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生態立省建美麗廣東森林實現量質雙提升

來源:不詳 作者:國家林業局政府網 發布時間:2012年11月16日 閱讀: 字體:【】 【
理念轉變
    綠化廣東打造優美林相
    11月13日,省政府在梅州召開三大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現場推進會。會議要求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報告精神,大力推進廣東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廣東、幸福廣東。
    三大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分別是,生態景觀林帶工程、森林碳彙工程和森林進城圍城工程,這是新一輪綠化廣東的主體內容和生態建設的抓手。
    “三大生態工程的開展,標誌著廣東生態建設在理念和行動上均有了很大突破。與過去所不同的是,新一輪綠化廣東,更注重打造優美林相,注重生態質量的提升,而不單純是追求數量的增長。”關注廣東林業的專家告訴記者。
    以森林碳彙工程為例,該工程著眼於創建全國生態建設強省,消滅現有的500萬畝宜林荒山,改造1000萬畝疏殘林、純鬆林和布局不合理的桉樹林,實現以鄉土闊葉樹種為主體的混交林全省覆蓋。森林碳彙工程總投資66.5億元,今年已備耕297萬畝,完成建設298萬畝,占年度造林計劃的85.1%。
    “如果說過去消滅荒山、植樹造林是森林量的增長,現在則要在質量上有新的提高。”省林業廳廳長張育文指出,通過生態景觀林帶建設等工程,廣東將努力打造全國最好的林相,加快推進綠化美化生態化。
    據張育文介紹,當前廣東林業正在努力加快實現五大“轉變”:由粗放經營向科學經營轉變;由單純追求數量向注重質量和效益轉變;由單一產業向多元產業協調發展轉變;由單一行政手段向行政、經濟、法律等綜合手段轉變;由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 
    機製創新
    財政補償社會共建共享
    近年來,廣東林業堅持體製機製創新,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綠色發展之路:以政府財政補償為杠杆,發動全民參與,讓老百姓共建共享林業發展與生態建設成果。
    每年3月,省綠委、省林業廳都要在全省組織“共建綠色家園,共享幸福廣東”主題植樹活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共10次參加植樹,帶動全省幹部群眾踴躍參與。近6年來,全省累計參加義務植樹1.79億人次,植樹5.82億株。
    讓廣大林農富裕起來,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是林業生態建設的根本目的。省長朱小丹強調,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廣東林業的大發展,做一篇林業的大文章。
    在林業經營上,廣東實現了分類經營的重大變革,建立健全了生態公益林補償製度。從1999年起,廣東省開始對省級生態公益林實施效益補償,今年更是把標準從2008年的每畝10元提升至18元。1998—2012年,累計下達省級以上公益林效益補償資金超過80億元,惠及人口2649.7萬人,1369個村集體得到補償資金超過3萬元。
    今年5月,廣東省正式出台《廣東省生態保護補償辦法》,從今年起,省財政將每年安排生態保護補償轉移支付資金,對生態地區給予補償和激勵。據省財政廳初步測算,今年平均每個生態功能區市縣可獲得約4000萬元的一般轉移支付,比非生態區平均多獲得2000萬元。
    “這筆生態補償,對我們生態功能區來說,無疑是場及時雨!”乳源縣副縣長林軍說,“今年,我們大約可以獲得4000萬元的補償資金,2011年我們縣本級一般預算收入為3.43億元,生態補償相當於一下子為乳源增加逾10%的財政收入!”
    就在前不久,省政府正式印發《廣東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對不同的區域實施不同的政策和績效評價體係,對重點生態功能區不再唯GDP為評價標準,而是生態保護得越好、財政獎勵越多,省財政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補償與其生態保護成效掛鉤。
    同時,在產權製度上,廣東正在開展一項可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相媲美的大改革——集體林權製度改革,其核心是明晰產權,還權、還山、還利於民。從2007年開始試點,到2011年底,已基本完成林改任務。 
    措施給力
    生態工程構築綠色屏障
    2011年8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強調,要“加強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構築以珠江水係、沿海重要綠化帶和北部連綿山體為主要框架的區域生態安全體係,真正走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為貫徹總書記指示,廣東省出台了生態景觀林帶建設規劃,計劃全省啟動建設23條、1萬公裏、805萬畝生態景觀林帶。生態景觀林帶直接投資56億元,目前,全省生態景觀林帶已完成裏程2468公裏,占年度任務的90.7%。
    今年以來,廣東省明確以生態景觀林帶、森林碳彙、森林進城圍城三大重點生態工程為核心,引領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全麵提升生態建設質量。
    為確保順利推進廣東省三大重點生態工程,在考核機製上亦有“大手筆”。省政府與各地級以上市政府簽訂了目標責任書,省長朱小丹、副省長劉昆親自掛點督辦重點地區的宜林荒山消滅工作。省政府還加強工作考核,製定考核辦法,對工作不力的采取“提醒注意”、出示“黃牌”、“紅牌”等措施,確保工作落實。
    同時,一道道“綠色長城”圍繞廣東沿海延綿伸展。作為全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廣東沿海地區常年受到台風的襲擊,而防護林這道總長達2797公裏的“綠色生態屏障”,在固堤防沙化、抵禦台風上保護了無數村莊農舍,守護著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向大海要森林,建設和保護紅樹林是廣東省生態建設的又一力作。全省現有紅樹林地麵積達到全國紅樹林地總麵積的46.8%。到紅樹林去體驗生態,成了人們一種流行的休閑方式。
    此外,全省先後啟動實施了林分改造、水源涵養林、綠色通道及城市林業、粵北生態修複等重點生態工程,生態安全屏障框架基本建成,初步構築起以珠江水係、沿海重要綠化帶和北部連綿山體為主要框架的區域生態安全體係。 
    投入空前
    生態建設列入民生工程
    近5年來,全省各地市對城市綠化、生態建設的重視和投入資金力度空前:城市森林建設被納入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特別是近年來,各地紛紛把生態工程列入重要民生工程或政府“十件實事”之中。
    廣州把建設國家森林城市作為建設生態城市、首善之區、優化城市環境有力舉措,實施了投資上百億、規模宏大的“青山綠地、碧水藍天”工程、“迎亞運森林城市建設行動計劃”,率先建成了全省首個國家森林城市。
    深圳市投入50多億元實施了“生態風景林”和迎大運綠化工程;佛山市投入30多億元,開展“三年促變、綠地佛山”和“四季花城”活動;東莞近年來投入30億元建成了15個森林公園,且全部向市民免費開放。
    惠州從2009年開始,每年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開展“林業生態文明萬村綠”、“千村家園綠化”工程,計劃用5年時間綠化、美化全市1000個行政村。目前,已創建省級萬村綠示範點、千村家園綠化示範點318個,完成村莊風景林造林9.39萬畝,村道綠化983公裏。
    同時,許多市、縣建立了林權登記、交易服務管理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全省農民涉林收入較林改前增加372億元,人均涉林收入由2009年的936元增加到2011年的1792元,增幅達91.4%。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省財政大力支持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並首次引進競爭性分配森林碳彙建設獎補資金,及時高效撥付生態景觀林帶補助資金3億元、森林碳彙獎補資金6億元,帶動各地配套投入生態景觀林帶建設資金15.6億元、投入森林碳彙建設資金2.72億元。 
    梅州
    “綠色”是最好的城市名片
    在今年廣東省首次發布的幸福指數排名中,梅州主客觀評價指標得分均列粵東西北各地市之首。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梅州何以成為粵東西北“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專家分析,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梅州獲得高分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梅州堅持綠色崛起,把“綠滿梅州”大行動與實施省森林碳彙、生態景觀林帶、珠三角森林進城圍城三大林業重點生態工程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尤其是旅遊業。如今,“綠色”已成為梅州最好的名片。
    過去5年來,梅州林業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森林覆蓋率大幅提高,從2007年的68%提高到71.79%,林地綠化率提高到93.32%。二是林分質量明顯提高,五年來完成造林作業麵積120多萬畝,活立木蓄積量從3298萬立方米增加到目前3996萬立方米,增長21.17%。三是森林生態功能等級顯著提高,一、二類林率從57.2%提高到65.6%。四是林業基礎建設全麵夯實。自然保護區總數達51個,其中省級6個;森林公園70個,其中國家森林公園達到4個。創建了2個“全國綠化模範縣”,5個“省林業生態縣”、46個市級生態鎮、794個生態村。五是省級生態公益林麵積進一步擴大,從619萬畝擴大到744萬畝。(南方日報記者 黃應來 通訊員 林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