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內蒙古京津風沙源治理成效顯著

來源:不詳 作者:國家林業局政府網 發布時間:2013年06月03日 閱讀: 字體:【】 【
日前,記者沿著渾善達克沙地自西向東采訪,所到之處,隻見一片片沙柳、山杏、檸條覆蓋著沙地,公路兩旁排列整齊的紅柳、楊、榆、樟子鬆形成林帶,綿延數百公裏的項目區裏漾著草浪。渾善達克綠起來了!
  “治理風沙利國利民,經濟效益又很好,我們當然願意幹!”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蔡木山鄉青龍背村村民龔誌明說。
  內蒙古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範圍包括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包頭市4個盟市,涉及31個旗縣區。工程區總麵積36.9萬平方公裏, 占全區總麵積的31.9%,占全國京津風沙源工程區總麵積的80.6%。
  錫林郭勒盟多倫縣是京津風沙源治理的主戰場,這裏也是善達克沙地的南緣,距北京的直線距離不足200公裏,是離北京最近的沙源。
  站在一處高地上放眼望去,超過一人高的樟子鬆鬱鬱蔥蔥,下層是以優質固沙植物黃柳為主的灌木叢, 最底層是草。用多倫縣副縣長趙宏的話說:“原來這裏是沙中找綠,現在則是綠中找沙。”
  多倫縣采取了一係列切實有效的措施防沙治沙。趙宏說:“10多年來我們實施了封山育林、飛播造林、人工造林、禁牧、生態移民、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措施,對沙化土地進行綜合治理,成效已經初顯。全縣210萬畝嚴重沙化土地70%得到有效治理,基本上遏製了沙化土地的擴展、蔓延。2011年我們全麵實施了百萬樟子鬆建設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近70萬畝。”
  自2000 年實施京津風沙源工程以來,內蒙古以“建設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為戰略目標,把生態建設作為最大的基礎建設,把防沙治沙作為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共完成林業建設任務4322.26萬畝。
  據2009 年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數據,與2004 年相比,2009年流動沙地(丘)麵積減少了138.75萬畝;半固定沙地麵積減少了107.10萬畝;固定沙地麵積增加了191.85萬畝。重點治理的渾善達克沙地流動、半流動沙丘由2004年的8299平方公裏,減少到1621平方公裏。
  項目區林草植被的恢複,林草覆蓋率的提高,不僅增加了地表的持水能力,也改善了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質,增加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大大增強了防止水土流失和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有效地降低了風蝕、水蝕程度。赤峰市重點治理的北部沙區的沙化趨勢得到初步遏製,生態屏障初具規模,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的轉變。
  錫林郭勒盟重點治理的渾善達克沙地植被狀況明顯好轉,長420公裏、寬3公裏、橫跨5旗縣的渾善達克沙地南緣防護體係初步形成,有效地控製了沙地南移。烏蘭察布市陰山北麓長300公裏、寬50公裏的綠色生態屏障已基本形成,風蝕沙化現象得到有效遏製。2011年,國務院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稱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生態明顯改善。與2001年相比,工程區土壤風蝕總量減少5.2億噸,土壤水蝕總量減少2.87億噸,地表釋塵量減少1352萬噸,同比分別減少了44%、82%和43.3%,有效減緩了沙塵天氣對京津地區的影響。
  通過工程實施,內蒙古走出了一條工程建設——生態改善——林沙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工程各類建設項目與農牧民利益緊密掛鉤, 直接收入和工程帶動的間接收益逐年增加。
  種植業開始了由廣種薄收向精種高產轉變,由單一糧食經營向糧、經、飼多元化經營轉變,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轉變,促使畜牧業由遊牧散放向禁牧、休牧和舍飼圈養轉變,集約化程度明顯提高。
  各地在工程實施中,本著“實施一項工程,致富一方百姓”的宗旨,建設了一批灌木原料林、灌木飼料林、經濟林基地;依托林沙產業發展,培育了一批與工程建設結合緊密、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科技開發能力、精深加工生產能力、輻射帶動能力的優勢項目,實現了林業的多重效益,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多年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兼顧綜合效益,實行了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結合,把增加農牧民收入融入工程建設之中,使工程建設同農牧民群眾緊密結合,創建出一大批優質高效的防風固沙、保水涵源、護田興牧的致富工程。沙源治理成了地地道道的興家立業的惠民工程。(方弘  闞麗梅  閆靜  左鴻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