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深刻認識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麵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係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麵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
人類社會文明經曆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從人與自然關係看,原始文明是人類完全被動接受自然的階段,曆時百萬年,對自然沒有傷害;農業文明是人類開始對自然進行探索、初步開發的階段,曆時幾千年,對自然造成了一些傷害,但由於傷害程度小,多數情況下自然可以自行修複;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階段,曆時幾百年,對自然帶來傷害、損害、破壞,許多方麵已經難以修複。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對工業文明帶來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動的一種文明形態,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形態。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創造了曆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奇跡,積累了巨大物質財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的那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複”。人類在創造和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飽嚐了高增長帶來的苦果: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災害頻發。這些,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重新思考人類行為的準則。1962年美國學者出版《寂靜的春天》,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增長的極限》,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發布《裏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今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通過了《我們憧憬的未來》。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對自然規律及人與自然關係再認識的重要成果
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與我們黨一貫倡導和追求的理念一脈相承的,是對我們黨關於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新概括、再升華。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就把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九五”計劃決定實施可持續戰略,“十五”計劃首次提出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的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及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十一五”規劃首次將能源消耗強度和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作為約束性指標,提出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等。
在這一係列戰略思想和重大部署指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紮實展開。生態文明觀念逐步樹立,全民資源節約和環保意識增強;節能減排目標順利完成,“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化學汙染物排放總量分別減少14.29%和12.45%,基本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7%,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大幅度減低;環境質量局部改善,2005年到2010年,七大水係國控斷麵好於三類水質的比例提高18.9個百分點,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比例提高30.3個百分點;生態保護和修複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間,森林覆蓋率提高2.16個百分點,退牧還草區牧草質量提高,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力度加大,全國沙化麵積減少;應對氣候變化取得進展,“十一五”期間通過節能提高能效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6億噸。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盡管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經濟發展麵臨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製約,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一是資源約束趨緊,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億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嚴重缺水,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二是環境汙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製,一些重點流域水汙染嚴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氣增多,環境群體性事件頻發;三是生態係統退化,全國水土流失麵積占國土麵積37%、沙化土地麵積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麵沉陷麵積擴大,生態係統破壞帶來的自然災害頻發。這些問題的產生,一方麵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環境容量有限、生態脆弱,加之我國發展很快,發達國家幾百年逐步顯露的問題,在我國被壓縮到幾十年集中顯現。另一方麵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生態文明的理念沒有牢固樹立,生態不文明的做法還很普遍。從源頭上、從根本上跨過資源環境這道檻,不僅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全麵把握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這就是: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新的價值取向。在經濟發展中,我們比較注重遵循經濟規律,但對自然規律尊重不夠,一些地區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肆意開發,對自然造成傷害,削弱了可持續發展能力。要認識到,人類與自然是平等的,人類不是自然的奴隸,人類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開發自然、利用自然中,人類不能淩駕於自然之上,人類的行為方式應該符合自然規律。我們必須擯棄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和做法,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在生產力布局、城鎮化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都要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也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不單單是做好資源環境方麵的工作。我們既要做好資源環境等方麵相對獨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層麵,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領域進行全麵轉變、深刻變革,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麵貫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方麵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針。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製定其他各項經濟社會政策、編製各類規劃、推動各項工作都必須遵循。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就是要在資源開發和利用中,把節約資源放在首位;在環保工作中,把預防為主、源頭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中,把利用自然力修複生態係統放在首位。
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式,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和重要內涵。在經濟發展中,要盡可能減少單位產品的資源消耗強度和能源消耗強度,減少汙染物排放,減少廢棄物產生。積極發展節能產業,推廣高效節能產品;加快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推動礦產資源和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壯大可再生能源規模。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要努力形成同傳統工業文明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大量占用自然空間不同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發展方式。在現代化建設中,要盡可能集中集約利用國土空間,減少對自然生態空間的占用;提高能源資源消耗少、汙染排放少的產業以及循環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充分利用節能減排技術和生產工藝進行生產製造;倡導和推行綠色消費、低碳消費、適度消費。
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我們推動發展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人的需求既包括物質文化需求,如對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的需求,也包括對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環境、宜人氣候等生態產品的需求。生態產品是人們重要的消費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說到底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生態產品的需求。不能因為我們這一代中國人要過上好日子,就不顧及我們後代的生存和發展,因為資源和生態環境,既是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的,也是我們的後代的。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響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全球生態係統是一個整體,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態文明建設,也是我國對地球生態安全的貢獻。
三、認真落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必須加緊落實,務求取得成效。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國土空間是寶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我國遼闊的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續發展的家園。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麵展開,國土空間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麵有力地支撐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另一方麵也出現了一些必須高度重視和需要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是:耕地減少過多過快,生態係統功能退化,資源開發強度大,環境問題凸顯,空間結構不合理,綠色生態空間減少過多等。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三類空間科學布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個效益有機統一的原則,控製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複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必須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這是解決我國國土空間開發中存在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任務。要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三大戰略格局”。一是構建“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格局,即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以國家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為主要支撐,以軸線上其他城市化地區為重要組成的城市化戰略格局;二是構建“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發展格局,即以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華南和甘肅新疆等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以基本農田為基礎,以其他農業地區為重要組成的農業戰略格局;三是構建“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即以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和南方丘陵山地帶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係為骨架,以其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要支撐,以點狀分布的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二)全麵促進資源節約
總的要求是,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我國人均能源占有量低,能源消費總量增長過快,消耗強度高,能源消費供需矛盾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軟肋,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製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我國水資源總量不足,時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髒並存,地下水過度超采,必須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我國人均擁有的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不足,人均耕地資源麵積逼近保障我國農產品供給安全的紅線,必須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製。同時,要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經濟形態,必須建立循環經濟體係,發展循環經濟。
(三)加大自然生態係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由於部分地區對國土空間的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分散開發,帶來和造成了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湖幹涸、水土流失、地麵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各種災害頻發等自然生態係統嚴重受損的問題。必須實施重大生態修複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麵積,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國汙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部分地區環境質量較差。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汙染防治。要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汙染防治,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汙染治理,深化顆粒物汙染防治,加強重金屬汙染和土壤汙染綜合治理。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增長快,人均排放量不斷增加。必須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加強生態文明製度建設
製度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要在5個方麵加強生態文明製度建設。一要加強生態文明考核評價製度建設。必須改變唯GDP的觀念,淡化GDP考核,增加生態文明在考核評價中的權重,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係,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係、考核辦法、獎懲機製。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製度。根據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管理製度缺失的問題,必須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製度。如,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要建立限製開發的製度,對依法設立的各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要建立禁止開發的製度。我國耕地、水資源、環境等管理製度已經建立,但仍不完善,要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水資源管理製度、環境保護製度。三要建立資源有償使用製度和生態補償製度。能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和稅費改革還不到位,資源有償使用製度雖已確立,但沒有體現生態價值,生態補償製度正在探索中。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製度和生態補償製度。四要建立市場化機製。建設生態文明同樣需要依靠市場機製,要用市場化辦法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汙權、水權交易試點。五要健全責任追究和賠償製度。資源環境是重要的公共產品,對其的破壞和損害要追究責任,進行賠償。要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製度和環境損害賠償製度。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人人參與、全民行動。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本文選自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
麵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係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麵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
人類社會文明經曆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從人與自然關係看,原始文明是人類完全被動接受自然的階段,曆時百萬年,對自然沒有傷害;農業文明是人類開始對自然進行探索、初步開發的階段,曆時幾千年,對自然造成了一些傷害,但由於傷害程度小,多數情況下自然可以自行修複;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階段,曆時幾百年,對自然帶來傷害、損害、破壞,許多方麵已經難以修複。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對工業文明帶來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動的一種文明形態,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形態。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創造了曆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奇跡,積累了巨大物質財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的那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複”。人類在創造和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飽嚐了高增長帶來的苦果: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災害頻發。這些,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重新思考人類行為的準則。1962年美國學者出版《寂靜的春天》,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增長的極限》,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發布《裏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今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通過了《我們憧憬的未來》。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對自然規律及人與自然關係再認識的重要成果
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與我們黨一貫倡導和追求的理念一脈相承的,是對我們黨關於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新概括、再升華。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就把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九五”計劃決定實施可持續戰略,“十五”計劃首次提出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的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及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十一五”規劃首次將能源消耗強度和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作為約束性指標,提出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等。
在這一係列戰略思想和重大部署指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紮實展開。生態文明觀念逐步樹立,全民資源節約和環保意識增強;節能減排目標順利完成,“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化學汙染物排放總量分別減少14.29%和12.45%,基本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7%,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大幅度減低;環境質量局部改善,2005年到2010年,七大水係國控斷麵好於三類水質的比例提高18.9個百分點,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比例提高30.3個百分點;生態保護和修複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間,森林覆蓋率提高2.16個百分點,退牧還草區牧草質量提高,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力度加大,全國沙化麵積減少;應對氣候變化取得進展,“十一五”期間通過節能提高能效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6億噸。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盡管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經濟發展麵臨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製約,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一是資源約束趨緊,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億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嚴重缺水,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二是環境汙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製,一些重點流域水汙染嚴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氣增多,環境群體性事件頻發;三是生態係統退化,全國水土流失麵積占國土麵積37%、沙化土地麵積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麵沉陷麵積擴大,生態係統破壞帶來的自然災害頻發。這些問題的產生,一方麵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環境容量有限、生態脆弱,加之我國發展很快,發達國家幾百年逐步顯露的問題,在我國被壓縮到幾十年集中顯現。另一方麵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生態文明的理念沒有牢固樹立,生態不文明的做法還很普遍。從源頭上、從根本上跨過資源環境這道檻,不僅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全麵把握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這就是: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新的價值取向。在經濟發展中,我們比較注重遵循經濟規律,但對自然規律尊重不夠,一些地區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肆意開發,對自然造成傷害,削弱了可持續發展能力。要認識到,人類與自然是平等的,人類不是自然的奴隸,人類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開發自然、利用自然中,人類不能淩駕於自然之上,人類的行為方式應該符合自然規律。我們必須擯棄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和做法,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在生產力布局、城鎮化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都要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也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不單單是做好資源環境方麵的工作。我們既要做好資源環境等方麵相對獨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層麵,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領域進行全麵轉變、深刻變革,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麵貫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方麵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針。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製定其他各項經濟社會政策、編製各類規劃、推動各項工作都必須遵循。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就是要在資源開發和利用中,把節約資源放在首位;在環保工作中,把預防為主、源頭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中,把利用自然力修複生態係統放在首位。
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式,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和重要內涵。在經濟發展中,要盡可能減少單位產品的資源消耗強度和能源消耗強度,減少汙染物排放,減少廢棄物產生。積極發展節能產業,推廣高效節能產品;加快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推動礦產資源和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壯大可再生能源規模。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要努力形成同傳統工業文明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大量占用自然空間不同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發展方式。在現代化建設中,要盡可能集中集約利用國土空間,減少對自然生態空間的占用;提高能源資源消耗少、汙染排放少的產業以及循環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充分利用節能減排技術和生產工藝進行生產製造;倡導和推行綠色消費、低碳消費、適度消費。
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我們推動發展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人的需求既包括物質文化需求,如對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的需求,也包括對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環境、宜人氣候等生態產品的需求。生態產品是人們重要的消費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說到底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生態產品的需求。不能因為我們這一代中國人要過上好日子,就不顧及我們後代的生存和發展,因為資源和生態環境,既是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的,也是我們的後代的。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響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全球生態係統是一個整體,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態文明建設,也是我國對地球生態安全的貢獻。
三、認真落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必須加緊落實,務求取得成效。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國土空間是寶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我國遼闊的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續發展的家園。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麵展開,國土空間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麵有力地支撐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另一方麵也出現了一些必須高度重視和需要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是:耕地減少過多過快,生態係統功能退化,資源開發強度大,環境問題凸顯,空間結構不合理,綠色生態空間減少過多等。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三類空間科學布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個效益有機統一的原則,控製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複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必須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這是解決我國國土空間開發中存在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任務。要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三大戰略格局”。一是構建“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格局,即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以國家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為主要支撐,以軸線上其他城市化地區為重要組成的城市化戰略格局;二是構建“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發展格局,即以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華南和甘肅新疆等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以基本農田為基礎,以其他農業地區為重要組成的農業戰略格局;三是構建“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即以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和南方丘陵山地帶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係為骨架,以其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要支撐,以點狀分布的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二)全麵促進資源節約
總的要求是,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我國人均能源占有量低,能源消費總量增長過快,消耗強度高,能源消費供需矛盾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軟肋,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製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我國水資源總量不足,時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髒並存,地下水過度超采,必須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我國人均擁有的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不足,人均耕地資源麵積逼近保障我國農產品供給安全的紅線,必須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製。同時,要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經濟形態,必須建立循環經濟體係,發展循環經濟。
(三)加大自然生態係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由於部分地區對國土空間的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分散開發,帶來和造成了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湖幹涸、水土流失、地麵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各種災害頻發等自然生態係統嚴重受損的問題。必須實施重大生態修複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麵積,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國汙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部分地區環境質量較差。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汙染防治。要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汙染防治,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汙染治理,深化顆粒物汙染防治,加強重金屬汙染和土壤汙染綜合治理。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增長快,人均排放量不斷增加。必須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加強生態文明製度建設
製度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要在5個方麵加強生態文明製度建設。一要加強生態文明考核評價製度建設。必須改變唯GDP的觀念,淡化GDP考核,增加生態文明在考核評價中的權重,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係,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係、考核辦法、獎懲機製。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製度。根據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管理製度缺失的問題,必須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製度。如,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要建立限製開發的製度,對依法設立的各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要建立禁止開發的製度。我國耕地、水資源、環境等管理製度已經建立,但仍不完善,要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水資源管理製度、環境保護製度。三要建立資源有償使用製度和生態補償製度。能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和稅費改革還不到位,資源有償使用製度雖已確立,但沒有體現生態價值,生態補償製度正在探索中。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製度和生態補償製度。四要建立市場化機製。建設生態文明同樣需要依靠市場機製,要用市場化辦法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汙權、水權交易試點。五要健全責任追究和賠償製度。資源環境是重要的公共產品,對其的破壞和損害要追究責任,進行賠償。要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製度和環境損害賠償製度。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人人參與、全民行動。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本文選自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
上一篇:網絡故事:信息造就我的綠色人生[ 12-12 ]
下一篇:國家森林公園國際論壇達成《長沙共識》[ 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