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福建轉變林業發展方式
持續推進“四綠”工程,大力開展“大造林”活動,造林綠化麵積創新高
在去年完成造林綠化701萬畝基礎上,今年我省再次完成了320萬畝造林綠化的任務,兩年完成造林綠化超過1000萬畝,為曆史之最。
這個“之最”,體現了我省對生態建設的一貫重視。特別是近十年來,我省堅持把造林綠化作為生態省建設的首要任務、主體內容和基礎工作,作為科學發展觀在福建的具體實踐,一任接著一任幹,持之以恒、鍥而不舍。
我省森林覆蓋率已居全國首位,如何繼續擴大森林麵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近年來,我省多次召開高規格的林業工作會議,出台了《關於加快林業發展 建設綠色海峽西岸的決定》《關於加快造林綠化 推進森林福建建設的通知》等10多個政策文件,作出了建設海西現代林業、實施“四綠”工程、開展“大造林”活動等部署。特別是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了2016年森林覆蓋率保持全國首位的新目標,作出了“擴大森林麵積,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和效益,建設青山綠水、碧海藍天的美好家園”的新部署,有力推動了林業改革與發展。另一方麵,強化森林生態保護,加強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建設,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為生態省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2年以來,全省累計完成植樹造林2520萬畝,特別是2010年啟動“四綠”工程、2011年開展“大造林”,有效加快了城鄉綠化一體化,打造了宜居環境,提高了人民幸福指數。
省林業廳負責人表示,與去年造林麵積相比,今年造林320萬畝並不算多,但難度加大,特別是沈海高速公路森林生態景觀通道建設標準高、投入大。為此,省政府下發了切實抓好2012年造林綠化工作的通知,出台了一係列優惠政策。省林業廳還選派三批69名幹部下基層指導、服務。
造林大苗化、樹種多樣化、品種珍貴化、色彩季相化,已經成為造林主要標準;主要造林綠化樹種由過去的杉木、馬尾鬆、桉樹等幾種增加到40多種。
在600多公裏的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段,漳州段的相思樹和美麗異木棉,廈門段的鳳凰木和火焰木,泉州段的刺桐和雞冠刺桐,莆田段的秋楓和荔枝,福州段的榕樹和海南蒲桃,寧德段的香椿和香樟……初步勾繪出一幅五彩斑斕的森林畫卷。
種下的是樹,收獲的是民生、民心。更讓人叫好的是,多種樹、造好林已成為全省的共識。
在福州城區,市民步行500米就有公園、綠地或廣場,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98.63%,城區水源地水質100%達標;
經過10多年整治,長汀的“火焰山”變為“花果山”;
海滄區東孚鎮是廈門西部交通樞紐,寸土寸金,卻在推進小城鎮建設中,把原來的一小塊高速公路綠化帶擴大升級為市民公園;
在漳州,130多個村莊在綠色環抱中,總麵積約100平方公裏的20多處郊野公園,既涵養綠色生態,又造福民生;
武夷山市興田鎮皇亭小區綠化投入近110萬元,總占地麵積136畝,其中綠地就有59畝;
莆田涵江區把鹽堿地變成綠帶,三明市、晉江市大力建設城市森林公園和綠色通道,南平、寧德等地注重樹種結構調整,大力種植鄉土闊葉樹種;
……
“四綠”工程啟動以來,全省已投入183億元,植樹4.2億株,綠色城市、綠色村鎮和“三沿一環”造林綠化麵積310.8萬畝,綠色通道新增綠化裏程1.6萬公裏;治理水土流失造林109.7萬畝。全省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縣城)6個、綠色城市9個、綠色鄉鎮323個、綠色村莊3009個。
森林,進了城、上了路、下了鄉、入了村。
如何轉變林業發展方式?
妥善處理保護與發展關係,維護生物多樣性,提高森林生態功能
“要保護好福建的青山綠水,為子孫後代留下美好家園”“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叮囑,八閩幹群謹記心頭。
森林是“地球之肺”,濕地是“地球之腎”,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的“免疫係統”,林業在構建良好生態係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加快造林綠化的同時,我省持續加快森林科學經營,強化生態資源保護,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拓展生態環境的承載空間。
近年來,我省積極轉變林業發展方式,推動造林方式由煉山為主向不煉山為主轉變(不煉山造林比重已超過80%)、造林樹種由單一向多樣化轉變、林木主伐由皆伐為主向擇伐為主轉變,維護生物多樣性,提高森林生態功能。
妥善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在服務五大戰役、滿足全省重點項目建設用林用地需求的同時,強化“三沿一環”、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重點水土流失區等重點生態區位森林的保護。目前,全省劃定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4290萬畝,占林地總麵積的31.3%;建設國家級森林公園28家、省級森林公園128家;建立自然保護區85處,麵積1248萬畝,約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6.8%;森林生態效益的價值超過7000億元。
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通過10%麵積的科學利用,換取了90%麵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長期以來的精心保護和建設,生態得到有效改善,幹淨的水,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人民群眾看在眼裏、喜在心上。
如何通過綠色增長促進農民增收?
科學利用森林資源,實現少砍樹、不砍樹也致富
我省“八山一水一分田”,林改後山林已成為農民的重要生產資料。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發展林業綠色產業,對推動綠色增長、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意義重大。
靠山吃山。過去,林業更多作為主要提供木材和林產品的產業而存在。林業轉變發展方式,還要讓林農科學利用森林資源,實現少砍樹、不砍樹也能致富。
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是一劑良方。
實施“千萬林農增收千元工程”,各地按照“一縣一品一特色”要求,勇於嚐試和探索,湧現出林藥、林菌、林竹、林果、林花、林苗、林蜂、林禽、林脂等各具特色的林下經濟模式,以短養長、立體經營。
作為現代林業改革與發展示範區的永安市積極開展林下套種、野化栽培金線蓮,被授予“中國金線蓮之鄉”稱號。
種植太子參是柘榮縣的一大支柱產業,先取得在油茶林地套種的巨大成功,去年又成功試驗在生態林業觀光園、稀疏生態林地裏套種。該縣建立500多畝紅楓生態景觀林,出租給參農種植太子參,產量比常規種植高15%。而在稀疏馬尾鬆生態林下套種太子參,受馬尾鬆根瘤菌的影響,比常規種植少施2次肥,產量卻可高出近三成。
發展“森林人家”是又一生動實踐。
作為我省首創的森林旅遊品牌,目前全省已授牌“森林人家”357家,逐步形成了以武夷山、寧德、龍岩等為龍頭的3條“森林人家”示範旅遊線路。今年,“森林人家”標誌得到國家林業局的肯定並開始在全國推廣使用。
目前,我省涉林人口約占農民總量的3/4。林業已成為林區、山區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近十年來,農民人均林業收入年均增長20%左右。去年,我省林業產業總產值2560億元,同比增長53%,比2002年的636億元增長303%;全省農民人均涉林收入2082元,增加365元,為全省農民增收貢獻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全省農民人均涉林收入增加243元,對全省農民增收貢獻率約為28%。
9月24日,省政府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快林業發展的若幹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到2015年實現森林覆蓋率65.5%,到2020年實現森林覆蓋率65.5%以上,森林蓄積5.42億立方米,林業產業總產值突破6000億元,農民涉林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努力把我省建成生態環境優美、林業產業發達、森林文化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的林業生態強省。
盛世興林,山綠民更富。站上新起點,福建林業種下的是更加優美、更加和諧、更加幸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