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安徽奏響生態強省的綠色強音
中國綠色時報4月18日報道(記者 龍琳 餘遵本 通訊員 王凱) 仲春,記者驅車大江南北,無論是山嶺高峻的皖南皖西山區,還是一馬平川的皖北平原;無論是崗地起伏的江淮丘陵,還是湖汊縱橫的沿江圩區,山間地頭、路邊渠旁……隨處可見挖樹穴的大型機械和揮鍬培土群眾的繁忙身影。
這是自去年安徽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建設宜居宜業的生態強省”戰略目標之後,全省積極響應生態強省建設、強力推進森林增長而掀起春季植樹造林熱潮的寫照。目前,全省已完成造林 141.38萬畝,占計劃任務的117.81%。
生態強省 可持續發展的新支點
安徽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三個強省”的奮鬥目標,其中“建設宜居宜業的生態強省”尤為引人關注。“造林綠化,提高森林覆蓋率,是建設生態強省的主要任務和舉措。”今年2月8日,剛來安徽工作兩個多月的省長李斌充分肯定了林業在生態強省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林業部門主動謀劃,狠抓落實,打好攻堅戰。
“生態強省”是去年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三個強省”之一,是繼2003年全省第十次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建設“生態安徽”、2004年出台《安徽生態建設總體規劃綱要》之後,提出的又一戰略目標,不僅明確了生態強省建設的目標要求,而且上升到與“經濟強省”、“文化強省”並列的高度。這是省委、省政府基於安徽省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作出的戰略抉擇。改革開放尤其是近十多年來,安徽先後實施了退耕還林、萬裏綠色長廊等規劃工程,全省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人們的生態意識、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明顯增強。但由於多方麵的原因,該省仍沒有擺脫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水土流失、幹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沒有得到根本遏製,嚴重阻礙了全省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
林業具有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綠水青山、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其他行業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設生態強省戰略對林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支點,賦予林業工作新的曆史使命。”在前不久召開的全省林業局長會議上,各縣(市、區)林業負責人無不滿懷激情、信心百倍:“在建設生態強省的過程中,林業不但要先行,而且要勇於擔當,敢於充當主力軍。”
自“生態強省建設”戰略目標提出後,省林業廳上下分外忙碌,召開專題會議分析研究、調研全省森林增長空間、向省政府領導報告森林強省林業行動等,描繪林業再次騰飛的美好藍圖和遠景。
森林增長 建設生態強省的突破點
多年來,安徽省通過實施退耕還林、萬裏綠色長廊、長防林工程以及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等重大林業決策,林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全省有林業用地麵積6605萬畝,其中森林麵積5706萬畝,森林覆蓋率27.53%,森林蓄積量1.81億立方米,為生態強省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江淮分水嶺肥西縣官亭鎮境內,一排排栽植整齊的大規格美國紅楓、紅玉蘭、紫薇、櫻花、櫸樹在春日陽光下,分外耀眼壯觀。這是國內最大的高檔苗木生產企業——浙江滕頭園林公司投入1.5億元、流轉土地7000餘畝,高標準造林的一個縮影。
“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引進公司、大戶入駐綠化事業,大手筆、高規格,實行規模造林,是我們近年來突破造林瓶頸的有效手段。”據合肥市林業與園林局工作人員介紹,通過招商,該市引進實力雄厚的造林公司和大戶292家,目前,全市已超額完成了2012年造林任務。
日前,安徽省林業廳提出了“千萬畝森林增長行動”的初步方案,打算從今年起實施丘陵增綠突破、山地造林攻堅和平原農田防護林提升三大工程,大幅提高森林覆蓋率。
各地將綠化觸角伸向過去不宜造林的地方。爆破炸穴、挑土回填、修魚鱗坑、保水埂、打井蓄水、提水澆苗、覆蓋地膜……近6年來,淮北人民在昔日被列為不宜造林的石質荒山上完成造林6.6萬畝,累計植樹700多萬株。昔日岩石裸露的荒山,如今已是樹木蔥蘢,給這座以煤電為主的資源型城市抹上了一片綠彩,增添了一份盎然生機和活力。
據統計,“十一五”以來,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556.2萬畝,建設綠色長廊2.48萬公裏,森林資源管理和生態保護得到新的加強,全省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總數達到100個、森林公園60處,總麵積960多萬畝,占國土麵積4.59%,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類型多樣的自然保護區網絡,林業在生態強省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彰顯。
青山綠水 打造宜居宜業閃亮點
走進肥西縣潭衝河濕地公園,依湖而建的親水平台、水上木棧道和園林綠化植物,處處流露出大自然的靈氣,成為市民工作之餘暫別都市喧囂,休憩娛樂的好去處。
潭衝河濕地公園建設是合肥市近年來推進植樹綠化、打造宜居生態城的一個縮影。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合肥將大蜀山下黃金地段5000多畝土地辟為市民公園,鼓勵市民捐資在公園裏栽植認養樹木,成為合肥市新的“綠肺”。像合肥這樣拒房地產開發而轉為造林增綠、改善生態環境,表麵上經濟效益受到損失,實則不然。僅2010年,就有200家企業落戶高新區興業,他們看中的就是這裏良好的生態和投資環境。
安徽各地牢固樹立“綠化為民”的理念,以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目標,積極創建森林城市、綠化模範城市和園林城市,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發展,實現森林共建共享。合肥市提升發展理念,打造“城市園林化、鄉(鎮)森林化、道路林蔭化、庭院花園化”,今年完成城區綠化項目 154個,新增綠地1105.5萬平方米,完成鄉村植樹造林16.86萬畝,是過去5年造林的總和。淮南市舉全市之力建設“城礦鄉”全麵綠化體係,見縫插綠廣泛造林,把采煤沉陷區和“三山三湖”打造成為城市靚景,使全市綠化率達到44.95%。
植樹造林、身邊增綠,也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和方式。記者在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采訪時,鎮黨委書記朱錫明介紹說,他們將老百姓的土地全部租了下來,承包給有實力的園林綠化公司植樹造林,改變了過去一到夏秋季節,農民焚燒秸稈煙霧繚繞造成城市汙染的弊病,農民不僅得到承包費,又在公司給樹木澆水管護拿工資,在家門口打工,既照顧到家,收入也比過去增加了。
宜居宜業,讓全社會共享生態建設成果,越來越成為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的共識。
這是自去年安徽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建設宜居宜業的生態強省”戰略目標之後,全省積極響應生態強省建設、強力推進森林增長而掀起春季植樹造林熱潮的寫照。目前,全省已完成造林 141.38萬畝,占計劃任務的117.81%。
生態強省 可持續發展的新支點
安徽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三個強省”的奮鬥目標,其中“建設宜居宜業的生態強省”尤為引人關注。“造林綠化,提高森林覆蓋率,是建設生態強省的主要任務和舉措。”今年2月8日,剛來安徽工作兩個多月的省長李斌充分肯定了林業在生態強省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林業部門主動謀劃,狠抓落實,打好攻堅戰。
“生態強省”是去年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三個強省”之一,是繼2003年全省第十次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建設“生態安徽”、2004年出台《安徽生態建設總體規劃綱要》之後,提出的又一戰略目標,不僅明確了生態強省建設的目標要求,而且上升到與“經濟強省”、“文化強省”並列的高度。這是省委、省政府基於安徽省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作出的戰略抉擇。改革開放尤其是近十多年來,安徽先後實施了退耕還林、萬裏綠色長廊等規劃工程,全省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人們的生態意識、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明顯增強。但由於多方麵的原因,該省仍沒有擺脫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水土流失、幹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沒有得到根本遏製,嚴重阻礙了全省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
林業具有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綠水青山、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其他行業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設生態強省戰略對林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支點,賦予林業工作新的曆史使命。”在前不久召開的全省林業局長會議上,各縣(市、區)林業負責人無不滿懷激情、信心百倍:“在建設生態強省的過程中,林業不但要先行,而且要勇於擔當,敢於充當主力軍。”
自“生態強省建設”戰略目標提出後,省林業廳上下分外忙碌,召開專題會議分析研究、調研全省森林增長空間、向省政府領導報告森林強省林業行動等,描繪林業再次騰飛的美好藍圖和遠景。
森林增長 建設生態強省的突破點
多年來,安徽省通過實施退耕還林、萬裏綠色長廊、長防林工程以及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等重大林業決策,林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全省有林業用地麵積6605萬畝,其中森林麵積5706萬畝,森林覆蓋率27.53%,森林蓄積量1.81億立方米,為生態強省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江淮分水嶺肥西縣官亭鎮境內,一排排栽植整齊的大規格美國紅楓、紅玉蘭、紫薇、櫻花、櫸樹在春日陽光下,分外耀眼壯觀。這是國內最大的高檔苗木生產企業——浙江滕頭園林公司投入1.5億元、流轉土地7000餘畝,高標準造林的一個縮影。
“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引進公司、大戶入駐綠化事業,大手筆、高規格,實行規模造林,是我們近年來突破造林瓶頸的有效手段。”據合肥市林業與園林局工作人員介紹,通過招商,該市引進實力雄厚的造林公司和大戶292家,目前,全市已超額完成了2012年造林任務。
日前,安徽省林業廳提出了“千萬畝森林增長行動”的初步方案,打算從今年起實施丘陵增綠突破、山地造林攻堅和平原農田防護林提升三大工程,大幅提高森林覆蓋率。
各地將綠化觸角伸向過去不宜造林的地方。爆破炸穴、挑土回填、修魚鱗坑、保水埂、打井蓄水、提水澆苗、覆蓋地膜……近6年來,淮北人民在昔日被列為不宜造林的石質荒山上完成造林6.6萬畝,累計植樹700多萬株。昔日岩石裸露的荒山,如今已是樹木蔥蘢,給這座以煤電為主的資源型城市抹上了一片綠彩,增添了一份盎然生機和活力。
據統計,“十一五”以來,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556.2萬畝,建設綠色長廊2.48萬公裏,森林資源管理和生態保護得到新的加強,全省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總數達到100個、森林公園60處,總麵積960多萬畝,占國土麵積4.59%,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類型多樣的自然保護區網絡,林業在生態強省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彰顯。
青山綠水 打造宜居宜業閃亮點
走進肥西縣潭衝河濕地公園,依湖而建的親水平台、水上木棧道和園林綠化植物,處處流露出大自然的靈氣,成為市民工作之餘暫別都市喧囂,休憩娛樂的好去處。
潭衝河濕地公園建設是合肥市近年來推進植樹綠化、打造宜居生態城的一個縮影。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合肥將大蜀山下黃金地段5000多畝土地辟為市民公園,鼓勵市民捐資在公園裏栽植認養樹木,成為合肥市新的“綠肺”。像合肥這樣拒房地產開發而轉為造林增綠、改善生態環境,表麵上經濟效益受到損失,實則不然。僅2010年,就有200家企業落戶高新區興業,他們看中的就是這裏良好的生態和投資環境。
安徽各地牢固樹立“綠化為民”的理念,以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目標,積極創建森林城市、綠化模範城市和園林城市,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發展,實現森林共建共享。合肥市提升發展理念,打造“城市園林化、鄉(鎮)森林化、道路林蔭化、庭院花園化”,今年完成城區綠化項目 154個,新增綠地1105.5萬平方米,完成鄉村植樹造林16.86萬畝,是過去5年造林的總和。淮南市舉全市之力建設“城礦鄉”全麵綠化體係,見縫插綠廣泛造林,把采煤沉陷區和“三山三湖”打造成為城市靚景,使全市綠化率達到44.95%。
植樹造林、身邊增綠,也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和方式。記者在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采訪時,鎮黨委書記朱錫明介紹說,他們將老百姓的土地全部租了下來,承包給有實力的園林綠化公司植樹造林,改變了過去一到夏秋季節,農民焚燒秸稈煙霧繚繞造成城市汙染的弊病,農民不僅得到承包費,又在公司給樹木澆水管護拿工資,在家門口打工,既照顧到家,收入也比過去增加了。
宜居宜業,讓全社會共享生態建設成果,越來越成為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的共識。
上一篇:趙樹叢強調抓好六項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火災損失[ 04-17 ]
下一篇:中蒙舉行首次森林防火聯防會[ 0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