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竹子泉水換來真金白銀 山村村民變身正式職工
竹林鬱鬱蔥蔥、泉水繞村而行,沂南縣銅井鎮竹泉村祖祖輩輩守著這筆財富卻不知道如何換來真金白銀,頂多就是做個竹編到集市上賣錢;直到2009年依托絕佳的自然資源建起了旅遊度假村,村民們才真正嚐到了甜頭。1月17日本報“新春走基層·老區過大年”第二站來到竹泉村,看看一個山村如何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發展旅遊,讓村民有了更多致富的門路。
青島客人慕名自駕而來
“開發我們景區的公司就在青島,因此我們在青島有很多廣告投放,很多青島人駕車來這裏休假。”1月17日,記者來到位於沂南縣城北的竹泉村,在村外就被石頭和竹枝搭建的古老房子所吸引。竹泉村旅遊度假區接待部經理王曉娟告訴記者,這處自2009年對外開放的度假村是由青島一家公司開發的,還專門為青島遊客準備了兩條自駕路線。
在采訪中記者還真碰到了青島市民,家住嶗山區的王東一家四口人當日早上8時從青島出發,走高速公路隻花了3個多小時就到了竹泉村,“我們是聽朋友說的這個地方,沒想到挺快的,上午11點多就到了。”王東和家人說。
在參觀中,王東一家對由竹子和泉水打造的世外桃源讚賞有加,一家人還對沂蒙山區紡紗織布的表演興趣濃厚,“兩個孩子好好看大娘紡線啊,回去爭取寫篇作文。”王東愛人說,像紡線、編竹筐、納鞋底這些手藝,別說孩子就是他們大人也覺得很稀奇。
來自濱州的遊客王駿對於度假村廣場上幾人高的玉米垛非常感興趣,不停地拍照留念,還上前去剝了幾個玉米粒。據了解,這些玉米是從村民家裏收上來的,壘成垛以慶祝豐收,形成了一個極具田園特色的廣場雕塑。
記者采訪當日距離過年還有幾天時間,客流量不是很大,“現在大家都在忙年,遊客少一些,等過年放假了人流量就會多起來,現在都有預約在這裏過年的,大年初一開始人流量會很大。”王曉娟告訴記者,他們針對不同的季節在景區裏設計了不一樣的景觀,像入口處的瀑布,夏天就是一排瀑布,冬天水流量少了容易結冰,他們就做成了冰瀑。采訪中還有一對當日結婚的小夫妻專門到這裏來拍照留念。
竹子遍村卻曾難換來錢
跟著導遊趙誌萍在園區裏逛起來,才發現這個村子家家戶戶門前有泉水流過,房後、院裏有大片竹林。泉水從泉眼流出,常年維持在18℃。
“竹子是我們村財富的象征,村民在分家立戶的時候,都會從老家移栽幾棵竹子到新家裏,這樣村裏的竹林就不斷壯大,幾乎每家都有竹園。”趙誌萍說,現在竹泉村的竹子是移栽的安徽六安竹,屬於綠竹的一種,再加上該村地下水位高且有泉水滋潤,村裏的竹子長勢很好,常年青蔥。
竹子是該村的一大資源,但是竹泉村村民祖祖輩輩抱著這個寶貝卻不知道如何換來財富。“以前竹子也就是砍來編個竹器,頂多過年的時候砍了竹子拿到集市上賣,其他村的人買去用來挑著放鞭炮。”因此以前竹泉村的村民生活不富裕,主要還是靠種地維持生計,外出打工的人也比較多;直到建起了這個度假村,村裏的竹子和泉水才被利用起來,村民才能真正感受到這些資源真的能換回“真金白銀”。
最有特色的一條街叫秀水街,街道不是平的,而是中間有一個寬寬的淺槽,“現在冬季沒水是怕結冰遊客不好走,夏季來的話會有泉水流過,街上就有了流動的水,很多遊客都忍不住脫鞋下去戲水。”
古村落還保留了很多古民居,都是用石頭壘起來的。跟其他地方的古民居不同的是,它的屋頂是用細竹枝做的草苫子鋪成的。“這些老房子除了表演用的,其他都改成了生態套房,遊客可以住在這裏,當一回農家主人。”導遊趙誌萍說,現在這樣的生態套房共有20多間,每間一晚100多元的房費。
磨盤鋪街指路顯沂蒙特色
除了竹和泉這兩張主打王牌,村子裏還有其他山村生活遺跡被改造成為旅遊資源。逛完古村落翻過一座小山,在山頂上有一個小廣場。“這裏以前是村民用來打糧食、曬糧食的場地,現在用不到了,就被改成了豐收廣場,遊客可以在這裏開篝火晚會,每次都非常熱鬧。”趙誌萍說。
度假區還有一個麵積很大的采摘園,每到夏秋季節,遊客都可以親自體驗采摘果蔬的樂趣。
一路逛下來,記者還發現另外一個元素在其中運用非常多,那就是磨盤。“磨盤在其他地方也有,但多是用來磨粉的,而沂蒙山區的磨盤還可以用來磨麵糊烙煎餅,別有特色。”因此磨盤在度假區內隨處可見,路標牌是用磨盤做成的,老建築裏用來裝飾的柱子也是磨盤一個個碼在一起做成的,還有一條竹園小路更是用上百個磨盤鋪成的,取名叫“磨盤幽徑”。
逛著逛著就來到景區的商業街麗水街,街上有許多具有當地特色的店鋪,居然還有一家名叫“逍遙”的酒吧,外觀看上去像是一個古民居,裏麵卻非常現代,天花板上還掛有竹子做的雕飾。
除了這些,還能在景區吃到一些沂蒙山區特產,像琅琊熟梨軒就是用各種中藥跟梨燉成汁,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範華章
一家三口在為景區忙
竹泉村變身旅遊度假村,村裏人感受最真切,隻要他們願意留下,在家門口就可以找到工作,範華章就是其中一位村民,她在園區做保潔員,每月有1000元收入 ,已經幹了兩年多了。
1月17日上午,範華章主要負責停車場的衛生清潔,“過年時來的人也不少,尤其是年後人會更多。人多車就多,車多垃圾多,我這個活因此就很累,要想保持停車場幹淨整潔就要一直打掃。”範華章動作很麻利,“我們這些四五十歲的婦女出去打工都沒人要,這樣在家門口就能工作 ,還能掙點兒錢,挺滿足了 。”
“我兒子也在這裏工作,大學實習也是在景區的飯店裏,畢業後就留了下來,現在幹得還不錯。”範華章說,她兒子今年 25歲,在景區餐廳竹米園裏當前台經理,收入還可以,最主要的是能在家門口上班,他們當父母的心裏也踏實,不會太擔心。
除了範華章和兒子,她婆婆也在景區門口擺了個小攤位,賣點土特產,記者還見到了她的婆婆,就在景區入口前的橋頭擺攤。遊客不多時她就跟村裏其他老太太聊天,有人來看貨她就上前張羅張羅。“這個是香椿樹上結的果,我一個老太太也沒有其他本事,就摘了一些來賣,這個對治療糖尿病很有好處。”她向記者介紹著她的商品。
中午休息時間,範華章趕緊回到家裏,因為她丈夫前一天晚上剛剛從濟南趕回來,中午說好了要收拾收拾家。“我們放假很晚,估計今年要一直忙到除夕,所以家裏都沒收拾。”她說丈夫在濟南當臨時工。
到了家,丈夫高全福已經開始洗起了衣服,“她能在家門口上班就挺不錯的,我就多幹點兒唄。”一席話說得範華章樂得不得了 ,簡單吃了點飯就開始幫丈夫晾曬衣服。
除了洗衣服、收拾房子,為了忙年範華章也趁晚上休息時置辦了一些年貨。“我們這裏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做豆腐,自己做的味道香。”範華章家的豆腐就是她趁下班時間做的,那天晚上一直忙活到半夜。她說公司裏還給他們職工發了很多福利,有魚,有蘋果、酒,還給發了一個大肘子,等年夜飯的時候吃,“當然很高興,很溫暖。”她興奮地說。
莊富蘭
16歲學紡線沒想到能“表演”
對當前的生活莊富蘭更感到滿意,因為在采訪中,她一直強調自己是景區的“正式職工”。“我一個老太太哪有什麼本事,要不是公司讓我來表演紡線,現在還不就是在家裏挨餓受凍。”
今年73歲的莊富蘭說,自己16歲就學會了用棉花紡線,但是活了這麼多年,從來沒想到自己的這門手藝能掙錢,還是靠表演來掙錢。“以前沂蒙山區的婦女會紡線,還是因為家裏太窮了 ,隻有靠自己紡線來做身衣服穿 。”她說,她20歲時嫁到竹泉村,總是到集市上買一些棉花,紡成線,織成白底布,給孩子們做衣服穿 。後來生活好了,年輕一代很少有會紡線的。“這可是個技術活,要學很長時間才能學會。”
莊富蘭邊說邊紡線,記者看到,她搖著紡車,一團棉花在她手裏就像蠶繭一樣不斷地往外吐絲一般的細線,十分神奇,記者想要嚐試一下,每次不是斷線就是拽不出線來,幾次之後不得不放棄。
“很多遊客也都很好奇,說紡車真是神奇,不知道這個線是怎麼紡出來的,很多遊客就把紡出來的線軲轆買回去作為紀念。不過遊客買線軲轆的錢我們是不會裝到自己口袋裏的,是要交回公司的,然後公司統一給我們發錢。”
像莊富蘭這樣從事民俗表演的還有兩位村民,分別表演納鞋底和編竹筐。“我們仨是當時公司精挑細選的,技術好。”她說自己已經做了兩年了 ,每個月都能掙600元錢,“對我一個老太太來說已經很好了。這樣能掙個零花錢,也累不著,夠我花的了。”
現在莊富蘭和兒子一家住在一起,“搬遷後我們分了一個大房子,兒子住大間,我住一小間,住在一起也有個照應。搬遷時還給了我幾萬塊錢的回遷安置款。”她說。
幹這個工作令莊富蘭最激動的就是見了世麵。“你看,要不是這個景區,你們記者肯定不會來采訪我。現在我電視也上了 ,報紙也上了 ,網上都有。”在她展示紡線技藝的老房裏,牆上還貼著一張照片,是她跟省裏領導的合影,“看我都跟省裏的大官合影了,村裏其他老太太都很羨慕我,你說我怎麼能不知足!”
張儀芳
忙年烙的煎餅被遊客搶光
張儀芳也是位六七十歲的老太太,跟莊富蘭相比,她代表的是另一群靠著景區過上好日子的村民,自己在景區裏租賃了一個門頭做小生意,她家租賃的門頭叫“高家手工煎餅”,她還賣一些飲料和紀念品。
“來吃一個煎餅吧,我們家的煎餅好吃,裏麵不僅有小麥麵,還摻上了玉米麵和小米麵,吃起來很香。”張儀芳邊說邊熟練地烙煎餅。不一會兒,一張煎餅就烙好了 ,輕輕一揭,一張圓圓的煎餅就出爐了 。“手工煎餅費事,但是好吃,比機器做的煎餅吃起來香。”
張儀芳說,快過春節了 ,她就趁著空閑的時候給自己家準備了很多煎餅過年和親戚家分著吃,但是沒想到來了幾撥遊客都看上了他們家的手工煎餅,非要買回去過年,一來二去她先前準備給自己家過年的煎餅沒多久就銷售一空了 。“我還得烙,等烙好了就留著自己吃,回家好好過個年。”
像張儀芳家租賃景區房子做生意的還有很多竹泉村的村民,有幾家農家樂飯店,還有幾家百貨超市。“我們家這個店的租金是每年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