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8省區濕地資源調查成果通過專家鑒定
中國綠色時報8月29日報道(記者 潘春芳) 8月24日-25日,國家林業局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領導小組在京召開專家鑒定會,2011年8省(區)的濕地資源調查成果順利通過專家鑒定。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領導小組組長張永利在會上指出,濕地資源調查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國情生態資源調查。1995年-2003年,我國開展了第一次比較係統和全麵的全國濕地資源調查,但由於資金、技術、資料等限製,首次調查的起點為單塊麵積100公頃以上的濕地,同時加上經驗不足,調查相對初步、結果相對粗放。從2009年開始,我國啟動了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與首次調查相比,這次調查的起調麵積為8公頃,實現了與《濕地公約》的接軌,對濕地類型的劃分更科學更全麵,涵蓋了我國所有的濕地類型;在調查方法上,3S技術和地麵實地調查相結合;在調查保障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可以說,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組織嚴密、技術先進、保障充分、資料翔實、結果精準。
張永利強調,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是濕地保護管理的一項最重要的基礎性和前提性工作,必須立足“六個需要”,做好調查工作。一是立法建製的需要。法律法規和製度體係的保障是做好濕地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前提,隻有對全國濕地資源的數量、類型、麵積、分布、管理狀況,特別是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變化的動態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建立有針對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法製體係。二是謀求支持的需要。隻有全麵係統深入地掌握了全國各地的濕地資源,才能為濕地保護工作爭取更多政策、措施及資金方麵的支持,以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發展機遇。三是加強保護的需要。保護現有濕地生態係統,並借助科技力量適當地恢複原有濕地資源是當前的主要任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實施一係列複雜多樣的項目,詳細了解全國濕地資源現狀是精心選項、擇優立項、科學實踐的重要基礎。四是開展監測的需要。隻有了解濕地現狀,有針對性地做好濕地監測,詳細掌握不同時期不同時段的濕地資源及其生態係統的變化,才能動態地管理好濕地。五是科技支撐的需要。濕地生態係統研究在整個林業科技大領域內相對薄弱,隻有通過開展調查,準確掌握全國濕地資源狀況,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深入研究,學習、引進、推廣、應用好的方法、技術和理念,提高濕地保護管理的科技水平。六是履行公約的需要。《濕地公約》及其相關決議都要求各締約國開展全國性濕地資源調查,隻有全麵準確地掌握濕地資源現狀,才能根據國情、發展階段和當前實際狀況采取更有效的濕地資源保護管理措施。
張永利說,國家林業局、財政部以及各省(區、市)對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工作都高度重視,從組織領導、任務落實、技術指導、管理服務、資金保障等方麵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確保了調查工作的順利開展。中國科學院、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有關專家熱忱服務調查工作,在調查技術運用、重大問題谘詢、調查成果提升等方麵,提出了大量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提高了調查的科技水平。張永利對各方麵開展的工作表示了最衷心的感謝,也希望有關方麵特別是各位專家繼續支持和參與該項工作,使全國濕地調查任務能夠按期高質量地完成。
由中國科學院、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和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單位10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一致認為,參與2011年調查任務的河北、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廣西、青海、新疆等8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組建了完善的濕地調查組織機構、多學科的專家技術組和專業的調查隊伍,製訂了切實可行的濕地資源調查工作方案,編寫了操作性強的濕地調查實施細則,運用了先進的技術,結合大量的實地調查,完成了省級濕地資源調查任務,詳細闡述了各地的濕地類型、分布和麵積,以及濕地野生動植物及其保護、利用現狀,分析了濕地資源的動態變化,並提出了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建議,達到了查清濕地資源現狀和動態變化的目標,為濕地保護管理和履行《濕地公約》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自2009年啟動,將於2013年結束。目前已有23個省(區、市)完成調查任務。在2011年濕地調查工作中,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組織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中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和清華大學3S研究中心3家中央技術支撐單位開展遙感圖像處理、區劃判讀和技術指導工作。8省(區)共有30個省級單位參與調查,4850人參加調查工作,區劃調查了9.2萬餘個濕地斑塊,獲取了約6000萬條數據信息,並完成了調查報告。國家林業局西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和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作為第三方檢查機構對8省(區)的濕地資源調查工作及成果質量進行了全麵檢查。檢查結果表明,各省級調查單位調查工作質量總體較高,綜合評定優良率達到100%。專家組一致認為,中國濕地資源調查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領導小組組長張永利在會上指出,濕地資源調查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國情生態資源調查。1995年-2003年,我國開展了第一次比較係統和全麵的全國濕地資源調查,但由於資金、技術、資料等限製,首次調查的起點為單塊麵積100公頃以上的濕地,同時加上經驗不足,調查相對初步、結果相對粗放。從2009年開始,我國啟動了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與首次調查相比,這次調查的起調麵積為8公頃,實現了與《濕地公約》的接軌,對濕地類型的劃分更科學更全麵,涵蓋了我國所有的濕地類型;在調查方法上,3S技術和地麵實地調查相結合;在調查保障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可以說,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組織嚴密、技術先進、保障充分、資料翔實、結果精準。
張永利強調,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是濕地保護管理的一項最重要的基礎性和前提性工作,必須立足“六個需要”,做好調查工作。一是立法建製的需要。法律法規和製度體係的保障是做好濕地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前提,隻有對全國濕地資源的數量、類型、麵積、分布、管理狀況,特別是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變化的動態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建立有針對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法製體係。二是謀求支持的需要。隻有全麵係統深入地掌握了全國各地的濕地資源,才能為濕地保護工作爭取更多政策、措施及資金方麵的支持,以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發展機遇。三是加強保護的需要。保護現有濕地生態係統,並借助科技力量適當地恢複原有濕地資源是當前的主要任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實施一係列複雜多樣的項目,詳細了解全國濕地資源現狀是精心選項、擇優立項、科學實踐的重要基礎。四是開展監測的需要。隻有了解濕地現狀,有針對性地做好濕地監測,詳細掌握不同時期不同時段的濕地資源及其生態係統的變化,才能動態地管理好濕地。五是科技支撐的需要。濕地生態係統研究在整個林業科技大領域內相對薄弱,隻有通過開展調查,準確掌握全國濕地資源狀況,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深入研究,學習、引進、推廣、應用好的方法、技術和理念,提高濕地保護管理的科技水平。六是履行公約的需要。《濕地公約》及其相關決議都要求各締約國開展全國性濕地資源調查,隻有全麵準確地掌握濕地資源現狀,才能根據國情、發展階段和當前實際狀況采取更有效的濕地資源保護管理措施。
張永利說,國家林業局、財政部以及各省(區、市)對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工作都高度重視,從組織領導、任務落實、技術指導、管理服務、資金保障等方麵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確保了調查工作的順利開展。中國科學院、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有關專家熱忱服務調查工作,在調查技術運用、重大問題谘詢、調查成果提升等方麵,提出了大量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提高了調查的科技水平。張永利對各方麵開展的工作表示了最衷心的感謝,也希望有關方麵特別是各位專家繼續支持和參與該項工作,使全國濕地調查任務能夠按期高質量地完成。
由中國科學院、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和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單位10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一致認為,參與2011年調查任務的河北、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廣西、青海、新疆等8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組建了完善的濕地調查組織機構、多學科的專家技術組和專業的調查隊伍,製訂了切實可行的濕地資源調查工作方案,編寫了操作性強的濕地調查實施細則,運用了先進的技術,結合大量的實地調查,完成了省級濕地資源調查任務,詳細闡述了各地的濕地類型、分布和麵積,以及濕地野生動植物及其保護、利用現狀,分析了濕地資源的動態變化,並提出了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建議,達到了查清濕地資源現狀和動態變化的目標,為濕地保護管理和履行《濕地公約》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自2009年啟動,將於2013年結束。目前已有23個省(區、市)完成調查任務。在2011年濕地調查工作中,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組織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中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和清華大學3S研究中心3家中央技術支撐單位開展遙感圖像處理、區劃判讀和技術指導工作。8省(區)共有30個省級單位參與調查,4850人參加調查工作,區劃調查了9.2萬餘個濕地斑塊,獲取了約6000萬條數據信息,並完成了調查報告。國家林業局西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和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作為第三方檢查機構對8省(區)的濕地資源調查工作及成果質量進行了全麵檢查。檢查結果表明,各省級調查單位調查工作質量總體較高,綜合評定優良率達到100%。專家組一致認為,中國濕地資源調查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上一篇:三江源,三江生命之源[ 08-30 ]
下一篇:美國木材科學與技術學會2012國際學術年會召開[ 0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