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退耕還林滿十載 綠蔭福祉遍遼寧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佚名 發布時間:2011年12月09日 閱讀: 字體:【】 【
    中國綠色時報12月9日報道 山還是那些山,卻多了滿坡的樹林。
  人還是那些人,卻過上全新的生活。
  在遼寧的退耕還林工程區,退耕還林帶來的變化,有目共睹,有實可據。
  遼寧省10年來完成的1584萬畝退耕還林工程任務,加快了遼寧省生態環境建設的進程,也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遼寧大地舊貌換新顏。
  遏黃披綠,生態漸改善
  汽車在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的道路上馳騁,放眼望去,樟子鬆、刺槐、側柏,鬱鬱蔥蔥、層層疊疊,黃沙已被趕得很遠。
  2001年,遼寧省啟動退耕還林工程,經過10年的大力植樹造林,遼寧的森林覆蓋率從“九五”末的近32%提高至如今的38.2%,沙塵暴已很少造訪。
  這是退耕還林為遼西北地區留在大地上的綠色印記。
  退耕還林工程啟動後,人為翻耕土壤的行為在遼西北地區得到全麵禁止。退耕地的林下植物種類增多,土壤中有機質等營養成分含量,隨著風沙土固定程度的提升而不斷增加,不但增加了土壤生物多樣性,還提高了土壤肥力。在黃土地上迅速增加的林草植被,有效地起到了截流降雨、延緩地表徑流的作用,減少了水土流失。
  遼西北地區的退耕還林生態效益監測結果顯示,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土地治理度達到68.6%,土壤流失減少率達到37.5%。
  對遼寧全省來說,遼西北地區的沙化土地通過退耕還林得到治理,為有效減控全省沙塵天氣發揮了重要作用。
  林果飄香,農民喜增收
  寒富蘋果、南果梨、大棗、山杏、大扁杏……退耕地裏顏色各異的水果散發著誘人的香味,也夾雜著農戶們的喜悅之情。
  遼寧省大力建設退耕還林工程,在逐步改善生態的同時,穩步發展以寒富蘋果、南果梨、大棗等經濟林為主的增收項目,以林藥、林菌、林畜等為主的林地經濟使退耕農戶從中受益,形成了較穩定的收入。遼寧省各退耕還林工程縣通過因地製宜地發展經濟林、速生豐產林等綠色產業,為廣大退耕農民找到了一條穩定的增收渠道。
  除了向退耕地要效益,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補助資金為農民建立了一道生活的保障網。
  10年間,遼寧有220萬農民獲得國家退耕還林政策補助資金,人均獲得政策補助1900餘元。在退耕農民人均純收入中,退耕還林的直接貢獻率達到11.7%,重點工程縣超過30%。
  在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階段,遼寧還將獲得國家專項資金15.16億元。隨著退耕農戶的基本口糧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後續產業發展和補植補造項目的實施,全省退耕還林農民人均純收入將由2007年的4375元增長到2015年的8000元左右,年均增長9%,退耕農戶受益十分明顯。
  趨勢而上,結構得調整
  全省有19.2萬戶農民由靠墾荒吃糧變為靠種樹吃糧,有14萬農民從農田耕作中走出來,投入到新的產業之中。
  遼寧省累計調減的糧食種植麵積相當於“九五”調減總麵積的40%,其中的65.4%是通過退耕還林實現的。
  這是曆史性的轉變。
  退耕還林對農村傳統的種植業是一次重大變革,對農民分工分業經營是一個有力促進,對農村富餘勞動力從種植業中轉移出來是一個難得機遇。
  退耕還林使退耕農戶適應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資源合理配置。大批退耕農戶從單一的農耕勞動中解放出來,逐步轉向養殖、加工、勞務輸出等行業,農村的生產經濟管理模式得到了優化,“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得以有效落實,改變了農民廣種薄收的傳統耕種習慣,使土地適得其用,實現了由毀林開荒向退耕還林的曆史性進程。
  退耕還林已成為深得農民群眾擁護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後續產業發展思路,退耕還林後續產業將會加快實現退耕農民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步伐,有效地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有力地推動新農村建設。
  10年的艱辛曆程,遼寧省退耕還林工程為百姓營造了片片林蔭,染綠了遼寧大地,退耕農民走上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和諧之路,退耕還林為全省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營建和諧穩定的良好環境,奠定堅實的基礎。