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科技創新,提升我國林業核心競爭力

來源:不詳 作者:國家林業局政府網 發布時間:2012年09月24日 閱讀: 字體:【】 【
中國綠色時報9月21日報道(記者 吳兆喆 梅青) 我國林業每一次大發展的背後,必定有林業科技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作為支撐;林業科技的每一項重大成果,也必然催化著中國林業的快速發展。
  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指出,推動林業科技創新,要自覺圍繞林業改革發展大局,服務於實現林業“雙增”目標、服務於深化林業改革、服務於應對氣候變化、服務於培育新興產業,不斷提高林業科技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生態突破,為綠色中國注入新鮮血液
  崛起的中國需要綠色,綠色的增長需要科技,科技的引領需要創新。
  “十一五”以來,我國林業科技緊緊圍繞“三個係統一個多樣性”建設,在生態建設領域取得了一係列的重要突破,在困難地造林、荒漠化防治、森林經營與保護等關鍵技術瓶頸重點實現了突破,為維護國土生態安全、提升林業生態質量作出了卓越貢獻。
  突破了杉木、馬尾鬆、落葉鬆等用材樹種高世代育種和無性係種子園營建關鍵技術,選育出落葉鬆優良家係97個,主要樹種材積遺傳增益率最高可達144.3%;
  篩選出了抗幹旱、抗鹽堿、抗汙染、抗強風等6類抗逆優良植物種質152種,並在困難立地造林中得到推廣應用,有效突破了林業生態建設的邊界約束;
  開發了雷擊火監測和危險性預報軟件係統,在黑龍江省建立林區雷擊火綜合監測預報係統示範基地,核心區規模100平方公裏,輻射區規模大於1000平方公裏;
  推廣了生物防治鬆褐天牛及控製鬆材線蟲病的技術,已建立天敵繁育基地3個,總年繁育量達7500萬頭,有效遏製了鬆材線蟲病的擴散傳播,發病率下降66%;
  ……
  速生林良種的繁育成功,使以集約栽培為核心的森林資源培育技術日趨成熟,為森林蓄積量增長提供了保障;抗逆境良種的推廣栽培,使困難立地造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建設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為森林覆蓋率攀升增強了實效;森防係統的成功應用,使森林資源高效經營管理技術快速發展,為提升林木成活率奠定了基礎;有害生物防治技術的突破,有效地保護了林業建設成果,為實現“雙增”目標立下了新功。
  林業科技在覆蓋全國97%以上縣域的林業六大工程中的整合應用更加突出,使大漠邊陲再現秀美,使灘塗戈壁綻放綠意,使人民群眾荷包殷實。
  產業突破,促進綠色經濟崛起
  “發展林業產業,壯大綠色經濟。”這是胡錦濤主席在首屆亞太經合組織林業部長級會議上提出的重要命題,是黨中央站在全球化戰略的高度,對林業寄予的厚望。
  “十一五”期間,國家林業局聯合其他部門共同開展了一係列有利於林業產業發展的項目,促進了傳統林業改良、生物醫藥研製以及林業特產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使林業產業成為綠色經濟崛起的新優勢。
  5年間,突破了一係列木材深加工技術難題。微薄刨切技術、高強度木結構材製造、家具裝修材增值加工等木材深加工技術均有突破,使木材綜合利用率由60%提高到70%以上,廢棄木材利用率達到95%,人造板有害物釋放量降低30%以上。
  5年間,突破了竹類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瓶頸。竹質工程材料製造、竹基增強材料及納米改性新材料製造、竹炭加工副產品循環利用技術的突破,大幅提高了竹材工業化、規模化利用水平,帶動竹產業年增值200億元,加工水平、產品種類和產品出口均居世界首位;
  5年間,突破了生物醫藥產業化發展難題。建立了喜樹、紅豆杉等活性成分定向培育、分離純化、質量控製、結構修飾以及裝備製造的理論與技術體係,引領我國林源醫藥植物資源向規模化生態利用方向發展;
  5年間,突破了林產品化學精深加工的技術難題。研發出無患子果實果肉和種子分離設備、皂素粗提液泡沫法分離設備和工藝,並建成無患子皂素提取和日化產品加工生產線,產品主要出口國際市場;
  ……
  這些科技創新得益於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得益於標準體係、推廣體係的全麵建設。林業科技在產業領域的突破,有力地保障了林產品供給、促進了就業增收、繁榮了區域經濟。
  科技創新,更為集體林改增添了新的活力,林木、林副、林化、竹藤製品、森林食品等林產品,因科技的發展成為林區農村轉變發展方式的新導向,使林地由資源變為資本,進而拓展了林業發展的空間,增加了林區農民收入,成為破解“三農”問題的一招決勝之棋。
  “科技創新使我國由林業產業大國邁進林業產業強國成為可能。”國家林業局科技司負責人說。
  新興領域,把脈中國林業錦繡前程
  一組數據,透視出中國糧油安全和能源安全存在嚴重危機!
  2010年,我國進口食用植物油687萬噸,對外依存度達65%;2011年上半年,我國國內原油表觀消費量1.91億噸,對外依存度達55.2%。
  這些危機要求中國不斷尋求破解新途徑。近年來,中國林業為緩解危機進行了可貴的探索。
  油茶是中國特有的“國家級特色資源”,種子含油量最高可達30%。“十一五”期間,我國林業科學家通過對油茶進行良種選育及示範化栽培,使油茶林地的產出水平提升10倍。
  油茶非常適合在山地和丘陵地區生長,我國14個主產區現有5381畝適宜栽植油茶的荒山荒地為油茶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按照《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要求,依托科技的進步,2020年全國油茶種植麵積將擴展到7000萬畝、年產250萬噸茶油,將為我國突破糧油安全瓶頸帶來新的奇跡。
  尤其是油茶精深加工利用關鍵技術的突破,全麵推進了油茶產業鏈的延伸。目前,利用新技術研發獲得的精品茶油、有機茶油、淺色原味茶油等高品質茶油產品,填補了國內高檔茶油產品的空白,也克服了保質難的問題。
  不隻是在緩解糧油危機中,中國林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在緩解能源危機中,中國林業的步伐也十分穩健。
  “十一五”期間,我國林業科學家對生物質能源樹種烏桕新品種定向選育取得了新的突破,選育的烏桕優良品種分水葡萄桕-1號優良無性係,畝產達150公斤-234公斤,高於普通木本油料樹種雞爪桕17.78%;全籽含油率40%-50%,平均水平高於普通木本油料樹種大雞爪桕5.35%。
  與之相契合的是,林業生物質資源液化替代石油能源過程機理的研究也獲得了重要進展。研發出的纖維類生物質快速熱解製備液化油裝備,為生物油製備工藝研究及精煉方法的研究提供基礎研究平台,生物質處理量為每小時5公斤-10公斤,產油率50%-60%。開發出的相轉移催化精煉生物油新技術,提高了生物油的各項燃料性能,並在反應結束後,實現水相與有機相的自動分離,簡化了生物油的分水過程。
  事實上,能源利用導致的危機還有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過量、全球氣溫逐年升高的現狀。而木本油料樹種的培育及目前農林生物質開發所取得的突破,正是替代化石資源的最佳選擇,也是建立低碳經濟新模式的重要探索。
  目前,我國現有的7個木本油料能源樹種果實可加工生物柴油40餘萬噸,還有大量的木本澱粉資源可用來生產燃料乙醇。在此基礎上推進生物質能源林培育,提高轉化利用率,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國能源結構,減輕對化石能源的依賴。
  “與化石能源相比,每增加1噸生物質能的消耗就可以減少相當於化石能源2噸溫室氣體的排放。”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元春說。
  此外,在應對氣候變化這一新興研究領域裏,我國科學家在近5年內重點研究闡釋了森林植被與環境因子的相互作用,掌握了森林生態係統碳循環測量監測方法,準確計算了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價值,並在氣候變化趨勢及其對森林生長、分布影響,森林碳平衡規律和土壤碳過程的調節機製等方麵取得創新性成果,為提高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麵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林業作為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的複合體,為我國擺脫糧油危機和能源危機的陰影起到了撥雲見日的功效。尤其是木本油料樹種耐瘠溥、耐幹旱、產油率高的特性,將油料植物的發展視野從有限的耕地資源拓展到更為廣闊的山地資源上。
  事實證明,林業科技創新,為綠色中國注入了新鮮血液,不僅僅提升了造林的速度、質量和效益,更重要的是,使中國林業肩負起了造福人類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