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集成創新 為荒漠化治理注入“靈魂”
中國綠色時報7月24日報道(記者 吳兆喆 通訊員 段經華) 科技的突破,能給我國荒漠化防治之未來帶來哪些改變?
帶著疑問,《中國綠色時報》記者期望破解疑團,深入了解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多所科研單位共同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荒漠化綜合治理與修複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
這是一個今年啟動、計劃5年完成的林業科技項目,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關於生態脆弱區域生態係統功能恢複、重建的優先主題,將由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生態學等多學科專家協同攻關完成。
新方向,攻克3個技術關鍵點
荒漠化防治一直是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重點領域。幾十年的科技攻關,使我國已初步建成了荒漠化防治的理論和技術體係,並篩選出一批防沙治沙植物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荒漠化研究正以矯健的身姿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然而,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構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責任等,都對我國荒漠化防治提出了新的要求。
“荒漠化綜合治理與修複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重點將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緊扣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三北”防護林體係建設五期工程等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結合不同生物氣候區荒漠化麵臨的主要問題,研究、開發和集成形成高效的荒漠化防治技術與模式,並在沙化地區進行試驗示範、推廣應用。
通過對項目的了解,記者得知,本次研究將主要攻克3個技術關鍵點,即在過去研究的基礎上,對現有成熟技術進行組裝、配套,提出針對不同類型沙化土地的綜合治理技術體係;對現有經濟植物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進行組裝、配套,實現對沙區經濟植物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的產業化集成創新;在已有荒漠化監測方法技術上,利用遙感技術,研究提出幹旱、半幹旱區低覆蓋度植被遙感信息提取技術,實現對沙區荒漠化監測技術的集成創新。
新措施,3個課題研究作保障
眾所周知,我國90%以上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西部地區,而西部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恰恰又是荒漠化滋生、肆虐的沃土。
麵對種種不利條件,“荒漠化綜合治理與修複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將如何攻克技術關鍵點,築起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川滇地區生態屏障,並阻擋風沙、還人居綠洲?
我國已經具有長期的防沙治沙科研積累,所以該項目將通過共性技術研究與試驗示範和全國防沙治沙工程有機結合,並對試驗示範區進行科學布局,形成防沙治沙技術試驗示範網絡體係,再進行多部門協作攻關,以完成經濟社會發展賦予荒漠化研究的使命。
因此,針對荒漠化防治的宏觀預警監測體係、退化土地治理措施以及沙區資源利用和產業發展3個重要方向,該項目設置了3個研究性課題。
“防沙治沙植物材料選繁、荒漠化監測預警與國家履約戰略研究”課題將針對防沙治沙工程樹種單一、人工群落結構不穩定、荒漠化監測預警體係不完善、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能力不足等問題,主要開展不同荒漠化地區植物材料選育與擴繁技術、荒漠化監測預警技術、防沙治沙工程效益監測與評價技術以及我國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戰略對策研究。
“荒漠化地區退化土地治理與植被保育技術集成與示範”課題將針對荒漠化地區人口壓力大、天然植被退化、人工植被穩定性差、水資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的人居環境狀況惡化、綠洲衰退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以水、土、生資源優化配臵與高效利用為指導,以人居環境安全持續保障為目標,生物措施與機械措施相結合,研發和集成荒漠化地區退化土地治理與植被保育技術,並進行試驗示範,提高荒漠化治理科技含量和生態治理效果。
“沙區資源高效利用與產業開發技術集成與示範”課題將針對荒漠化地區貧困落後、資源利用率低、農牧業綜合開發水平不高以及沙區資源家底不清等問題,主要研究藥用植物資源良種選育與豐產栽培技術、飼用植物資源良種選育與豐產栽培技術、農林牧高效配臵生態經濟圈層構建技術以及沙區具有產業潛力的資源分布及開發潛力評價研究。
有這3個課題研究作保障,5年後我國將產出一批符合荒漠化地區的自然和社會經濟特點的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的治理技術,滿足國家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對這些區域的技術需求。
新成績,實現生態與經濟共贏
篩選出耐旱性、耐鹽性和耐寒性防沙治沙植物材料10種-12種,提出幹旱區綠洲保護與植被保育、典型綠洲防護體係建設等關鍵技術22項-38項,提出荒漠化預警技術1項-2項,提出沙區產業開發與資源高效利用技術7項-9項……
按照項目設定的預期目標,2016年項目完成後,我國將篩選出一批適合我國防沙治沙工程迫切要求的抗幹旱、耐鹽堿強的植物材料,並建立相應的快速繁育技術體係;完善荒漠化監測預警技術,提高我國履約能力;研究和集成荒漠化地區退化土地治理與植被保育技術,提高荒漠化治理科技含量和生態治理效果;提出沙區產業開發和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體係,並對沙區具有產業潛力的資源的開發潛力進行評估,提高荒漠化地區資源利用水平,促進沙區農牧業綜合發展。
項目實施後,由於林草植被的恢複與穩定,土地受風蝕和流沙危害將得到遏止,草地沙化、退化問題將得到一定緩解,自然災害相應減少,逐步建立起人與資源和環境協調統一的生態係統。特別是內蒙古磴口縣、甘肅民勤縣、陝西靖邊縣、新疆精河市等多個荒漠化嚴重地區的沙地資源將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利用,進而使土地生產力明顯提高,農牧民收入顯著增加,沙地生態係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5年後,我國廣大沙區將呈現生態良好、五穀豐登的喜人局麵,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微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及風能、光能等資源為沙區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靈魂。
項目預期成果對全國乃至全球的荒漠化治理、減輕風沙危害、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廣泛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妥善應對荒漠化,事關中國人民根本利益,隻有把防沙治沙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偉大實踐和重要內容,強化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才能走出一條速度快、可持續的防沙治沙之路。
帶著疑問,《中國綠色時報》記者期望破解疑團,深入了解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多所科研單位共同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荒漠化綜合治理與修複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
這是一個今年啟動、計劃5年完成的林業科技項目,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關於生態脆弱區域生態係統功能恢複、重建的優先主題,將由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生態學等多學科專家協同攻關完成。
新方向,攻克3個技術關鍵點
荒漠化防治一直是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重點領域。幾十年的科技攻關,使我國已初步建成了荒漠化防治的理論和技術體係,並篩選出一批防沙治沙植物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荒漠化研究正以矯健的身姿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然而,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構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責任等,都對我國荒漠化防治提出了新的要求。
“荒漠化綜合治理與修複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重點將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緊扣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三北”防護林體係建設五期工程等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結合不同生物氣候區荒漠化麵臨的主要問題,研究、開發和集成形成高效的荒漠化防治技術與模式,並在沙化地區進行試驗示範、推廣應用。
通過對項目的了解,記者得知,本次研究將主要攻克3個技術關鍵點,即在過去研究的基礎上,對現有成熟技術進行組裝、配套,提出針對不同類型沙化土地的綜合治理技術體係;對現有經濟植物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進行組裝、配套,實現對沙區經濟植物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的產業化集成創新;在已有荒漠化監測方法技術上,利用遙感技術,研究提出幹旱、半幹旱區低覆蓋度植被遙感信息提取技術,實現對沙區荒漠化監測技術的集成創新。
新措施,3個課題研究作保障
眾所周知,我國90%以上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西部地區,而西部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恰恰又是荒漠化滋生、肆虐的沃土。
麵對種種不利條件,“荒漠化綜合治理與修複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將如何攻克技術關鍵點,築起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川滇地區生態屏障,並阻擋風沙、還人居綠洲?
我國已經具有長期的防沙治沙科研積累,所以該項目將通過共性技術研究與試驗示範和全國防沙治沙工程有機結合,並對試驗示範區進行科學布局,形成防沙治沙技術試驗示範網絡體係,再進行多部門協作攻關,以完成經濟社會發展賦予荒漠化研究的使命。
因此,針對荒漠化防治的宏觀預警監測體係、退化土地治理措施以及沙區資源利用和產業發展3個重要方向,該項目設置了3個研究性課題。
“防沙治沙植物材料選繁、荒漠化監測預警與國家履約戰略研究”課題將針對防沙治沙工程樹種單一、人工群落結構不穩定、荒漠化監測預警體係不完善、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能力不足等問題,主要開展不同荒漠化地區植物材料選育與擴繁技術、荒漠化監測預警技術、防沙治沙工程效益監測與評價技術以及我國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戰略對策研究。
“荒漠化地區退化土地治理與植被保育技術集成與示範”課題將針對荒漠化地區人口壓力大、天然植被退化、人工植被穩定性差、水資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的人居環境狀況惡化、綠洲衰退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以水、土、生資源優化配臵與高效利用為指導,以人居環境安全持續保障為目標,生物措施與機械措施相結合,研發和集成荒漠化地區退化土地治理與植被保育技術,並進行試驗示範,提高荒漠化治理科技含量和生態治理效果。
“沙區資源高效利用與產業開發技術集成與示範”課題將針對荒漠化地區貧困落後、資源利用率低、農牧業綜合開發水平不高以及沙區資源家底不清等問題,主要研究藥用植物資源良種選育與豐產栽培技術、飼用植物資源良種選育與豐產栽培技術、農林牧高效配臵生態經濟圈層構建技術以及沙區具有產業潛力的資源分布及開發潛力評價研究。
有這3個課題研究作保障,5年後我國將產出一批符合荒漠化地區的自然和社會經濟特點的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的治理技術,滿足國家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對這些區域的技術需求。
新成績,實現生態與經濟共贏
篩選出耐旱性、耐鹽性和耐寒性防沙治沙植物材料10種-12種,提出幹旱區綠洲保護與植被保育、典型綠洲防護體係建設等關鍵技術22項-38項,提出荒漠化預警技術1項-2項,提出沙區產業開發與資源高效利用技術7項-9項……
按照項目設定的預期目標,2016年項目完成後,我國將篩選出一批適合我國防沙治沙工程迫切要求的抗幹旱、耐鹽堿強的植物材料,並建立相應的快速繁育技術體係;完善荒漠化監測預警技術,提高我國履約能力;研究和集成荒漠化地區退化土地治理與植被保育技術,提高荒漠化治理科技含量和生態治理效果;提出沙區產業開發和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體係,並對沙區具有產業潛力的資源的開發潛力進行評估,提高荒漠化地區資源利用水平,促進沙區農牧業綜合發展。
項目實施後,由於林草植被的恢複與穩定,土地受風蝕和流沙危害將得到遏止,草地沙化、退化問題將得到一定緩解,自然災害相應減少,逐步建立起人與資源和環境協調統一的生態係統。特別是內蒙古磴口縣、甘肅民勤縣、陝西靖邊縣、新疆精河市等多個荒漠化嚴重地區的沙地資源將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利用,進而使土地生產力明顯提高,農牧民收入顯著增加,沙地生態係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5年後,我國廣大沙區將呈現生態良好、五穀豐登的喜人局麵,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微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及風能、光能等資源為沙區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靈魂。
項目預期成果對全國乃至全球的荒漠化治理、減輕風沙危害、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廣泛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妥善應對荒漠化,事關中國人民根本利益,隻有把防沙治沙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偉大實踐和重要內容,強化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才能走出一條速度快、可持續的防沙治沙之路。
上一篇:山西林業係統開展向趙德清學習活動[ 07-24 ]
下一篇:張建龍:用會議精神統一思想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