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綠色崛起正其時
綠色家園鬱鬱蔥蔥
“一湖三山四水”構建生態屏障,鐵腕治汙帶來江湖巨變,城鄉同治打造綠色環境
夏末秋初,澄淨的天空之下,三湘大地群山逶迤,碧水環繞,萬木蔥蘢。
從古至今,綠色就是湖南最生動的顏色。今天,經濟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提出了更多要求。
湖湘兒女順天時,應地利,初步形成了以洞庭湖為中心,以武陵-雪峰、南嶺、羅霄-幕阜山脈為構架,以湘、資、沅、澧水係為脈絡的“一湖三山四水”生態安全屏障。
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湖湘兒女一代代栽樹植綠,愛綠護綠。在2008年冰災對森林資源造成嚴重損毀的情況下,至2011年底,湖南林業用地麵積從2007年的1.92億畝增至1.94億畝,森林覆蓋率從55.9%增至57.13%,森林蓄積量從4.02億立方米增至4.16億立方米。
經專家測評,全省森林儲碳、放氧、蓄水、固土、保肥等主要生態效益價值達8628.17億元。
寶貴的物種資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資源。湖南設立森林公園108處665萬畝、自然保護區119處2017萬畝,生物多樣性得到有力保護。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畫麵在全省各地競相展現。據統計和監測,2011年,全省大型植食性野生動物數量較10年前增長了20-30%;大型食肉獸類如雲豹、豹貓、黑熊等野生動物增長了15-20%;森林鳥類數量增長30-40%。
鐵腕治汙,“東方萊茵河”輪廓初顯,洞庭一湖清水流向長江。
2007年,洞庭湖區造紙汙染整治大幕拉開,一舉依法關停234家造紙企業。洞庭湖從劣五類水質變成了三類水質,多年不見的江豚又出沒在湖中。
2008年6月,湘江汙染整治“三年行動計劃”開始實施,全力打造“東方萊茵河”;2011年8月,湘江流域重金屬綜合治理首個項目在株洲清水塘啟動。如今,納入湘江流域汙染綜合整治的1377家企業已關停1017家。
千裏湘江再現碧水。2011年,湘江40個省控水質監測斷麵中,一至三類水質斷麵占87.5%,比2007年提高5個百分點;幹流鎘、砷濃度分別比2007年下降19%、45.2%。
不僅要青山綠水,還要城鄉皆綠;不僅要藍天白雲,還要清新空氣。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今年6月,益陽成為湖南省第二個“國家森林城市”。近五年來,湖南城市綠化覆蓋率從32.8%增至36.59%,人均公共綠地麵積從7.3平方米增至8.47平方米。
在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快速擴張的背景下,大力推進減排,城鄉環境質量得到改善。今天的株洲,再難覓8年前“全國十大汙染城市”的影子,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據環保部門統計,“十一五”期間,全省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累計分別下降12.81%和10.72%,均超額完成國家減排任務,並結合我省實際,實現砷、鎘減排30%和25%。
2011年,全省14個市州所在地城市均實現空氣質量達標。
綠色經濟生機勃勃
清潔生產、節約資源、循環經濟、低碳產業,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走進水口山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第四廠的環保車間裏,數十條金魚在水池中歡快地遊動,令人稱奇的是,池中用來養魚的是該公司淨化處理後的重金屬廢水。
重金屬廢水可養魚,是湖南企業近年來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的一個直觀體現。一些大型鋼鐵企業如湘鋼、衡鋼等,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工廠裏鳥語花香,空氣清新,一改傳統鋼鐵企業“傻大黑粗”形象,變身為花園式工廠。
節能、節水、節土等節約和高效的模式也在經濟生活中不斷湧現。
華菱衡鋼自主研發全球首套多功能在線水淬裝置,每噸鋼管因節能節水減少成本600-1000元;長沙市新河三角洲在舊城改造過程中,采取“人車豎向分流”用地新模式,總建築麵積增加300萬平方米,實現空間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目前,我省正在深入實施“萬家企業節能行動”,重點開展燃煤鍋爐(窯爐)改造、工業餘熱餘壓利用、電機係統節能改造……
循環經濟大力助推著綠色湖南的建設。在汨羅循環經濟工業園,數百家再生資源加工企業生產一派紅火。去年,汨羅市再生資源工業增加值已達110億元,稅收近7億元,占全市財政收入的61%。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正是湖南努力打造的循環經濟產業鏈之一。近年來,湖南在發展循環經濟上步子越邁越大,像汨羅這樣的循環經濟模式,正由點到麵、從自發到自覺、由塊狀的特色區域向整個省域鋪開。工業新城株洲,正在大力建設清水塘循環經濟工業園,重點突出“三廢”的再利用。
低碳產業成為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新一輪產業布局中,湖南順應低碳趨勢,重點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節能環保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精心培育綠色支柱產業。
作為林業大省,湖南各地大力發展油茶、楠竹、花卉、森林旅遊等生態經濟雙贏的低碳產業。在耒陽,油茶發展如火如荼;在桃江,毛竹撐起了一方經濟;在張家界,森林旅遊帶來了一片繁榮。2010年,湖南林業產業產值達到1150億元,成為又一個產值過千億元的產業。
今年6月起,湘潭竹埠港化工園區啟動“退二(重汙染化工產業)進三(第三產業)”計劃:一年之內現有化工企業將關停,10年後迎來竹埠港新城——中南地區重要的物流產業基地。
三湘大地,綠色崛起正搶占新一輪發展製高點。
百姓生活綠意盈盈
綠色消費蔚然成風,綠色文化深入人心,綠色生活不再是願景
2009年3月1日起,長沙市所有賓館、酒店、招待所及相關單位停止主動提供一次性牙具、拖鞋、梳子等“七小件”。據測算,此項改革每年可減少一次性日用品消耗240萬套件以上。
2011年5月,株洲市正式啟動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成為湖南省首個推行“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係統示範項目”的城市。如今,租賃公共自行車已成為株洲人最推崇的低碳出行方式。
今年8月投入使用的長沙梅溪湖小學,通過使用屋頂綠化、太陽能、雨水收集係統等綠色技術,可比普通學校節省60%的綜合能耗。
“綠色湖南”的建設,正在不斷改變著人們生活的環境,也改變人們的消費方式、出行方式、居住方式,甚至思維方式。綠色,已成為一種自覺。
上下班以步代車,每張紙雙麵打印,購物自備環保袋而不用塑料袋,電腦不工作時關閉主機及顯示器……這是城市上班族的綠色生活;
做飯用沼氣,洗澡用太陽能熱水器,愛護山林古樹,不亂砍濫伐,垃圾分類、舊物回收……這是鄉間興起的綠色風尚;
民間環保組織和環保誌願者走上環境保護舞台的前台,“綠色村莊”、“綠色社區”評選正在全省火熱鋪開……綠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無公害、有機食品走俏,節能燈、節能家電暢銷,綠色消費蔚然成風……
不管是公共空間,還是私人生活,綠色正逐漸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清新。
2007年,長株潭城市群被列為全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正是綠色湖南建設中的關鍵詞,抓住這一重大機遇,湖南,正用綠色崛起搶占新一輪發展製高點。
今年4月,《綠色湖南建設綱要》出台,成為綠色湖南建設行動綱領。綠色,成為越來越清晰的發展主題。
綠色湖南,已不僅僅是個漂亮的口號,它就是現實和未來。(湖南省林業廳)
“一湖三山四水”構建生態屏障,鐵腕治汙帶來江湖巨變,城鄉同治打造綠色環境
夏末秋初,澄淨的天空之下,三湘大地群山逶迤,碧水環繞,萬木蔥蘢。
從古至今,綠色就是湖南最生動的顏色。今天,經濟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提出了更多要求。
湖湘兒女順天時,應地利,初步形成了以洞庭湖為中心,以武陵-雪峰、南嶺、羅霄-幕阜山脈為構架,以湘、資、沅、澧水係為脈絡的“一湖三山四水”生態安全屏障。
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湖湘兒女一代代栽樹植綠,愛綠護綠。在2008年冰災對森林資源造成嚴重損毀的情況下,至2011年底,湖南林業用地麵積從2007年的1.92億畝增至1.94億畝,森林覆蓋率從55.9%增至57.13%,森林蓄積量從4.02億立方米增至4.16億立方米。
經專家測評,全省森林儲碳、放氧、蓄水、固土、保肥等主要生態效益價值達8628.17億元。
寶貴的物種資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資源。湖南設立森林公園108處665萬畝、自然保護區119處2017萬畝,生物多樣性得到有力保護。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畫麵在全省各地競相展現。據統計和監測,2011年,全省大型植食性野生動物數量較10年前增長了20-30%;大型食肉獸類如雲豹、豹貓、黑熊等野生動物增長了15-20%;森林鳥類數量增長30-40%。
鐵腕治汙,“東方萊茵河”輪廓初顯,洞庭一湖清水流向長江。
2007年,洞庭湖區造紙汙染整治大幕拉開,一舉依法關停234家造紙企業。洞庭湖從劣五類水質變成了三類水質,多年不見的江豚又出沒在湖中。
2008年6月,湘江汙染整治“三年行動計劃”開始實施,全力打造“東方萊茵河”;2011年8月,湘江流域重金屬綜合治理首個項目在株洲清水塘啟動。如今,納入湘江流域汙染綜合整治的1377家企業已關停1017家。
千裏湘江再現碧水。2011年,湘江40個省控水質監測斷麵中,一至三類水質斷麵占87.5%,比2007年提高5個百分點;幹流鎘、砷濃度分別比2007年下降19%、45.2%。
不僅要青山綠水,還要城鄉皆綠;不僅要藍天白雲,還要清新空氣。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今年6月,益陽成為湖南省第二個“國家森林城市”。近五年來,湖南城市綠化覆蓋率從32.8%增至36.59%,人均公共綠地麵積從7.3平方米增至8.47平方米。
在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快速擴張的背景下,大力推進減排,城鄉環境質量得到改善。今天的株洲,再難覓8年前“全國十大汙染城市”的影子,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據環保部門統計,“十一五”期間,全省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累計分別下降12.81%和10.72%,均超額完成國家減排任務,並結合我省實際,實現砷、鎘減排30%和25%。
2011年,全省14個市州所在地城市均實現空氣質量達標。
綠色經濟生機勃勃
清潔生產、節約資源、循環經濟、低碳產業,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走進水口山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第四廠的環保車間裏,數十條金魚在水池中歡快地遊動,令人稱奇的是,池中用來養魚的是該公司淨化處理後的重金屬廢水。
重金屬廢水可養魚,是湖南企業近年來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的一個直觀體現。一些大型鋼鐵企業如湘鋼、衡鋼等,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工廠裏鳥語花香,空氣清新,一改傳統鋼鐵企業“傻大黑粗”形象,變身為花園式工廠。
節能、節水、節土等節約和高效的模式也在經濟生活中不斷湧現。
華菱衡鋼自主研發全球首套多功能在線水淬裝置,每噸鋼管因節能節水減少成本600-1000元;長沙市新河三角洲在舊城改造過程中,采取“人車豎向分流”用地新模式,總建築麵積增加300萬平方米,實現空間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目前,我省正在深入實施“萬家企業節能行動”,重點開展燃煤鍋爐(窯爐)改造、工業餘熱餘壓利用、電機係統節能改造……
循環經濟大力助推著綠色湖南的建設。在汨羅循環經濟工業園,數百家再生資源加工企業生產一派紅火。去年,汨羅市再生資源工業增加值已達110億元,稅收近7億元,占全市財政收入的61%。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正是湖南努力打造的循環經濟產業鏈之一。近年來,湖南在發展循環經濟上步子越邁越大,像汨羅這樣的循環經濟模式,正由點到麵、從自發到自覺、由塊狀的特色區域向整個省域鋪開。工業新城株洲,正在大力建設清水塘循環經濟工業園,重點突出“三廢”的再利用。
低碳產業成為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新一輪產業布局中,湖南順應低碳趨勢,重點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節能環保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精心培育綠色支柱產業。
作為林業大省,湖南各地大力發展油茶、楠竹、花卉、森林旅遊等生態經濟雙贏的低碳產業。在耒陽,油茶發展如火如荼;在桃江,毛竹撐起了一方經濟;在張家界,森林旅遊帶來了一片繁榮。2010年,湖南林業產業產值達到1150億元,成為又一個產值過千億元的產業。
今年6月起,湘潭竹埠港化工園區啟動“退二(重汙染化工產業)進三(第三產業)”計劃:一年之內現有化工企業將關停,10年後迎來竹埠港新城——中南地區重要的物流產業基地。
三湘大地,綠色崛起正搶占新一輪發展製高點。
百姓生活綠意盈盈
綠色消費蔚然成風,綠色文化深入人心,綠色生活不再是願景
2009年3月1日起,長沙市所有賓館、酒店、招待所及相關單位停止主動提供一次性牙具、拖鞋、梳子等“七小件”。據測算,此項改革每年可減少一次性日用品消耗240萬套件以上。
2011年5月,株洲市正式啟動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成為湖南省首個推行“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係統示範項目”的城市。如今,租賃公共自行車已成為株洲人最推崇的低碳出行方式。
今年8月投入使用的長沙梅溪湖小學,通過使用屋頂綠化、太陽能、雨水收集係統等綠色技術,可比普通學校節省60%的綜合能耗。
“綠色湖南”的建設,正在不斷改變著人們生活的環境,也改變人們的消費方式、出行方式、居住方式,甚至思維方式。綠色,已成為一種自覺。
上下班以步代車,每張紙雙麵打印,購物自備環保袋而不用塑料袋,電腦不工作時關閉主機及顯示器……這是城市上班族的綠色生活;
做飯用沼氣,洗澡用太陽能熱水器,愛護山林古樹,不亂砍濫伐,垃圾分類、舊物回收……這是鄉間興起的綠色風尚;
民間環保組織和環保誌願者走上環境保護舞台的前台,“綠色村莊”、“綠色社區”評選正在全省火熱鋪開……綠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無公害、有機食品走俏,節能燈、節能家電暢銷,綠色消費蔚然成風……
不管是公共空間,還是私人生活,綠色正逐漸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清新。
2007年,長株潭城市群被列為全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正是綠色湖南建設中的關鍵詞,抓住這一重大機遇,湖南,正用綠色崛起搶占新一輪發展製高點。
今年4月,《綠色湖南建設綱要》出台,成為綠色湖南建設行動綱領。綠色,成為越來越清晰的發展主題。
綠色湖南,已不僅僅是個漂亮的口號,它就是現實和未來。(湖南省林業廳)
上一篇:大興安嶺采取措施全力備戰秋季森林高火險期[ 11-01 ]
下一篇:河南省政府召開全省森林防火工作電視電話會議[ 1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