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緊跟國際科技前沿 支撐現代林業發展

來源:不詳 作者:國家林業局政府網 發布時間:2012年11月05日 閱讀: 字體:【】 【
中國綠色時報11月2日報道(記者  梅青  通訊員  陳列) 近年來,有這樣一個站網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視。如果你要了解森林、濕地、荒漠三大生態係統中某些區域的生態狀況和動態變化,通過它的監測會告訴你科學的答案;如果你想知道這些生態環境究竟帶來多少實際價值,它也會通過數據的分析、科技的創新給你定量的答案。它就是國家林業局陸地生態係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網(以下簡稱生態站網)。
  許多人不會忘記,全國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發布時新增了一個特殊的亮點,就是首次對外發布了我國森林生態服務價值為每年10.01萬億元。它就是依托生態站網的基礎數據和創新成果完成的。
  40年奮進
  忠實記錄國家生態變遷史
  國家林業局陸地生態係統定位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生態站)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正式啟動建設,結合自然條件和林業建設實際需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林科院研究員蔣有緒等老一輩科學家在川西、小興安嶺、海南尖峰嶺等典型生態區域開展了專項半定位觀測研究,建立起初期的森林生態站。40年的輪回,生態站建設緊跟國際發展潮流,科技手段不斷提升,走過了生態定位觀測從最初的單點半定位觀測,發展到長期連續定位,再到多站聯網觀測的國際先進水平的發展曆程。
  生態站網是以森林、濕地、荒漠三大生態係統類型為研究對象,按照我國地理分布特征和生態係統類型區劃,由分布在全國典型生態區、依托林業係統科研和教學單位、建設基礎條件較好的若幹生態站組成,開展生態係統結構與功能的長期、連續、定位野外科學觀測和生態過程關鍵技術研究的網絡體係,是國家林業科學試驗基地,也是國家野外科學觀測與研究平台的主要組成部分。
  《中國綠色時報》記者近日從國家林業局科技司了解到,目前全國已在典型生態區初步建設了113個生態站。其中,森林生態站75個、濕地生態站21個和荒漠生態站17個,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國主要生態區、具有國際影響的大型觀測研究網絡。幾十年來,這些生態站開展觀測研究工作,積累了數十年的生態觀測數據,時刻見證和忠實記錄著林業改善國家生態環境的曆史,成為一筆彌足珍貴的國家財富。
  通過長期建設,各生態站在基礎設施、觀測水平、自主創新等方麵取得了長足發展,已經成為集野外觀測、科學試驗、示範推廣、科普宣傳於一體的一站多能大型野外科學基地,生態站網正以嶄新的麵貌和重要的作用展現在世人麵前。
  服務全局
  支撐行業綠色發展
  為積極適應國家戰略需求、行業發展形勢、生態站自身建設等多層次需要,國家林業局成立了生態定位觀測網絡中心。作為國家林業科技創新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站網及所屬生態站主要承擔生態服務功能評估、生態工程效益監測、重大科學問題研究等六大項服務全局的重要任務。
  任務一:生態要素觀測。對我國典型森林、濕地和荒漠生態係統的主要環境因子和生物群落及其生態過程進行長期連續觀測,定期提供水文、土壤、氣象和生物四大係列要素的動態信息。
  任務二: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評估。基於長期連續觀測數據,結合資源清查結果,依據相關技術規範和標準,評估我國陸地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物質量和價值量,適時發布評估報告。
  任務三:林業生態工程效益監測與評價。圍繞林業生態工程實施情況,監測、評價工程實施效益,科學反映林業生態建設成效。
  任務四:技術研發與應用。開展典型區域生態建設與恢複模式研發,製訂相關標準和規範,提供生態建設關鍵技術和示範樣板,支撐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指導林業生產。
  任務五:生態學重大專項研究。圍繞森林與水的關係、森林碳彙及碳循環、森林與氣候變化響應等生態學基礎、前沿和熱點的科學問題,開展大尺度基礎科學理論重大專項聯網研究,探索陸地生態係統關鍵生態要素作用機理。
  任務六:決策谘詢服務。通過對觀測數據的分析,為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濕地保護、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育等方麵製定戰略決策以及參與國際談判和履約提供科學依據。
  承擔這些重大任務,使生態站的工作變得舉足輕重,由不被人知到走向了前台,在支撐現代林業發展中不斷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攻堅克難
  科技創新成果豐碩
  生態站網及所屬生態站緊緊圍繞六大任務,不斷加強標準體係建設,加大科技創新步伐,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國際上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經過係統研究,初步建立了涉及三大生態係統,涵蓋建站、觀測、評估等方麵的標準體係,現已編製發布15項標準,為生態站建設標準化、規範化、統一化、係統化提供了保障。特別是《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評估規範》(LY/T 1721-2008)成為國內外第一個由8個方麵14個指標構成的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評估指標體係。
  森林生態站形成了由北向南以熱量驅動和由東向西以水分驅動的生態梯度十字網,是目前全球單一生態類型、生態站數量最多的國家生態觀測網絡,一些生態站還被聯合國全球陸地觀測係統(GTOS)收錄,並與國際長期生態學研究網絡(ILTER)、美國長期生態學研究網絡(US-LTER)、英國環境變化網(ECN)、亞洲通量觀測網絡(AsiaFlux)等組織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交流關係。
  “十一五”以來,生態站網承擔了森林與水的關係、碳循環等林業重大基礎科學和技術理論研究,已取得關鍵技術、優化模式、標準規範、示範樣板等一係列亮麗的成果,為林業建設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為保障國家生態建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宏觀決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依托森林生態站長期定位觀測數據,我國首次完成了全國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包括固碳釋氧、涵養水源、保育土壤、淨化大氣環境、積累營養物質及生物多樣性保護6項主要指標,測算出年總價值量達10.01萬億元。以該成果為基礎獨立成篇,形成森林功能效益部分,作為全國第七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成果的重要內容予以公布,成為七次連續清查最大的創新點。該成果為實行生態補償、開展綠色GDP核算、推動國家將自然資源和環境因素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係提供了量化科學依據。
  首都圈森林生態站經過多年建設,在基礎數據觀測、科學研究、科技支撐、社會服務等方麵取得了明顯的建設成效。探索出一條集中體現大都市林業生態防護效能、都市重要水源區水源保護功能和都市生態與環境變化功能的特色鮮明、卓有成效的生態站建設發展之路。生態站實現了對“北京7·21特大暴雨”的全程自動觀測,驗證了森林對於暴雨洪災的消減作用,被新華社、鳳凰衛視等媒體先後報道,提高了公眾對林業生態工程保障作用的重視程度,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
  尖峰嶺森林生態站依據標準體係、觀測方法和研究成果,對廣東、華南地區熱帶、南亞熱帶森林生態係統,建立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製的基礎理論數據模型,測算出廣東生態公益林補償額度並為廣東省政府采用,首開我國生態補償先河。長江三角洲森林生態站利用長期積累的生態因子觀測資料,完成的“長江中下遊山丘區森林植被恢複與重建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從2007年開始,河南省以4個國家級森林生態站為基礎,新建9個省級生態站,形成了省級生態站網。依據觀測數據和全省森林、濕地資源的調查數據,每年定期開展全省林業生態效益評估,由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以《河南省林業生態效益公報》的形式向社會公開發布評估結果,被人民日報、新華網等主流媒體報道,使林業生態省建設成效得到了廣泛宣傳。從2007年到2011年,河南省林業生態效益年均增加值為149.43億元,顯示出林業生態省建設的巨大成果。
  結合濕地生態站的聯網研究優勢,依托四川若爾蓋、江蘇太湖和浙江杭州灣等濕地生態站,研發了適合我國多種濕地類型的濕地保護與恢複技術體係,為全國濕地保護工程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以荒漠生態站為基地,通過聯網研究、技術開發和集成,形成了高效的荒漠化防治技術與模式,並在沙化地區進行試驗示範,支撐了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的順利實施,部分成果為國家發改委《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規劃思路研究》及《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規劃(2012-2020)》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和實證案例。
  荒漠站網組織完成了我國第三大流動沙漠——庫姆塔格沙漠的綜合科學考察,首次發現並命名“沙礫磧”這一獨特地貌類型,科考成果被英國《自然》雜誌作為最新研究亮點轉載報道,其研究結論將有助於對火星表麵沙丘形態的判斷。
  這些突出成果,使人們對生態站的科技助推作用有了新的認識。
  任重道遠
  時代賦予新使命
  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林業科學技術大會上,回良玉副總理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科技興林和人才強林戰略,加快建立國家林業科技創新體係,全麵提升林業科技創新能力。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在總結講話時要求,林業科技必須圍繞建設創新型林業,扶持創新主體,打造創新平台,建設創新團隊,構建現代林業技術創新體係,出成果、見實效、立新功。
  當前,隨著我國林業建設由粗放向集約、由定性向定量轉變,我國林業生態建設、資源監測、效益監測與評價、應對氣候變化、林業碳彙、國際履約等許多林業中心工作,都需要從連續定位觀測中獲得相關數據,這些與生態站建設及其工作成果息息相關。“因此,需高度重視生態站網的建設,將生態站建設放在全局工作中去考量,並需要各方的努力支持和配合。”有關專家稱。
  麵對國內外的新形勢,生態站的建設未來將麵臨更大的挑戰。
  我國先後啟動了天然林保護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僅“三北”防護林累計完成造林麵積就達2446.9萬公頃,如何建設和管理這些生態工程,係統評估和科學反映工程實施成效,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而依賴長期定位觀測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不僅是生態問題,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站建設也將發揮重要作用。我國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國,近年來,在全球氣候和溫室氣體排放談判中,屢遭發達國家的指責和抨擊,這種局麵迫切需要改變。森林和濕地在吸收溫室氣體方麵的作用巨大,科學評估我國主要陸地生態係統碳彙功能,是掌握氣候談判“話語權”的先決條件和迫切需要。今年上半年,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專程來國家林業局,希望林業提供有關碳彙方麵的數據,而這必須依靠生態站的定位觀測與量化評估。
  在國家生態外交、國際履約中,生態站也發揮著獨特作用。我國參加了國際濕地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公約,還加入了全球氣候觀測係統等,都在直接或間接應用生態站的觀測研究數據,並以此為依據來把握製定國際生態環境議題的主動權。尤其是國家林業局作為國際地球觀測組織(GEO)部門成員單位之一,以生態站網為基礎,整體加入了全球綜合地球觀測係統(GEOSS),這為提高我國在GEO中的話語權提供有力支撐。
  生態站還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平台。林業科學是典型的野外自然科學,林業許多重大基礎理論的創新和突破,都需要借助生態站這一野外觀測平台來實現。
  正是由於以上各方麵的戰略需要,國家林業局於2008年發布了《國家林業局陸地生態係統定位研究網絡中長期發展規劃(2008-2020年)》,對全國生態站建設進行了係統規劃布局,以加快其發展步伐,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根據《規劃》,在2020年前建成192個生態站,其中2015年前基本完成新站建設,2015年-2020年重點進行生態站升級改造。
  那麼,目前生態站網建設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呢?
  據國家林業局科技司介紹,生態站的整體建設正處在布局建設和改造升級並存的階段,建設任務艱巨而緊迫。“十二五”期間,國家林業局將加快推進生態站網建設,力爭建成布局合理、類型齊全、功能完備、機製完善、運行高效、覆蓋全國主要生態區域的具有國際水平的生態站網。
  回顧過去,生態站網為林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展望未來,生態站網麵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應對氣候變化、推進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和解決林業關鍵基礎理論問題等一係列要求,更將大顯身手。我們相信,全國生態站網必將成為加速中國林業生態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