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林子中長出的新經濟

來源:不詳 作者:國家林業局政府網 發布時間:2013年03月20日 閱讀: 字體:【】 【
多種發展模式並存
  以林為主,多種經營,循環經濟方式讓傳統農業多姿多彩
  一場春風,桃花滿樹。隨著春天的到來,我省數十萬林農又開始在樹林裏忙活起來。
  集體林權製度改革在我省農村可謂轟轟烈烈,實現了山有其主、林有所屬。然而在大部分地區,土地瘠薄,幹旱少雨,林業產業很難在短時間裏見效。如何充分利用林地資源,一方麵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麵也給老百姓帶來實惠,林下經濟適時而生。
  說到林下經濟,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那時候我省的“四荒”拍賣和小流域治理在全國叫響,農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對林下經濟的發展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嚐試。集體林改後,林權真正下放到了農民手中,黨的優惠政策再一次激發出了潛在的能量,林農更加大膽地嚐試林下經濟多種多樣的發展模式。
  對於洪洞縣萬安鎮西梁村村民來說,這些年來村裏的種養基地不僅成了他們生活的主要來源,更關鍵的是這種地麵有成片林、林中有成群雞鵝的生產方式讓他們知道了什麼是循環經濟,什麼是生態農業。
  目前全省範圍內林下經濟大多是以林為主,多種經營的發展模式,大概有這樣幾種模式:林菌模式。選擇氣候溫和的林帶,將采伐剩餘物、玉米秸稈、麥麩、麥稈等發酵料栽培蘑菇、木耳。在陵川縣奪火鄉琵琶河村,15畝木耳養殖業年產木耳1.5萬斤,年純收入45萬元。林藥模式。利用林中土壤肥沃、綠色無汙染等得天獨厚條件,培育山茱萸、黃芩、連翹等經濟作物,再加工成茶、酒、飲料等產品。安澤縣連翹種植麵積已有100萬畝,走出了一條山區小縣林興產的發展之路。林養模式。林中環境空闊、自然生物量大,發展林下養雞、養豬、養牛等綠色養殖,肉、蛋價格均比普通肉、蛋高1倍至2倍。據西梁村黨支部書記梁吉民講,他們村的雞蛋由於綠色環保、無汙染,雞蛋售價每個就是3元,且供不應求。林苗模式。在氣候、土壤、水肥條件較好的地方,發展山地定植苗圃,培育大量市場適銷的鄉土壯苗,每畝綜合效益可達4000元以上。林中觀光模式。適應人們回歸大自然的追求,在森林風景資源較好的地段,設立森林觀光、采摘園,發展森林農家樂等。據最新數字顯示:目前全省林下經濟經營麵積551萬畝,實現產值165419萬元,其中種植業129074萬元,養殖業36345.69萬元,連接近11萬農戶人均收入1599元。
  多樣合作機製共生
  專業合作社、生態莊園、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機製力助農民增收
  潞城市辛安鎮的農民在核桃樹下栽植大豆、五彩花生、棉花低稈作物300畝,僅這一項去年人均收入640元。據了解,為了解決銷售問題,該鎮扶持了7個專業合作社,與種植戶簽訂了購銷合同,進行加工、包裝和銷售,形成了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
  在發展林下經濟的過程中,林業專業合作社越來越起到了一種引領作用。陵川縣全縣注冊中藥材合作社33個,帶動組織農戶2000多戶。沁源縣目前有林業專業合作組織120多個,吸收1000多戶,農民年增收2000餘元。廣靈縣玉綠營林專業合作社經營荒山麵積7000多畝,他們帶動本鄉及周邊村落由過去的一家一戶變成聯合經營模式,栽植的山桃按目前市場行情每畝收入可達1000元左右。據悉,合作社計劃每年繼續擴大山桃栽植麵積1000畝,僅栽植山桃一項,合作社農戶可增加年收入5000元。
  老板進深山,農民下平川,生態莊園經濟這些年如雨後春筍。企業家帶著雄厚的資本和先進的經營理念進山,大規模經營,高水平開發,實現了資源和資本的有效對接,也解決了長期製約山區發展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全麵配套,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產出率。同時,實現了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經過精心包裝的貨真價實的綠色食品,實現產品和市場的有效對接。晉中市生態莊園經營麵積72.83萬畝,累計投入19.5億元,營造生態林、用材林22萬畝,發展經濟林7.5萬畝,經濟收入超過3億元。
  在廣靈,甸頂山林牧有限公司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他們以“公司+基地+農戶”的開發經營模式,以傳統黑木耳為主導產品,大力開展林下栽培和產業化經營,建起一座液體菌種生產線,一個黑木耳菌包生產基地,年產優質黑木耳幹品400噸,帶動農戶800戶,產值2000萬元。這種模式吸引了周邊鄉村的農民積極參與,農戶年均純收入增加1萬元左右,起到了“注冊一個商標,創建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拉動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的品牌效應。(記者  康梅薌  通訊員  趙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