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美麗中國”從“美麗家鄉”做起

來源:不詳 作者:國家林業局政府網 發布時間:2013年03月21日 閱讀: 字體:【】 【
    海南:再造寶島“綠色長城”
    海南省林業廳副廳長  王春東
    由於上世紀90年代期間的不合理開發,海南環島海防林遭到大麵積毀壞,被撕開了一條長長的口子。這導致海南屢遭災害性熱帶風暴襲擊,直接經濟損失巨大。據當時調查資料顯示,海南環島沿海基幹林帶斷帶長達229公裏,占宜林海岸線長度的22.4%。綠色屏障幾乎“潰不成軍”,防護效能日漸衰退。
    2007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海防林建設的重大部署,決定用3年至5年的時間恢複海防林帶。海南全省沿海12個市縣由此持續掀起了海防林建設熱潮。
    昌江縣石港塘一帶以往是風沙滾滾的荒涼地帶,通過“林瓜套種”6000多畝,現在已一片綠意濃濃,成為旅遊休閑的好景點。最北端的木蘭頭,萬畝新綠美如畫。東部萬寧市春園灣,南部三亞市崖城濱海,西部樂東縣龍騰灣,到處都呈現出生態優良、景觀秀麗的海岸之綠。
    2012年初,海南實際完成海防林造林麵積16.2萬畝,占規劃造林任務的105.9%,提前超額完成了海防林造林任務,其中完成退塘還林1.9萬畝。現在全省海防林帶範圍內的林地養殖塘,已基本完成退塘還林,文昌市的新埠海、瓊海市的南港、萬寧市的港上、樂東的龍沐灣等地段,這些往日彌漫著腥臭味的池塘,填塘後種上樹,成了景色秀美的綠色海岸。
    目前,海南島千裏海防林帶已經全部合攏,窄帶加寬、殘帶增強的目標也已實現,1528公裏海岸帶上林木蔥蘢。國家林業局領導曾在全國海防林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上指出:海南省沿海防護林體係建設為全國樹立了榜樣。
    在海防林建設過程中,我們探索出了不少切實可行的好經驗。比如堅持因地製宜,著力破解退塘還林、林地落實、海岸種樹不易成活等海防林建設中的三大難題。為啃下退塘還林這塊“硬骨頭”,各市縣都組織工作組進村入戶,深入細致做工作,苦口婆心,化解了大量矛盾。同時財政部門及時落實補助資金,對退塘還林進行適當補助,並實行“先填塘多補助、後填塘少補助”的激勵機製。針對海岸種樹不易成活、“年年造林不見林”的情況,林業部門積極探索創新,推出了很多造林的新模式。其中“林瓜套種”是最成功的模式之一,充分體現了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良好結合。(記者  王曉櫻、魏月蘅整理)
    安徽:淮北石山的層層綠裝
    安徽省淮北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  肖超英
    安徽淮北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資源枯竭型城市,境內有石灰岩山地19.8萬畝,岩石裸露,山坡陡峭,少土缺水,草木難生,曆來被列為不宜造林之地。
    為了讓昔日石質山披上層層綠裝,使全市人民充分享受生態文明成果,從2002年開始,淮北市委、市政府大力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咬定綠化不放鬆,一屆接著一屆幹。我們先後組織實施了4次大規模的相山綠化工程,采取炸石挖穴、人工背土挑水、專業隊栽植等一係列特殊措施,使境內最大的相山公園森林覆蓋率達到90%,2010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國家4A級風景區稱號。現在每天到公園遊玩的市民多達萬人次以上。2012年5月,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我市“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稱號。
    規劃先行,科學造林。為適應城市東進南擴發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城市東部山場綠化規劃》,成立山場綠化工作領導小組,與縣區簽定造林綠化責任書,對石質山綠化實行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檢查驗收、統一項目管理,加快石質山科學造林步伐。
    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建立健全黨政齊抓共管、縣區負責實施、部門密切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造林綠化工作機製,出台優惠政策,鼓勵社會造林,廣泛開展營建“青年林”、“巾幗林”、“八一林”、“百戶家庭千棵樹”等特色造林活動,掀起全社會植樹造林熱潮。目前,全市已累計綠化石質荒山12萬多畝,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
    領導帶頭,真抓實幹。每年市幾大班子領導都帶頭與廣大幹部群眾一道上山植樹造林。2013年春節長假後上班第一天,市四套班子領導和市、縣、區機關幹部2000多人,會戰在荒山上,共種下近4萬株新苗。石質山綠化、平原綠化、森林長廊示範段建設、村鎮綠化等多個戰場植樹造林高潮迭起。全市將在3月下旬完成包括1.66萬畝石質山綠化在內的8.8萬畝植樹造林任務,高於省下達的7.2萬畝年度森林增長工程建設任務。
    我們決心堅定不移地實施石質山綠化工程,持之以恒地綠化美化家園,不斷提升城鄉環境品位,讓淮北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生態環境更美好!(記者  李陳續整理)
    江西:構築瓷都“森林城鄉”
    江西省景德鎮市林業局局長 張秧田
    近年來,江西省景德鎮市以增加“綠量”為重點,大力開展“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建設,加強森林資源保護,鞏固提高森林覆蓋率,促進生態與林業產業協調發展,不斷優化生態環境,打造秀美的綠色生態屏障,為建設“美麗瓷都”奠定生態基礎,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景德鎮有一片國營林場——楓樹山林場,為增強森林生態服務功能,我們大力推進森林科學經營,實施森林分類經營,實現了森林可持續經營,林場可持續發展。
    楓樹山林場經營管理國有山林土地麵積43.2萬畝,是江西省建場時間最長、經營山林麵積最大、林場職工最多的一個以林為主的國有林場。這些年,我們以培育保護森林資源為己任,堅持以“營林”為基礎,以實施“林業項目”開展“工程造林”,努力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林場經營管理的大部分森林分布在城區近郊、自然保護區、江河兩岸、鐵路高速及國省公路等生態區位重要的地域。我們將這些生態區位重要和生態環境脆弱地域的森林列為公益林,麵積有25.6萬畝,主要采取補植、撫育、改造等措施,調整樹種、林分結構,形成多樹種配置,喬、灌、草結合的森林結構,實現生態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根據森林資源總量及年生長量情況,江西省政府批準楓樹山林場的年森林采伐限額有10萬多立方米,但我們堅持實行森林限額采伐,減少林木采伐量,嚴格控製森林資源的消耗,近幾年僅采伐木材2萬立方米左右。對於因林齡過熟已導致林木停止生長且生態功能衰退的少數人工林,我們根據立地條件和林分狀況,遵循森林生長規律和生物學特性,因地製宜,因林施策,采取了近自然的森林經營方式,按照有關法律政策規定和林業技術要求,進行條塊狀的小麵積森林撫育間伐或更新改造,及時采用大苗大穴墾植樹造林,增加栽植樟樹、木荷等鄉土樹種的比例,改善林木生長環境,促進林木健康生長,優化林分結構和森林景觀,以提高林地生產力和森林抵禦災害能力,進一步增強了森林的生態功能。
    隨著森林資源保護和林業建設力度的加大,景德鎮市的生態文明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5.07%。(記者  胡曉軍整理)
    山西:“綠化接力賽”在右玉上演
    山西省右玉縣委書記  蘇連根
    “一定要看護好我們種起來的樹,那可是一代又一代人用汗水舍命澆灌出來的,是右玉生存和發展的命根子。”這句老書記陳小洪調走時說的話,始終響在我的耳畔。
    兩年前,我接過山西省右玉縣第十九任縣委書記的重任。上任之初,我對上級表了態,對百姓作出承諾:換班子不換方向,換領導不換目標,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
    這張藍圖,在解放初就展開了,曆經60餘載,已繪出一幅“咬定綠化不放鬆”的波瀾壯闊的畫卷。右玉,位於晉蒙交界處,是毛烏素沙漠天然風口地帶,自然條件惡劣。解放前,這裏風沙成患、山川貧瘠、寸草難生,成為潛在的沙漠化地帶,沙進人退的形勢,使右玉隨時麵臨被迫搬遷的厄運。新中國成立以來,為改變家鄉生存環境,從第一任縣委書記開始,帶領全縣人民植樹種草、造林營綠,改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他們的第一天職。
    通過“林草上山、糧油下灣”,“穿鞋、戴帽、紮腰帶、貼封條”,“遊擊戰、陣地戰、攻堅戰”等,不同時期采取不同的造林方式,一步步科學推進,使右玉的山川綠了、美了,全縣的森林麵積增加到了150萬畝,森林覆蓋提高到了53%,造就了沙漠邊緣的一片綠洲,營造出藍天、白雲、綠水、青山,鳶歌燕舞、鳥語花香的美麗家園。綠色,使右玉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盛名遠揚。
    一路走來,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就是,百姓同心幹,一代接一代,一場“綠化接力賽”在右玉上演。從天真爛漫的娃娃到白發老人,每一個右玉人都把挖坑種樹當作天經地義的義務。人們自帶幹糧和水,翻山越嶺,頂風冒沙。沒有人講報酬、要名利;沒有人不出工、不出力。全縣上下,領導率先幹,幹部帶頭幹,群眾同心幹,不講條件,不計代價,堅持苦幹加實幹、覺悟加義務、钁頭加窩頭的優良傳統,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大打了一場曠日持久、艱苦卓絕的造林綠化戰役。
    讓綠色美山河,讓綠色生財富,讓綠色營和諧……近年來,我們實施“大生態”戰略,依托綠色資源向貧窮宣戰,向生態要效益,依靠綠色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記者  邢兆遠、李建斌整理)
    陝西:綠色已成主色調
    陝西省林業廳廳長  李三原
    在陝西省林業廳,有兩張分別是2000年和2009年的陝西遙感植被覆蓋圖,兩圖對比,這十年間,陝西北部的黃土已被綠色覆蓋,陝西版圖的綠色向北推進了約400公裏。
    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黨的十八大為生態文明建設描繪的新藍圖,也是對林業工作的新要求。陝西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把“生態美”作為全麵建設西部強省的主要內容之一,明確了美麗陝西建設的方向,讓三秦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這是3700萬三秦父老的期盼,也是4萬陝西林業人的使命和職責。
    近年來,陝西通過實施林業重點工程、發展林業產業、推進林權改革、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全省生態麵貌實現了由“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向“總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的曆史性轉變。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陝西省森林麵積達到1.28億畝,增加了1300萬畝;森林覆蓋率由37.26%提高到41.42%;活立木蓄積量達4.24億立方米,增加了6300萬立方米,綠色已經成為三秦大地的主色調。
    我們認識到,自然生態係統是建設美麗陝西的基礎環節。為此,我們遵循國家國土功能區規劃戰略部署,不斷優化配置林業生產力布局,加大秦巴、黃橋和關山五大林區生態效益補償和公益林建設,提升300萬畝固定、半固定沙地林分質量,徹底治理50萬畝流動沙地,改善生態環境,構建黃土高原、秦巴山地、渭北台地三大生態屏障和長城沿線、渭河兩岸、漢丹江兩岸綠色長廊等“三屏三帶”國土生態安全屏障。預計到2017年,陝西林地保有量將達到1.82億畝,森林覆蓋率穩定在45%以上,蓄積量突破4.7億方。多年後,關中會成為中國大園林區,陝北會成為中國新林區,陝南會成為中國重要水源涵養區和生物多樣性示範區。
    在新的曆史使命下,陝西林業圍繞建設生態文明總目標、突出改善生態改善民生兩大主題,及時編製了《陝西生態美建設實施方案》,將紮實推進“關中大地園林化、陝北高原大綠化、陝南山地森林化”進程,全力推進美麗陝西建設。(記者  張哲浩整理)
    福建:武夷山的“美麗經濟”
    福建省武夷學院茶與生物係係主任 李遠華
    世界雙遺產地武夷山是烏龍茶、紅茶的發源地。這裏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片”: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千百年來,武夷茶的“岩骨花香”,令人為之神往。近年來,茶產業成為武夷山市的主導產業,如今這裏的茶葉種植麵積已有13.8萬畝,注冊茶企1215家,涉茶人員6萬人。
    好茶的生長環境離不開好山好水和獨特的小氣候。“武夷岩茶”為何質量上乘?武夷“大紅袍”何以特別金貴?就是得益於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作為世界雙遺產地,武夷山市為了實現保護與發展並重,將約占保護區總麵積10%的集體林劃為固定生產區域,供區內群眾發展茶葉、毛竹、養蜂等資源非消耗型生態產業。同時確保占總麵積90%區域的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這個模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中國自然保護區較好解決保護與發展矛盾問題的一個成功典範”。但近年來,在利益驅使下,武夷山地區非法侵占林地、毀林種茶、燒山種茶時有發生,人為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影響武夷山生態環境和茶產業可持續發展。
    綠色產生效益,“美麗”也是經濟。為了引導茶園在提高品質的基礎上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武夷山市近年來鼓勵老茶園改造成生態茶園,推行科學種茶。根據茶樹喜溫、喜潮濕、耐蔭的生物學特性,我們運用生態學、農業氣象學、茶樹生理學等有關理論和茶樹的物質循環、能量交流平衡原理,提出建立良性的生態結構茶園——樹、茶、草“立體式”茶園,不僅能改善茶園小氣候,提高茶葉產量,改善茶葉自然品質,還能提高茶樹的環境適應能力,適應低溫。
    近幾年來,武夷山市連續對違規開墾茶山行為進行整治和打擊,到目前已整治違規開墾茶山20000多畝。據武夷山市相關部門的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至今,茶園麵積增長不足0.4倍,茶產值和稅收卻增長了近15倍。所以,靠山吃山,發展產業,一定要立足生態,控製數量,提質增效,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綠色發展。(記者  高建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