陝西大熊貓長得更像貓。李德生表示,我國曾對圈養大熊貓做過異地放歸試驗,可以繁育出雜交後代,但由於國外也有“遠交退化”的繁育實例,因此我國對大熊貓的異地放歸比較謹慎。為了挽救大熊貓,我國科學家還嚐試過“克隆”辦法。由於大熊貓過於珍貴,因此利用黑熊作為母體做實驗,但結果並不成功。
  實際上,我國大熊貓尚未擺脫瀕危狀態。有觀點認為,大熊貓選擇箭竹為主食,極大地降低了其適應性;而且其有發情、配種、養育等“三難”,說明大熊貓是一種進化中的落後物種。
  對此,李德生並不認同。他表示,這是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導致大熊貓棲息地被不斷壓縮、支解而變得破碎,從而使其變得瀕危。由於箭竹生長在海拔較高的地方,四川等地的大熊貓吃的箭竹並不多,實際上是以毛竹、拐棍竹等幾種竹子為主食。此外,大熊貓也吃別的植物和動物,從大熊貓的屍體解剖中能發現一些尚未消化的動物骨頭。大熊貓能存活至今,說明其進化選擇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挽救大熊貓之路還需要艱苦的探索。(記者  潘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